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行云流水 |
xíng yún liú shuǐ |
近义词 :挥洒自如 无拘无束 笔走龙蛇 反义词 :矫柔造作 矫揉造作 出 处 :《答谢民师书》 体 裁 :成语 属 于 :褒义词 |
行云流水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读音是xíng yún liú shuǐ,意思是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出自北宋苏轼《答谢民师书》。
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谢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类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1]
典故
北宋谢民师,原名谢举廉,江西新干县溧江凰山村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宋元丰八年(1085年),谢民师和叔父谢懋、谢岐、弟谢世克同时进京参加乙丑会试,四人同中进士,轰动朝野,史称宋代“文林四谢”。“四谢”之首谢民师,性情温良,崇尚才学。谢民师仰慕苏轼的人品和才华,他熟诵精研苏轼的诗文,苦于没有机会结识。有一种说法是,他发现苏轼的《前赤壁赋》受“乌台诗案”的影响,有些句子反映出他的情绪颓废,于是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改动两个字,变为“来年好景君须记,还是橙黄桔绿时。”改完后寄给苏轼。苏轼向来待人宽厚,以文交友,谈吐大方,不拘小节。但见了谢民师的书信,心中甚感纳闷:“老夫诗文,无不字句斟酌,反复推敲,未有不妥。民师自恃才气,擅作修改,是何用意?”苏轼捋须沉思,恍然领悟,击掌叹道:“难得民师一番苦心,改诗用意不在诗,而是委婉寄语老夫遭挫折切勿悲观,处逆境切勿消沉,树立信心和勇气,从挫折和困境中解脱出来。”苏轼当即给谢民师回了一封信,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之情,信曰:
“某启。辱手简,不吝赐教,备增感慰。某谪居粗遣,废弃之人,每自嫌鄙,况于他人。近稍能饮,不烦念及,未缘会见,万万以时自爱。”
从此,谢民师与苏轼之间书信不断,相互问候,互赠诗文,共叙友情。
宋朝诗人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提到,他觉得谢民师的诗文杂赋读来像飘动的浮云、流动的水,十分流畅,无拘无束,没有一定的目的,但常常能在适当的时候书写或停笔,文字组织的条理自然,洋溢流露出各种姿态。
我们没有看到谢民师的原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正是苏轼所欣赏的文风。这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认为:“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意思是作文不讲究文采,很难流传广大久远。同时苏轼自己的诗文也正是这种风格,不拘泥于形式,当发散的发散,当收敛的收敛,收放自如,恣肆汪洋,毫不忸怩作态。
后来“行云流水”被用来形容待人处事或文章字画飘逸自然,无拘无束。
故事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是写庄子佯死化身成楚王孙,考验妻子是否会在他死后为其守寡,没想到庄妻受不了引诱,在被揭穿后羞愧上吊自杀,庄子则在妻子死后敲瓦盆而歌,之后摔碎瓦盆,得道成仙的故事。而节录的是故事开头,内容是:庄子时常梦见自己化身为蝴蝶,他将这件事告诉他的老师──老子,老子点出这是因为他前世是只成精的蝴蝶的缘故,庄子顿时醒悟,从此看开世间人事的兴衰、穷通,像飘动的浮云,流动的水一样无足轻重,不再被世俗牵累。后来“行云流水”被用来比喻平淡自然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