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虞姬怨》是一首古代诗歌,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1]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 |
妾本江南采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逢君游侠英雄日,值妾年华桃李春。 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 岁岁年年事征战,侍君帷幕损红颜。不惜罗衣沾马汗,不辞红粉著刀环。 相期相许定关中,鸣銮鸣佩入秦宫。谁误四面楚歌起,果知五星汉道雄。 天时人事有兴灭,智穷计屈心摧折。泽中马力先战疲,帐下蛾眉□□□。 君王是日无神彩,贱妾此时容貌改。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 终天隔地与君辞,恨似流波无息时。使妾本来不相识,岂见中途怀苦悲。 |
” |
— [唐代]冯待徵 |
中西方诗歌影响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2]的影响。
参考文献
- ↑ [回顾经典西方大师笔下的十位美女 东方古典诗词《苏幕遮•秋意浓》,搜狐,2017-09-01
- ↑ 真正的大语文:将中国传统古诗词与历史巧妙结合—《 跟着古诗词学历史》,搜狐,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