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方的没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方的没落》,本世纪初西方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著作。奥·斯宾格勒著。1918年和1922年分两卷在德国出版。中译本196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齐世荣等译。本书由于适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弥漫于欧洲的悲观气氛而深受欢迎,短短几年就售出9万多册。

本专著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说明西方社会前途和命运的文化形态史观,即把人类以往的各个文化形态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既承认不同文化的特性,又承认文化的同时代性和可比的意义。作者把历史上已有的文化分为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希腊罗马、伊斯兰、墨西哥和西方8种,并力图揭示这些文化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内在规律。在本书看来,每一种文化都有春、夏、秋、冬4个发展阶段,或称前文化时期、文化早期、文化晚期和文明时期,而城市与乡村的斗争是文化演变的决定因素。前文化时期都是乡村,人类尚处于原始状态,代表者是农民;文化早期,城市开始诞生,建立了国家,代表者是贵族、僧侣;文化晚期,城市日益壮大,并同乡村展开斗争,代表者是中产阶级;文明时期,城市战胜乡村,大城市占主导地位,且诸侯对立,列强纷争,代表者是下层人民群众;列强纷争的结果是大一统帝国和极端的个人独裁,历史又重回原始状态。本书指出,1789年法国革命之后,西方文化便进入了它的冬天,也即文明阶段,表现在哲学上是伦理学代替了形而上学,表现在艺术上是原有创作风格的丧失,表现在精神上是怀疑主义和无神论流行,表现在道德上是金钱崇拜,为富不仁,表现在政治上是武力代替了民主;帝国主义出现,战争危险增加,最后造成各国混战,然后有一独裁者脱颖而出,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帝国。预测西方文化的“帝国时期”将在2000年至2200年间到来,而其最后崩溃也为期不远了。本书文化形态史观的基础,是对自然和历史的区分,认为自然是死的、以往的,是由已成的事物构成的;而历史是活的、不可逆的,是由不断发生并且不再重现的单个事件组成的,就象生命一样在人的意识中不断流动。因此,研究自然和研究历史的方法就大不相同,前者主要靠公式、规律、体系,后者主要靠类比、描画、象征。历史只能通过生活,通过深刻的、不可言传的理解来体验。这种观点突出代表了当时欧洲思想界反实证主义的和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本书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冗长和重复,德文版长达1200页,许多观念、词汇、段落一再出现;其次是不够严谨,第1卷出版时没注明资料出处,再版时曾作了增补,但仍不尽人意。另外,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欧洲,对中国和玛雅文化等了解很少,认为中国文化到汉代发展到顶点,唐代开始衰落,一直延续到今天。从宏观上看,本书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对西方传统历史观念的冲击和批判。它以多个文化的发展,代替了单个文化的发展;以文化的有机生长,代替了社会的阶段演进;以文化的自我中心,代替了欧洲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史学界原有的理论框架。尽管本书最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但它的文化形态史观对现代西方史学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作者介绍

奥·斯宾格勒(θswald Spengler 1880—1936),生于德国的布兰肯堡,从小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对历史、艺术、生物学、数学等都有一定研究,1903年获哈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一所中学任教,1911年迁至慕尼黑专事写作。

相关信息

名著是书籍中的精华[1]。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水平,影响乃至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乃至支配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价值高、作用大、影响广的一万部名著,把它们汇集一起,根据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门别类,并逐部作出精要的诠释。可以说,这是对科学文化的一次总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2]

视频

西方的没落 相关视频

西方的没落词
俞雪梅朗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参考文献

  1. 100部科普经典名著,豆瓣,2018-04-26
  2. 工具书及其分类,豆丁网,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