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丘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虎丘塔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虎丘塔

外文名;Tiger Hill Tower

景点级别;AAAAA级

所属城市;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上,俗称虎丘塔

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

苏州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苏州云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

苏州云岩寺塔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

1961年3月4日,苏州云岩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沿革

苏州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苏州云岩寺塔经过七次火灾,外面的木构部分如塔檐、木制斗栱等均已烧毁,对砖体塔身影响不大。

苏州云岩寺塔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进行修缮。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苏州云岩寺塔第七层被拆除重建,此层位置略向倾斜的反方向移动,意在改变重心,纠正偏斜。其外观上与其它六层不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苏州,纵火焚烧。

1956年,苏州云岩寺塔进行大修,从顶层至一层,用三道钢筋混凝土箍加固,楼面用十字钢筋拉牢,全面对塔身损坏部分进行了维修,使开裂的塔身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1977年,江苏省和苏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发现苏州云岩寺塔的东北角,因倾斜不断加剧,向北偏东方向倾斜2.54米。

1978年,苏州市成立修缮工程指挥部,提出苏州云岩寺塔加固工程的方案,于1981年12月动工,对塔的基部进行加固,1986年维修工程全部完工,从根本上消除了塔体的沉降和倾斜的危险。

2010年,苏州云岩寺塔倾斜比较严重,经测量塔体中心线偏离铅垂线的角度为3°59′,堪称中国第一斜塔。

苏州云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

因年久,木檐和塔顶铁刹已经毁坏,现存主要是砖砌部分。

因地基不均衡沉降等原因,塔顶逐渐偏心已达2.34米以上。

苏州云岩寺塔塔身、平座等均为砖砌,外檐为砖木混合结构。外壁每层转角处都砌成圆柱形,每面又以檐柱划分为三间,当中一间是塔门,左右两间是砖砌直棂窗。

柱顶搭横额,上置斗栱,承托着腰部的塔檐,再上面是斗栱和平座栏杆。外壁塔门至回廊有一走道;廊以内是塔心,八角形,东西南北四面开门;从塔门经过走道走入塔的中央,小室平面除第二第七是八角形外,其他皆方形。塔内各层顶部用大小不同的斗拱和砖块挑叠砌成长方形、方形、八角形藻井,形式和制作都很精致。

苏州云岩寺塔所用木材较少,除了塔檐的角梁是木制外,在塔心砖壁和外壁转角处亦发现有木骨连接,并延伸至斗栱,木骨藏于砖体内部。

特点

苏州云岩寺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

采用双层套筒结构,木梯设在两层套筒之间的回廊里。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造型优美。

苏州云岩寺塔是一座斜塔,向北东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已偏离底层中心约8米多。导致倾斜的原因,根据现在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初步分析,主要是由于塔基的不均匀沉降所致。由于苏州云岩寺塔是建造在一个南高北低的斜坡上,北面填土较多,南面填土较少,厚薄不一样,受压后收缩程度也不同,造成塔基不均匀沉降,而使塔身向沉降的方向倾斜。

1956年3月30日,苏州云岩寺塔修复过程中发现浮雕石函,里面有鎏金镂花楠木经箱,箱里有7卷青纸真金书写的《妙法莲花经》,还有刺绣丝绢宋锦经帙多方。5月5日,施工发现除了铜钱铜镜铜佛像外,还有铁铸金涂塔、檀龛宝相、越窑青瓷莲花碗。

铁铸金涂塔

铁铸金涂塔,外套铁函和石函,类似印度佛塔的形状,内藏金瓶一只,瓶里有舍利子一粒。包裹金涂塔的绢绫上用墨笔记载这是迦叶如来的舍利子,迦叶如来就是释加牟尼的两大弟子之一,他的真身舍利子被视为佛门圣物。

檀龛宝相

檀龛宝相,用檀香木雕成,外作圆柱形,内一剖为三,连以绳纽绞链,可以开合。里面有3个佛龛,供有透雕观音、善才和龙女。头部虽小如绿豆,仍面目清晰,颇具神采。

青瓷莲花碗

越窑青瓷莲花碗,又称“秘色瓷”,为五代越国烧制的青瓷器,被史家评为“薄如纸、润如玉、声如磬。”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苏州博物馆内。

彩绘

苏州云岩寺塔在砖面上用白色灰粉和红黑二色绘制。横额枋上绘“七朱六白”(七个红色块和六个白色块相间而成的图案)、如意头;壶门上绘梳花;斗拱上绘红白相间和红黑相间的颜色;天花藻井等绘如意头、梳花、方格罗纹、团科、写生花和球纹格子等。这些彩绘色彩调和,图案精美,是中国较早的建筑彩绘之一。

苏州云岩寺塔建于苏州虎丘山上,虎丘山又名海涌山,是一座火成岩堆积而成的小山阜,高约30多米。传说春秋末期(前6世纪),吴王阖闾死后葬在这里,下葬三天后,在山上出现了一只白虎,从此人们便称这座小山为虎丘。

晋代,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曾在虎丘山上建造宅第,后来王家舍宅为寺,名虎丘寺。

唐代,因避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讳,改名武丘报恩寺。寺内原也建过塔,是平面方形木塔,不是现在的云岩寺塔。

宋至道年间(995年—997年),报恩寺重建后改名云岩寺。

飞诗会

据清《虎阜志》转载的《平原随笔》:明代苏州书法家祝枝山陆济民张梦晋韩寿椿四人登上苏州云岩寺塔顶,但见“八荒洞然,万籁齐发”,于是饮酒乐甚。韩寿椿取出纸笔,提出赋诗唱和,以纪其游。待四人写好诗后,正在逐一品评,天风飒飒,把纸卷出塔外,随风盘旋,将要落地时,又被老鹰衔住,竟不知所去,四人见状,笑称为“飞诗会”。

研究价值

苏州云岩寺塔作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其形制与样式对于江南楼阁式塔的演变具有两方面意义:其一:时代性,云岩寺塔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二:地域性,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与同时期北方多层砖塔迥然不同。

苏州云岩寺塔尽管在外观上仿木,但其在具体结构、构件的样式上与北宋成熟砖身木檐口塔略有不同,本质更接近砖塔,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

在苏州云岩寺塔发现的鎏金宝塔模型,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建塔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苏州云岩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苏州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的虎丘山上。

开放时间

8:00—17:00(1月1日—12月31日)

门票价格

淡季:每年10月31日至4月15日,60元/人;

旺季:每年4月16日至10月30日,80元/人。

交通信息

苏州市内乘坐公交游1路、游2路在虎丘南门下;乘坐公交816路、949路在虎丘路下;乘坐公交32路、苏州好行1号线在虎丘北门下。

相关视频

苏州历史文化寻觅:吴中第一山——虎丘山,云岩寺塔——虎丘塔!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