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见萤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见萤火》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见萤火》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六句都在写萤火虫,末二句突然说到"发愁"。全诗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在用韵方式上是首句入韵平起式。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杜甫56岁,生活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见萤火[1]

作品别名;见萤光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见萤火》[2]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作品注释

⑴萤火,萤火虫

⑵疏帘,编制的较为稀疏的帘子。关于"坐人衣",有两种看法。仇兆鳌注认为意思是萤火虫"坐"在人的衣服上,并举出"黄鹂并坐交愁湿"(《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为证;浦起龙注认为这是指"坐人"之衣。两说都有道理。总之,这里的意思是,萤火虫落在人的衣服上。

⑶乱,扰乱。檐,房檐。星宿稀,稀疏的星光。王嗣奭:坐,如黄莺并坐之坐;琴书添冷,夜凉故也;星宿同希,高飞故也。

⑷弄:耍弄,炫耀。辉辉:形容忽明忽暗的光,例如"辉辉星近楼"(不寐)。邵宝注:却绕,见聚散不长;偶经,见明灭不定。照入井中,一萤两影,若添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顾宸:萤尾耀光,迭开迭舍,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莫砺锋:"弄辉辉"为唐代口语。

⑸沧江,泛指江,因水面呈青苍色,所以称为沧江。来岁如今,明年的此时。"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

名家点评

《杜工部草堂诗话》:黄常明《诗话》:数物以"个",谓食为"吃",甚近鄙俗,独杜屡用。"峡口惊猿闻一个"……"却绕井边添个个"……盖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带者也。

《唐诗归》:钟云:细("帘疏巧入"句下)。

《杜臆》:本意全在末二句,而借萤以发端,正《诗》之兴也。乃其描萤火,入神在"弄辉辉"。然"经花蕊"而"弄辉",似自以为得所者,以起下"归未归",不可谓全无涉也。

《杜诗解》:题是《见萤火》,诗却从"见"字写出。"屋里琴书冷"用"忽惊"字,妙。天热,萤在空野处飞,今见其入屋,必且惊曰:"天又冷起来了。"……"沧江"、"白发",字法对映,正写"愁"字。

《义门读书记》:写得历乱飞扬,又句句是"见"字。……"忽惊屋里琴节冷","冷"字与"火"字关应得妙。……"沧江白发愁看汝",收出"见"字。杨云:"沧江"、"白发",又因萤火照出,映带绝妙。

《杜诗详注》:"萤火飞",领下五句,自山而帘,自帘而衣,从外飞入内;屋而檐,自井而花,从近飞出远:六句皆摩写"见"字邵云:"却绕",见聚散不常;"偶经",见明灭不定;照入井中,一萤两影,若"添个个";闪过花间,其光互映,如"弄辉辉"。顾注:萤尾耀光,迭开迭阖,不停一瞬,如弄光然,"弄"字工于肖物。

《杜诗说》:"见"字中,去来聚散,高下远近,一一写出。

唐宋诗醇》:结联点入"见"字,便觉通体皆活。

《读杜心解》:"坐"、"入"二字连续,盖自谓也。……猝见萤火入衣,故接"忽惊"字;"琴书"正是坐处所对。因见入来之萤。便出外看到"檐前"群飞之萤,再看到"井阑",再看到"花蕊"层次如此。

杜诗镜铨》:邵云:流丽称情,此为咏物上乘。

《古唐诗合解》:总只做"见"字,处处不脱秋夜光景。

作品鉴赏

黄生认为:"此借萤火以纪侯耳,非专咏萤火也。

"此诗前六句都在写萤火虫,末二句突然说到"发愁",还叹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乡,显得有些突兀。

况且这里的萤火虫看起来生动活泼,不像晚秋时的样子,也无法作春生秋死之叹。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萤发端,正诗之兴也"。但未能说明为什么借"萤"发兴。其实,此诗的重点是悲秋。秋天是萤火虫成虫最多的时期。古人认为,秋天是随萤火虫出现而开始的。这从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夏夜登南楼》)可以明显看出。

所以,杜甫见到萤火虫,感到秋天又来了,从而感慨光阴易逝。

从语言上说,此诗似乎是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如第三句中"屋里"二字,本来也可用"堂上"、"室内"等,但"屋里"更近口语;第六句中"弄辉辉"也是唐代口语。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竟能纯用口语写成,这是杜甫的独擅之技。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3]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4]

盛唐伟大的诗圣杜甫是大家都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很多诗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就表现了作者济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也表现了他的圣人情怀。[5]

视频

诗圣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