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许志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许志琴
原文名 Xu Zhiqin
出生 (1941-08-14)1941年8月14日
四川重庆
逝世 2018年11月3日(2018-11-03)(55岁)
国籍 汉族
别名 Xu Zhiqin
职业 构造地质学家

个人简历

许志琴,1941年8月14日出生于上海市,构造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7年获法国蒙贝利耶大学获得构造地质博士学位。1993-200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志琴是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开拓者之一

1958年,许志琴考入 北京 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地质专业。

196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专业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87年,获法国蒙贝利耶大学获得构造地质博士学位。

1987年,许志琴首次在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 -- 柯石英 ,提出柴达木北缘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新的深俯冲和折返模式,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成为地学研究热点起了奠基作用。

1989年开始,组织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预研究和重大科学工程的申请,为争取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成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做出了贡献,现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首席 科学家

1993-200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 -2001年,九五期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祁连山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2002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现任南京大学教授 == 主要成就 == | 科学研究

许志琴是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重要 开拓者

早期从事裂谷构造研究。80年代起,以"新的构造观"为指导,致力于青藏高原及周缘造山带的变形构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研究。厘定了我国50余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带变形构造体制,划分造山作用阶段和大陆山链的"构造造型",提出"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及中国西部华力西期以来巨大平移作用的新认识。首次发现中国大别山超高压柯石英矿物,领导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组"为推动我国入地工程的实施作出了很大努力。

20世纪70年代,她从事中国东部郯庐断裂构造研究,提出白垩纪以来郯庐断裂的裂谷事件。

自80年代起,她以新的构造观为指导,把宏观构造与微观构造相结合,致力于青藏高原及周缘造山带的变形构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研究,先后在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昆仑、祁连-阿尔金山及喜马拉雅山等6个中法国际合作项目中担任中方负责人。主持了4个大别-苏鲁超高压带项目。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97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以许志琴为首的科研群体,将构造地质学中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到 青藏高原 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重塑了造山作用过程,划定了我国造山带中近50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建立了西部主要造山带的基本变形构造格架,划分造山作用阶段和大陆山链的"构造造型",提出中国西部早古生代以来巨大平移作用的新认识。许志琴领导的科研团队完善了青藏高原的地体构架,提出以青藏高原岩石圈-超岩石圈剪切断层、低速地幔羽、岩石圈板片拆沉及陆内俯冲为特征的地幔结构的青藏高原动力学模式。她为中国西部祁连山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YangJingsui, Xu Zhiqin et al, 1999〜2002)作出了贡献,证明阿尔金山是祁连山的西延部分及沿阿尔金主断层左行平移400千米,证实原始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泛非- 早古生代,发现藏南拆离体的规模增大及东西向拆离构造的存在,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及北缘造山带在白垩纪开始强烈隆升的

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厘定了我国50余2大型韧性剪切带,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带变形构造体制的研究基础,1987年首次发现大别山超高压柯石英矿物,在青藏高原碰撞动力学及造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最早在中国实施"大陆动力学"计划。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已于2005年竣工,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

学术论著

许志琴院士发表论文300余篇,SCI 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8本。,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

在"ISI"机构公布的1996〜2006年SCI引用率全球地学排名榜(共2000名)中,许志琴排名500多名,在大陆学者中列为第五名。

人才培养

培养硕士、博士20余名。

社会任职

曾任国际岩石圈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和国家汶川地震专家组副组长。

现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被吉林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南京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获奖记录

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2009年,获科技部授予的"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称号。

全国"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中央机关"妇女十杰"等光荣称号。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

人物评价

许志琴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多次被特邀在国际会议上发言。组织能力强,正领导一支具长期实践经验、富有顽强拼搏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水平的中青年研究群体。

构造地质学家

1964年北京 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专业毕业. 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2001年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和地质研究所所长。1987年在法国 蒙贝利耶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991年人事部、教委颁发“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荣誉称号;1992年“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 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曾任国际岩石圈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为全国人大第九届、第十届代表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届代表和第十一届常委会委员和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开拓人。她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的主要开拓人(之一)和实施者。 1987年她首次在中国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为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继后,许志琴联合国内外科学家,在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作为首席科学家, 首次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领导实施中国地学界开创性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开展多学科搭载和高科技会战的亚洲第一井5000米的钻进,她领导的科学家群体取得了当代地学科学前沿---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地下探测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该项目二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得部科技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许志琴在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提出实施快速回应大地震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的计划,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许志琴为首席科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的主要开拓人(之一)和实施者。 1987年她首次在中国大别山 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为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继后,许志琴联合国内外科学家,在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作为首席科学家, 首次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领导实施中国地学界开创性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开展多学科搭载和高科技会战的亚洲第一井5000米的钻进,她领导的科学家群体取得了当代地学科学前沿---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地下探测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该项目二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得部科技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许志琴在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提出实施快速回应大地震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的计划,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许志琴为首席科

以许志琴为首的科研群体,最早在中国实施以“大陆动力学”为龙头,“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为两个拳头的国际地学前沿战略计划,为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优秀科研团队做出重要贡献。许志琴院士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发言。先后培养了研究生20余名。

出版专著8本、论文200 多篇,在2008年统计的全球地球科学家论文引用率排名中列228 位(SCIENTIST RANKING IN GEOSCIENCES),名列我国大陆科研人员论文引用次数最多的前5名之列。1993 年国土资源部颁发“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专著科技二等奖(第一名),1998年地质矿产部 “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专著科技二等奖(第一名),2004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2008年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陆深俯冲和科学钻探(第一名),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集成与创新”(第一名)。2009年造山的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