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行走在云上磨坪(甘茂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行走在云上磨坪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行走在云上磨坪》中国当代作家甘茂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行走在云上磨坪

记得是三年前了。2018年7月,我第一次去磨坪。

磨坪乡位于湖北省秭归县西南边陲,人称“秭归小西藏”。那里是高寒山区,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宜昌市和秭归县的作家们,在这里举办一个笔会活动。我是坐老朋友陈传新的车去的,当时正在修路。什么三道拐,九道拐,黑石沟,老弯桥,颠颠簸簸的,很难走。好在陈传新是个老司机,车载音响效果好,一路上播放着降央卓玛的歌,给我们带来旅途的快乐。降央卓玛比金子还珍贵的声音,诱惑人的灵魂。她那入耳入心的天籁之音,让人如痴如醉。说她是天下最美的女中音,并不为过。“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你为什么还不跑过来!”那天我对陈传新说,我想写篇文章,就写降央卓玛陪我到磨坪。后来人一懒,没有动笔,心里总觉得欠了降央卓玛一个情。

磨坪在高山之巅,白云之上,也就是磨盘大块地方。乡亲们很热情,带我们看神奇的三龙谭,古老的银杏谷,神秘的悬棺群,当地酒厂还为我们举办烟花晚会,五颜六色的焰火把群山映照得通亮。大家在酒厂喝摔碗酒,噼哩啪啦的摔碗声此起彼伏。乡里招待我们看了一场久违的露天电影,虽说是盛夏,但觉得冷气上身,我赶紧上楼加了件长袖衬衫。老作家韩永强是秭归人,自号桡夫子,对家乡自然爱得深沉。他得意地对我说:“怎么样,这里不比庐山差吧!”吴绪久和张天一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他们为磨坪留下了墨宝。记得张天一还写了一首诗《磨坪风情好醉人》。为答谢乡亲们,我写了一首《秋谷山酒歌》:“磨坪乡,山水秀,秋谷山自古出好酒。五谷杂粮最养人,美酒相伴岁月稠。老岩洞,清泉流,酿出的好酒有来头。乡土滋味惹人爱,笑傲江湖无忧愁。喝了秋谷酒,喜事天天有。醉了山沟沟,香了山外头。喝了秋谷酒,哥妹手牵手。一盏红灯笼,照亮家门口。喝了秋谷酒,浑身雄纠纠。下河划龙船,上山摘星斗。喝了秋谷酒,追梦大步走。一曲祝酒歌,把酒唱丰收。”据我当时的笔记,这首歌是7月27日深夜于磨坪酒店匆匆写成。时光如梭,转眼间三年就过去了。可当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今年10月,受秭归县文化馆梅俊明馆长邀请,我老伴陪我一起去磨坪乡,做一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创作活动。同行的有老导演陆洞元和舞蹈家李晓彬。一辆面包车,上高速公路,从邻县巴东的野三关镇,直插磨坪乡。秋风送爽,一路顺风,我突然有了一种回归故土的感觉。磨坪,我又来看你了。

这次不同上次,是有目的地选择性参观和考察。先看了升坪河,一湾碧水,一个小村,风景这边独好。那里打算做旅游度假村,秀美的生态环境,很适合垂钓休闲度夏纳凉。村里有户人家,收藏了很多古董,陶器瓷器铜器和原木家具,都是很值钱的东西。旅游兴旺起来,这些东西就可以进入巿场。又去看了银杏谷,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景点。上千年的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再过十来天,金灿灿的叶子就会变成金黄色的油画。磨坪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身临其境,有天然氧吧之感。有了磨坪人精心呵护,他们绘出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

这次印象最深的是磨坪乡三蹬岩村,现在统一名称叫三墩岩村。所谓三墩岩,是横卧在村口对面的三叠山岩。雄厚奇特,吸人眼球,仿佛感受得到大山的力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墩岩村是个偏远的穷地方。尤其是交通闭塞,山里人生存极为艰难。有一句俗语说:“有女莫嫁三墩岩,去去来来一双鞋。”说的就是悬崖绝壁间没有一条通道,肩挑背磨的岁月,上山下山来回往返就要磨坏一双鞋子。磨坪人很早就懂得“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穷则思变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打开了交通瓶颈。

三墩岩村铁姑娘,在修路中撑起了半边天。铁姑娘班由刚开始的8人到后来的24人,平均年龄仅18岁。她们三人一组,两人打锤,一人扶钢钎,锤一下,扶钢钎的人要转一下钢钎,这样打出来的炮眼才有用。铁姑娘勤学苦练,边打边数数,个个都打过了一千八百锤。当年50多把铁锤打烂了29把,八年来24个铁姑娘磨坏了三千多根钢钎。那一道道培坎是她们一锤一锤敲出来的,在海拔千米高四百米的岩壁上,她们用钢钎凿出了900米长、6米宽、15米高的山洞,那是三墩岩上最美的风景。当时流传着一首赞美铁姑娘班的山歌:“辫子编起来,袖子卷起来,双双铁手握铁锤,打出幸福来。”山洞打开了,公路修通了,当地又有了一句新编的俗语:“有女要嫁三墩岩,姐姐嫁来了姨妹子跟到老。”我在三墩岩山洞中边走边看,那么险要的地方,那么艰巨的工程,那些吃苦耐劳的铁姑娘,她们靠铁锤打出了穿岩隧道,从没有路的地方开出了一条路。当她们听到汽车拖拉机的马达声时,姑娘们抱着喊着落下幸福的眼泪。

走出山洞后,我们又驱车去釆访了一个健在的铁姑娘。在她家门口的坝子里,说起当年事,她记忆犹新。她能歌善舞,在铁姑娘班是个搞文艺宣传的好手。她说她当年喜欢唱样板戏,说着就有声有色地唱了《红灯记》中李奶奶的一段唱腔。我请她唱一首磨坪山歌,她想了想,开口就唱起来:“郎唱山歌姐帮腔,郎是稗子姐是秧,有朝一日遛秧草,扯下稗子留下秧,把郎甩在那干坡上。”我说:“这是一首好俏皮的情歌哦!”她说:“无郎无姐不成歌,有郎有姐才快活。天天打钢钎,一打就是9个月,不快活能把洞子打穿?不过那时候这种歌只能悄悄唱,休息时躲在边边角角,姑娘们开心一下哟!”她这一番话,引起我感慨万千。毕竟时代不同了,天地开阔,乡村美丽,现在村村通路,处处诗画,三墩岩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

从磨坪回宜昌的路上,我们几个釆风者交换了各自的想法。陆导说他想把三墩岩铁姑娘编成一个小型的情景音乐剧,晓彬说他要以秋天的古银杏为素材编一个唯美的群舞,我想为磨坪乡写一首接地气而又有诗意的乡歌。山托起云,云举着山,云上磨坪就在高山之巅。打开车窗山风清凉,彷佛又见它吹拂着千年银杏,像降央卓玛一样,用她金子般的声音,唱起一首动人的秋歌:“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行走在云上磨坪,听这样的歌,不是更能叫人心领神会吗?

我和磨坪有个约定,来年夏天再去看她,举起酒樽,同唱一首好听的乡歌。[1]

作者简介

甘茂华,土家族,籍贯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