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港刈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港刈香
图片来自xuite

西港香是由西港玉敕庆安宫主办的“香醮合一”宗教活动,又称“西港仔刈香”、“西港仔香”。该活动是在每逢丑、辰、未、戌年的农历四月举行,但确切的日期则依神明指示,也就是所谓的“定期不定日”。

而起源可追溯到由八份姑妈宫举办的请水绕境活动,早期仅有到西港八份下宅仔“十八欉榕凹湖”处请水绕境。后来因曾文溪大水导致该庙香火没落,改由西港庆安宫接手主办,到了道光廿七年(1847年)庆安宫重修落成后始有王醮。咸丰六年(1856年)起,改到鹿耳门妈祖庙请水。鹿耳门妈祖庙毁于洪水后,改到鹿耳门溪请水。昭和十五年(1940年),庆安宫将请水地点改为土城保安宫(今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并请土城妈祖回西港鉴醮看热闹,直到民国47年(1958年)同时邀请北港朝天宫妈祖,导致发生主坛之争,双方因而断香。民国53年(1964年)起,西港香改到显宫鹿耳门天后宫[1] “请妈祖”。该活动原本只是西港仔堡一带的宗教活动,后来发展成跨区域的大型活动。

姑妈宫时期

西港香的起源,据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94年)时,有姑妈宫陈姓居民在曾文溪“十八欉榕凹湖仔”处发现一艘王船,之后居民将王船迎回,并进行绕境活动,之后更决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这次绕境也就是首次的西港香甲辰科,参与聚落含姑妈宫在内共有13个。而姑妈宫所迎回的王船,据传是安定区苏厝长兴宫所流放。此时期的活动主要是绕境和前往发现王船的“十八欉榕凹湖仔”请水而已。

而在首科之后,请水绕境的规模逐渐变大,先是增加成24个聚落,再增加到36个聚落。然而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曾文溪大水,重创八份姑妈宫一带,该庙的“下马樟牌”被冲走,香火也因灾中落,无力负担仪式。最后各庄代表掷筊请求神示后,同意由西港庆安宫接办请水绕境,于是此后该仪式便由庆安宫主办。

而虽然八份姑妈宫不再是主办庙宇,但在西港刈香中仍有一定地位。从民国83年(1994年)甲戌香科起,八份姑妈宫有不必抽轿号(固定6号轿)和可以直接进入衙门参拜的礼遇。民国89年(2000年)庚辰香科,庆安宫首次迎请八份姑妈宫仙姑娘妈返庙鉴醮,之后成为惯例。而原“13庄”的文武阵头在前往庆安宫“开馆”前,也会到姑妈宫参礼。

庆安宫时期

西港庆安宫是在八份姑妈宫遭遇大水后才开始接办仪式,但确切的接办时间却有两种看法。一般说法是自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开始,但也有从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才开始的说法。另外据说是道光廿七年(1847年)庆安宫重修落成举行庆成王醮后,仪式活动才变成“香醮合一”的状态。

请水

西港庆安宫接办刈香后,仍继续请水绕境活动,并在道光廿七年(1847年)加入“王醮”仪式。后来大约是在咸丰六年(1856年)的第25科,庆安宫将请水地点从原本的“十八欉榕凹湖仔”改成北汕尾鹿耳门妈祖宫(天后宫)。显示庆安宫已经掌握了刈香活动主导权,西港香的影响范围也往西扩展。而其理由可能是因为庆安宫天上圣母分灵自鹿耳门,或是要回应庆安宫天上圣母实为姑妈宫仙姑娘妈的传言。

然而因为同治十年七月廿八日(1871年9月12日)鹿耳门妈祖宫被大水冲毁,刈香活动改成在旧庙址水路(鹿耳门溪)请水。而在到鹿耳门溪请水的时期,西港香的参与聚落扩张成了所谓的“七十二庄”,实际的大小聚落约有77个。

参考文献

  1. 鹿耳门天后宫,luerh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