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论语《贰·为政篇》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贰 为政篇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它一共包括24章。本篇主要围绕着“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孔门十分重视“政事”,孔子也说:“学而优则仕。”可见,古人把《为政》列为第二篇也是大有深意的。

原文

  子张学干禄[1]。子曰:“多闻阙疑[2],慎言其余,则寡尤[3];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48岁。干禄:谋求做官。[2]阙:空,缺,有所保留。[3]寡:少。尤:过错,错误。

译文

  子张想学习谋求做官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疑惑的地方先有所保留,谨慎地说出可以肯定的部分,那么就很少犯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谨慎地去做有把握的,就能减少后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圣人的智慧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仕做官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途径。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也说:学而优则仕。他认为弟子们学好了本领是应该报效国家的。然而出去做官又谈何容易,他告诫子张:凡事都应该小心谨慎,说话没有什么过错,做事不留什么遗憾,那么你就是个比较称职的官员了。想到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就可以体味到夫子对弟子的这番话真是语重心长了。今天我们享有了比孔子所在时期更广泛的自由,还需要这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吗?人们常说,小心驶得万年船。我们现在要面临的事情远比古时要复杂和琐碎得多。一个工程师会因为一个小数点的错位导致一座宏伟的大厦在瞬间坍塌,一个外交官会由于一个单词的使用不当导致一起外交纠纷。能不谨慎嘛!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要想把工作做得好一点,是不是也能从中受点启发呢?

原文

  哀公问曰[1]:“何为则民服[2]?”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3]。”

【注释】

  

   [1]哀公:春秋时代鲁国最后的一位国君,姓姬,名蒋。“哀”是他死后的谥号。在位二十九年(公元前494到公元前466)。[2]何为:怎么做,做什么。[3]举:推举。直:正直端正的人。错:通“措”,废置,舍弃。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恶的人。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把邪恶阴险的人放在一边,则老百姓服从;提拔邪恶阴险的人,把正直的人放在一边,则老百姓不服从。”

原文

  季康子问[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3];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4]:“子奚不为政[5]?”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6]。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7]?”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掌握鲁国的国政。[2]以:连词。而。劝:努力,勤勉。[3]临:对待。[4]或:有人。代词。[5]奚:为什么。疑问词。[6]书:指《尚书》。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汇编。见于伪古文《尚书·君陈》篇。施:延及,影响于。有:语气助词。[7]其:代词,指做官。为政:参与政治。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使老百姓对当政者尊敬,忠心为你勤勉做事,怎么样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尊敬你;你孝顺父母,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忠于你;提拔好人,教导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努力。”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广到政治上,这就是从事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政治呢?”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孔子仍然谈的是为政的问题。孔子告诉为政者,要使老百姓认可你并愿意为你做事,你必须为百姓做好表率。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人民,并适时地予以教育。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亦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同时孔子也提出了为政的两个方面: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总的来说,管理者似乎永远有一个心结,子民和下属是否忠诚而努力?千百年来的治世或乱世,分分合合、熙熙攘攘,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按孔子的说法,这答案不在子民或下属的身上,而是在管理者的心中。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䡚[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䡚(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起串联固定作用的榫头。[2]軏(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起串联固定作用的榫头。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了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好比大车没有了䡚、小车没有了軏,它靠什么行走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反复强调了“信”在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用是人处世做事的根本。它就像车上的榫头一样,没有榫头车就会散架,人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关于信用的话题,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国,充耳皆是,媒体的宣传,商家的保证,上自高级干部,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在说诚信,人人都在讲诚信。专家学者累牍连篇,大谈诚信在目前的重要性,似乎这些东西挂在嘴上了,我们这个民族诚信缺失的状态就会好转,我看不然。诚信不是用来说的,不能当饭吃,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大众自觉自愿地来实践诚信,没有了诚信,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和谐,就会难以向前发展。先从自己做起,这是诚信的根本所在,只有自己立住脚跟,才能去要求别人。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1]?”子曰:“殷因于夏礼[2],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这里指朝代。[2]殷:指商朝。商传至盘庚,从奄迁都到殷,遂称殷。商是国名,殷是国都之名。因:沿袭。礼:指整个礼仪制度。[3]损益:减少和增多。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世的礼乐制度能够知道吗?”孔子说:“商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袭商代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继承周代的,即便是一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1],诌也[2]。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2]谄:谄媚、阿谀。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祀他,这就是诌媚。见到应当挺身而做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没有勇气。”

  圣人的智慧

  勇敢作为,是士大夫的必要素质,孔子也是十分看重。大丈夫应该有种为正义献身的精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像孟子所说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见义勇为在今天成了社会大力表彰的行为,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个人的生命和价值固然十分重要,但当弱小的生命遭遇强暴,正义被邪恶所威胁时,你能无动于衷吗?圣人对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我们应该呵护好自己那颗尚未麻木的心。我们一次次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英雄们流血又流泪的镜头时,想想,我们可以做点什么?[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