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藤峡盗乱

藤峡盗乱,又称藤峡民变、藤峡起义、大藤峡起义,是指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广西、广东瑶族侗族民变。

明代中期,政治腐败,官吏贪暴,瑶族人民暴发了著名的大藤峡起义。明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征讨平定叛乱,分别是成化元年的右佥都御史韩雍、嘉靖七年的新建伯兵部尚书王守仁[1]、嘉靖十八年的兵部侍郎蔡经。

目录

背景

广西浔州地境中万山盘绕,其中有浔江,发自柳州、庆州,向东绕至浔州,途径象州、永安、修仁、荔浦、平乐县等。在浔江附近的山脉均为陡峭的山崖,其中最险恶地称为大藤峡。其向南截浔江为府江,相距三百馀里,地惟藤峡最高。登在藤峡山巅,可以看尽军旅聚散往来;藤峡中有上百个山洞,其中如仙人关、九层崖其最幽深险峻。峡南有牛肠村、大岵村,均缘江立寨,亦为险要。藤峡、府江之间为力山,力山又比藤峡险峻几倍。再向南为府江,周遭盖六百里,其中多为冥岩㠗谷,悬崖峭壁。其中少数民族为蓝、胡、侯、盘四姓为主的瑶族;力山中又有善于毒药弩矢的僮族。景泰年间,瑶渠侯大狗等率先作乱,聚集上万,修仁、荔浦、力山、平乐等地都相应,各系留守官吏无法控制,于是以招抚平定。当时明朝朝廷正忙于与北方瓦刺交战,没有急迫解决;所以到天顺年间,此地作乱更加剧。当时明英宗下诏缉捕侯大狗,予以千金,爵一级,竟仍无法捕获;久之,叛乱蔓延至广东的高州、廉州、雷州之境,所到之地均被损毁,而两广的官员均无对策。

至此,明朝兵部尚书王竑上奏:“藤峡盗乱之事已经很久了,原因就是守臣以招抚为功。就如同跟对骄傲的孩子一样,越体恤反而啼声更大,如果不进行流血鞭挞,啼声是不会停止的。浙江左参政韩雍有文武才,派遣辅助讨伐,可以解除南方的顾虑忧患。而诸位将领中只有都督赵辅有勇略可胜任。“

于是明宪宗批准此事,并命令韩雍节制全部在外部队前进征讨。

第一次平叛

1465年(成化元年)正月,明宪宗命都督同知赵辅为征蛮将军,都督佥事和勇为游击将军,擢浙江左参政韩雍为右佥都御史,赞理军务,率兵征讨。太监卢康、陈宣为监军,户部尚书薛远监督军饷,御史刘庆、汪霖负责军纪叙功。

同年六月,韩雍抵达南京,与诸将商议进兵方略,将领均称应当分兵进攻广东,然后再大军进入广西。韩雍则认为应当聚合部队直攻大藤峡,在击溃其心腹后再分兵追讨余众。随后大军以三万部队兼程而进。七月,大军抵达全州,韩雍并斩军中失律指挥李英等四人,使得军纪俨然。

九月,大军抵达桂林,韩雍与众将领商议派遣永顺、保靖及西江土兵十六万人,进攻藤峡两翼的修仁、荔浦,并生擒一千二百馀人,斩首七千三百馀级。

十一月,大军抵达浔州,当代父老乡亲进言建议屯兵围困;而韩雍则坚持主张趁胜追击,并分兵:以总兵欧信、参将孙骐、高瑞等帅六万八千人为右军,自象州、武宣分五道入攻其北;以都指挥白全、杨屿、张刚、王屺等帅九万二千人为左军,由桂林、平南分八道入攻其南;以参将孙震、指挥陈文章等守左江及龙山、五屯,防其逃跑;韩雍则与赵辅、和勇营高振岭以督诸军。

同年底,韩雍督诸将从四面并进,双方在山林中发生激烈交战;韩雍并用火攻,随后攻入山寨,并生擒侯大狗等七百八十馀人,斩首三千二百馀级,数月后归还。大藤峡原因山峡中有大滕,叛军可以借助大藤在两岸悬崖峭壁通过。韩雍遂命斩断大藤,并改名为“断藤峡”[2]。此后再派兵追捕馀党,先后平定。

当时,大军由修仁、荔浦抵达大藤峡,其中有儒生里老数十百人,持香而跪称:“我们都被贼军而困久矣,不敢去进攻。现在幸亏遇到天兵,我们这些良民愿意为先三军锋。”韩雍大怒,顾左右叱道:“这些都是贼的耳目,都捆绑了杀掉。”左右的人最初还怀疑韩雍为何杀良民,继而捆绑后从身上搜出利器,原来才知道这是离间。于是悉数枭首分尸并把肠胃刨出,挂在箐棘中,叛军看到后大惊沮丧。

韩雍领军威严,军门设铜鼓数千,仪节详密。当地三司官员拜见时,均慑悚长跪奏报。一日,大军在进攻顾峒时不克,韩雍求策,新会县县丞陶鲁(陶成之子),遂进言之只率领三百精兵就好。并选拔其中能举一百钧、箭射两百步的壮士,得二百五十名,数日后招足。由陶鲁率领训练,并杀牛犒劳、同甘共苦,人称陶家军。其所参加战役,无不率先登入,其所参加的战役无不所向匹敌。

平定之后,韩雍上奏建议设置郡县并派遣各处巡检、千户所,均得到批准采纳。于是改断藤峡设武靖州,命岑铎为知州,属浔州府。此后大军班师论功,升任韩雍左副都御史,赐文采币六,官一子锦衣镇抚。封赵辅为武靖伯,子孙世袭。

评价

大藤峡起义是发生在广西的一次以瑶族为主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规模较大,斗争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是明代广西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是明中期全国较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悲壮无比的历史悲剧

视频

藤峡盗乱 相关视频

明朝时大藤峡爆发的一场持续农民起义,给毛主席留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