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咏蝉三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咏蝉三绝”

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这三位大师人的三首著名“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1]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这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为后世称道,是咏物诗的杰作。[2]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注释

①垂緌 :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 :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 :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 藉 :凭借

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虞世南(公元558-638)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学多才、耿直高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3]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类比自己,可见其胸中格局。[4]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穷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注释

①“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②“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

是一首蒙难的感慨诗作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

唐高宗仪凤年间 ,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露重,蝉翅轻,无法高飞;风多风大,难保自身芳香。

没有人知道我像蝉一样高洁清廉的品行,谁会为我表白我清白的内心呢?[5]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

①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②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③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④ 碧:绿。

诗人怀才不遇,而作的“牢骚语”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6]

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这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情思,“为情而造文”。诗中的蝉,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

此句寓意诗人自己品性高洁,因此像蝉一样,难以饱腹 ,发出怨恨的声音。[7]

视频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 《咏蝉三绝》丝弦古琴/ 陈庆隆 "Cicada"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