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西乡县,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文化积淀丰厚,李家村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成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ref>[http://www.snxx.gov.cn/info/1051/79188.htm 李家村遗址],西乡县政府网,2018-1-9</ref>。6000年前,何家湾人不仅储存了大量稻谷,所创作的骨雕人头像,列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第一号藏品。三国时期,名将张飞在这里封侯食邑。解放后,还涌现了主持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党政工作的江隆基、张养吾、陈茵等红色精英。  
+
[[File:西乡.jpg|350px|缩略图|右|<big>西乡县“中国最美茶乡”(廊桥水城一角) </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05/50116087f6144f8f82afb80580a80320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54616048_9989168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
''' 西乡''' 县,隶属于陕西省[[ 汉中市]] ,文化积淀丰厚,李家村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成为[[ 新石器时代]] 早期文化的代表<ref>[http://www.snxx.gov.cn/info/1051/79188.htm 李家村遗址],西乡县政府网,2018-1-9</ref>。6000年前,何家湾人不仅储存了大量稻谷,所创作的骨雕人头像,列为[[ 陕西历史博物馆]] 的第一号藏品。三国时期,名将张飞在这里封侯食邑。解放后,还涌现了主持北京大学、[[ 兰州大学]] [[ 中央民族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党政工作的江隆基、张养吾、陈茵等红色精英。  
  
 
==位置境域==
 
==位置境域==
  
 西乡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东邻石泉、汉阴,南界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接城固南郑。介于东经107°15′—108°15′,北纬32°32′—33°14′之间,东西长94.5千米,南北宽64.5千米,总面积3240平方千米。
+
 西乡县位于[[ 汉中盆地]] 东部,东邻石泉、[[ 汉阴]] ,南界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 洋县]] ,西接城固南郑。介于东经107°15′—108°15′,北纬32°32′—33°14′之间,东西长94.5千米,南北宽64.5千米,总面积3240平方千米。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西乡县远溯到六七千年前,即有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秦、汉、三国时期,军事、人文活动频繁,全县出土的历史文物,自史前迄至清代,计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骨角器及碑、碣、字、画、货币等共千余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西乡县为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之一,革命文物丰富。西乡县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其特色为音乐醇朴,舞蹈粗犷,口头文学及美术、雕塑等土色上香,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
 西乡县远溯到六七千年前,即有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秦、汉、[[ 三国]] 时期,[[ 军事]] 、人文活动频繁,全县出土的历史文物,自史前迄至清代,计有石器、陶器、青铜器、骨角器及碑、碣、字、画、货币等共千余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西乡县为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之一,革命文物丰富。西乡县[[ 民间艺术]] 形式多样,其特色为音乐醇朴,舞蹈粗犷,口头文学及美术、雕塑等土色上香,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山区农民在从事各种劳动中,因事而作,即兴而唱,如耕作中的薅秧号子,筑路、修房中的打夯号子,行船中的上滩号子、拉纤号子等,其音调高亢而圆滑多变,往往有腔无词,领唱者脱口而出,和唱者遥相呼应,形成团结紧张的气氛。除号子外,民间流传还有小调,音腔平稳细腻,常为多段体表现故事情节,如《黑五更》、《双探妹》<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0Nzg5MzMwNA==.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7_3000_z2iuq2_19042900 陕南名家小调《双探妹》],优酷,2019-9-14</ref>等。最普遍的是山歌,平川称“通山歌”,山区称“茅山歌”,词意除劳动内容外,大都表现男女之情,故又称“姐儿歌”,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和小调一样,专曲专用,都有固定内容和标题,如《担水调》、《绣香袋》等,演唱形式多变,有独唱、合唱及一领众和。1981年,组织文艺工作者6人,深入高川、贯山等数十个山村,普查和搜集民歌1000余首,选编上报。1985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选用民 歌10 首。
+
 山区农民在从事各种劳动中,因事而作,即兴而唱,如耕作中的薅秧号子,筑路、修房中的打夯号子,行船中的上滩[[劳动 号子|号子]] 、拉纤号子等,其音调高亢而圆滑多变,往往有腔无词,领唱者脱口而出,和唱者遥相呼应,形成团结紧张的气氛。除号子外,民间流传还有[[ 小调]] ,音腔平稳细腻,常为多段体表现故事情节,如《黑五更》、《双探妹》<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I0Nzg5MzMwNA==.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7_3000_z2iuq2_19042900 陕南名家小调《双探妹》],优酷,2019-9-14</ref>等。最普遍的是[[ 山歌]] ,平川称“通山歌”,山区称“茅山歌”,词意除劳动内容外,大都表现男女之情,故又称“姐儿歌”,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和小调一样,专曲专用,都有固定内容和标题,如《担水调》、《绣香袋》等,演唱形式多变,有独唱、合唱及一领众和。1981年,组织文艺工作者6人,深入高川、贯山等数十个山村,普查和搜集民歌1000余首,选编上报。1985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选用[[ 歌]]10 首。
  
 
===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
  
渔鼓在清康熙时由湖广移民传入,调带川楚之音,旋律悠扬,节奏自由。新创作的渔鼓节目,1979年曾获汉中地区音乐二等奖。
+
[[ 渔鼓]] 在清[[ 康熙]] 时由湖广移民传入,调带川楚之音,旋律悠扬,节奏自由。新创作的渔鼓节目,1979年曾获汉中地区音乐二等奖。
  
 
===风俗歌曲===
 
===风俗歌曲===
  
 种类多,流传广,如宴席中的“酒歌”,丧葬前的“孝歌”,婚礼前的“哭嫁歌”等。农村耕作时,歌师身背锣鼓,边敲边唱,鼓舞劳动热情,民间称为“锣鼓草”,在山区、丘陵均甚流行,歌师是指挥,鼓声是命令,歌起薅秧,歌停休息,成为劳动与音乐的最佳结合。谚云:“锣鼓敲得响,秧苗向上长”。
+
 种类多,流传广,如宴席中的“酒歌”,丧葬前的“孝歌”,婚礼前的“哭嫁歌”等。农村耕作时,歌师身背锣鼓,边敲边唱,鼓舞劳动热情,民间称为“锣鼓草”,在山区、[[ 丘陵]] 均甚流行,歌师是指挥,鼓声是命令,歌起薅秧,歌停休息,成为劳动与[[ 音乐]] 的最佳结合。谚云:“锣鼓敲得响,秧苗向上长”。
  
 
===民间器乐曲===
 
===民间器乐曲===
  
 民间器乐以唢呐吹奏为多,应用于婚丧嫁娶、祝寿修房等。唢呐配以云锣、鼓、铰、钹等,曲调有大小开门、满堂红等50余种。此外,吹树叶在杨河一带较为流行,歌手采用质韧而柔的冬青树叶,可吹出高低不同的音阶,丰坦乡农民张建宽曾以吹树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会演。
+
 民间器乐以[[ 唢呐]] 吹奏为多,应用于婚丧嫁娶、祝寿修房等。唢呐配以云锣、[[ ]] 、铰、钹等,曲调有大小开门、满堂红等50余种。此外,吹树叶在杨河一带较为流行,歌手采用质韧而柔的冬青树叶,可吹出高低不同的[[ 音阶]] ,丰坦乡农民张建宽曾以吹树叶参加了在[[ 北京]] 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会演。
 +
 
 +
==视频==
 +
===<center> 西乡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中国魅力茶乡——西乡</center>
 +
<center>{{#iDisplay:w0938vvdimi|560|390|qq}}</center>
 +
<center> 美丽西乡.绿色家园 </center>
 +
<center>{{#iDisplay:t0902v4qo1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於 2020年3月26日 (四) 10:57 的最新修訂

西鄉縣「中國最美茶鄉」(廊橋水城一角) 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西鄉縣,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文化積澱豐厚,李家村遺址距今7000多年前,成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1]。6000年前,何家灣人不僅儲存了大量稻穀,所創作的骨雕人頭像,列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第一號藏品。三國時期,名將張飛在這裡封侯食邑。解放後,還湧現了主持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天津美術學院黨政工作的江隆基、張養吾、陳茵等紅色精英。

位置境域

西鄉縣位於漢中盆地東部,東鄰石泉、漢陰,南界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接城固南鄭。介於東經107°15′—108°15′,北緯32°32′—33°14′之間,東西長94.5千米,南北寬64.5千米,總面積3240平方千米。

歷史文化

西鄉縣遠溯到六七千年前,即有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秦、漢、三國時期,軍事、人文活動頻繁,全縣出土的歷史文物,自史前迄至清代,計有石器、陶器、青銅器、骨角器及碑、碣、字、畫、貨幣等共千餘件。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西鄉縣為川陝邊革命根據地組成部分之一,革命文物豐富。西鄉縣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其特色為音樂醇樸,舞蹈粗獷,口頭文學及美術、雕塑等土色上香,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

山區農民在從事各種勞動中,因事而作,即興而唱,如耕作中的薅秧號子,築路、修房中的打夯號子,行船中的上灘號子、拉縴號子等,其音調高亢而圓滑多變,往往有腔無詞,領唱者脫口而出,和唱者遙相呼應,形成團結緊張的氣氛。除號子外,民間流傳還有小調,音腔平穩細膩,常為多段體表現故事情節,如《黑五更》、《雙探妹》[2]等。最普遍的是山歌,平川稱「通山歌」,山區稱「茅山歌」,詞意除勞動內容外,大都表現男女之情,故又稱「姐兒歌」,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和小調一樣,專曲專用,都有固定內容和標題,如《擔水調》、《繡香袋》等,演唱形式多變,有獨唱、合唱及一領眾和。1981年,組織文藝工作者6人,深入高川、貫山等數十個山村,普查和搜集民歌1000餘首,選編上報。198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選用民歌10首。

說唱音樂

漁鼓在清康熙時由湖廣移民傳入,調帶川楚之音,旋律悠揚,節奏自由。新創作的漁鼓節目,1979年曾獲漢中地區音樂二等獎。

風俗歌曲

種類多,流傳廣,如宴席中的「酒歌」,喪葬前的「孝歌」,婚禮前的「哭嫁歌」等。農村耕作時,歌師身背鑼鼓,邊敲邊唱,鼓舞勞動熱情,民間稱為「鑼鼓草」,在山區、丘陵均甚流行,歌師是指揮,鼓聲是命令,歌起薅秧,歌停休息,成為勞動與音樂的最佳結合。諺云:「鑼鼓敲得響,秧苗向上長」。

民間器樂曲

民間器樂以嗩吶吹奏為多,應用於婚喪嫁娶、祝壽修房等。嗩吶配以雲鑼、、鉸、鈸等,曲調有大小開門、滿堂紅等50餘種。此外,吹樹葉在楊河一帶較為流行,歌手採用質韌而柔的冬青樹葉,可吹出高低不同的音階,豐坦鄉農民張建寬曾以吹樹葉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音樂會演。

視頻

西鄉 相關視頻

中國魅力茶鄉——西鄉
美麗西鄉.綠色家園

參考文獻

  1. 李家村遺址,西鄉縣政府網,2018-1-9
  2. 陝南名家小調《雙探妹》,優酷,20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