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论语《君子成人之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十二·十六]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鉴赏

基督教特别强调人的原罪的危害,以促使世人警觉,改恶从善。孔子也对人性的阴暗面做了许多透彻的剖析,但是他更多地从正面教育,力图用理想人格的光辉引导世人克服人性中的黑暗,孔子的这句名言,就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提出的。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指出人们在对待人性的痼疾——妒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它从心灵中完全扫除出去,从而成人之美,这样就成就了君子人格,而另外一种则是让它完全控制了自己的心灵,从而危害别人。他显然是希望人们用君子之风来扑灭嫉妒之毒焰。

“成人之美”就是成全别人的好事,有时这是在一个人的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不需要费多大的力气,但是有些人就是不愿这样做,因为他们对他人合情合理的愿望麻木不仁,对人十分冷漠,缺少同情心,有些人更是把自己可以为他人做到、或完全应该做到的事作为筹码,借以谋取私利。成人之美不仅是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实现其梦寐以求的愿望,还应当指苦心孤诣地促进他人的进步,使他们变得更加美好,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使对方因此超过自己也毫不在乎。

“成人之恶”就是助长他人的错误。这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与人同流合污,臭味相投,不仅不能认识自己言行的丑恶,反而以自己的坏作用促使他人为非作歹。另外一种是对于同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看到他们行为不端,不仅不像对自己家里的人那样着急,尽力去劝阻,反而当作一件趣事,津津乐道,更有甚者,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迎合行为不端者的欲望,使之错误更趋严重。还有一种是对自己的竞争者或同自己有矛盾的人幸灾乐祸,急切地盼望他们失败丢丑,甚至费尽心机,施展阴谋,促使对手彻底垮台,名誉扫地。春秋早期郑国国君庄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工于心计,善于玩弄权谋,为了除掉政治上对自己形成威胁、得到母后支持的弟弟共叔段,欲擒故纵,故意助长后者的政治野心,终于促成共叔段之恶,即谋反,然后他名正言顺地彻底铲除他弟弟的势力。这种成人之恶反映了人性中的歹毒。

成人之美是不容易做到的,而能够成全那些与自己有隙或者是自己的竞争者的好事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因为普通人往往很难摆脱妒忌心的控制。荷兰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曾经说过:“嫉妒是一种恨,此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伦理学》)可怕的是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嫉妒的情感根深蒂固,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 “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做最顽强、最持久的了。所以古人曾说过: ‘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人生论·论嫉妒》)当然,人们的嫉妒心理有轻有重,道德越是高尚的人嫉妒情感越少,越是自私自利的人嫉妒情感越是严重。如果完全驱逐了嫉妒之心,视人犹己,从心底里为他人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就而感到高兴,“己欲立而人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样就达到仁人君子的思想境界了。因此可以说,是成人之美,还是成人之恶,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志。[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