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斯汀小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斯汀小堂(拉丁语:Sacellum Sixtinum;意大利语:Cappella Sistina [kapˈpɛlla siˈstiːna;也称为西斯汀礼拜堂)是一座位于梵蒂冈宗座宫殿内的天主教小堂,紧邻圣伯多禄大殿,以米开朗基罗所绘《创世纪》穹顶画,及壁画《最后的审判》而闻名。小堂中的壁画在教宗西斯笃四世治下的1482年完成,1483年8月15日西斯笃四世在这里举行了第一场圣母升天节弥撒,并决定这里将要供奉童贞玛利亚。此外,现在这里也是教宗选举的举行处。

历史

由教宗西斯笃四世发起创建,教堂名“西斯汀”即来源于教宗之名“西斯笃”。教堂始建于1445年。1481年完工后,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题目创作了一批壁画。后来根据教宗儒略二世的命令由米开朗棋罗绘制天花板和剩下的壁画。墙上的壁画取《旧约·圣经》为题材,正面是《最后的审判》[1],右侧是《基督传》,左侧以《摩西传》为主题。天花板的中央是《旧约·圣经》的创世纪,画有预言者、巫女的像。最精彩是《创造亚当》、《原罪与流放乐园》、《诺亚方舟》。1483年,在此举行过西斯笃四世的圣体告别。起初穹顶绘有天空的图案。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依照《列王纪》第6章所描述的所罗门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

穹顶画

教宗西斯笃四世之侄教宗儒略二世于1506年命米开朗基罗绘制。对于喜欢自称为雕刻家的米开朗基罗来说,虽非本愿,但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画,从教堂内脚手架设置,到设计创作,均为单独一人创作。1512年完成。穹顶中心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

在米开朗基罗创作途中曾前来观摩的拉斐尔深受此画影响,他当时正在创作壁画《雅典学院 》。

画面分成两部分,绘有上帝创造世界的9个场景,即《划分光暗》、《创造日月》、《划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挪亚方舟》、《挪亚献祭》、《挪亚醉酒》。房顶与墙壁连接处的弧面为另一部分,分别绘有耶稣的祖先等[2]

祭坛画

20年后,教宗克莱孟七世聘请米开朗基罗设计创作祭坛背面的最后的审判。克莱孟七世死后,由其继承者教宗保禄三世接续。创作时间为1535年至1541年。以《玛窦福音》中描述的“最后的审判”为题材的作品。大体上分为四个阶层,从最上层开始,分别描绘有,天使群像,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狱的人群,地狱。米开朗基罗“地狱”部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但丁叙事诗《神曲》之地狱篇。

视频

西斯汀小堂 相关视频

西斯廷礼拜堂背后的故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