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蒋渭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渭水
原图链接

蒋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字雪谷,台湾宜兰人。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医师与民族运动者,曾创立台湾文化协会与台湾民众党,是反日本殖民运动中,重要的领导领袖。1931年8月5日蒋渭水病逝于台北医院(今之台大医院),因其罹患的伤寒症属于法定传染病,当日即行火化,时年41岁。1942年,台湾卷入日本军部发动的大东亚战争,大直山公墓被征为要塞,蒋渭水骨灰坛被迫迁移,安放在关渡慈航寺10年。

生平

蒋渭水一生有4项工作影响台湾历史:1)创立第一个全台性的文化组织“台湾文化协会”2)创立第一份台湾人的报纸“《台湾民报》”3)创立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台湾民众党”4)创立一个全台性的工会组织“台湾工友总联盟”。其中,1921年10月17日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发轫最早,立会明列以“助长台湾文化之发展为目的”。他一系列推展民众文化提升之作为,包含发行文化会报、办理文化义塾、举办文化讲演团、设立文化书局、开办各类知识讲习会与夏季讲习会等,不但成为1920年代台湾启蒙运动之滥觞,更是20世纪台湾“本土文化”与“世界文明”接轨的先驱。

当时人称“文化头”,他却自比为“文化钟鼓手”与“文协机关手”的蒋渭水,实可称为启蒙台湾文化的“台湾新文化运动之父”。[1]

蒋渭水1910年以第一名成绩考进台湾总督府医学校
原图链接

蒋渭水父亲蒋老番(鸿章)在宜兰城隍庙以命理为业,所以自幼熟习台湾宗教民俗活动,蒋渭水曾任乩童,但之后发觉乩童之工作并未替神传达旨意,反而误导来求神开导的人,因此对神明永不回头,以后对迷信、恶习更是抨击。 其上有一位哥哥蒋来福,下有一位弟弟蒋渭川。他后来受业于噶玛兰厅秀才张镜光(张茂才),接受私塾汉文教育,17岁就读宜兰公学校,只读了三年,20岁(1910年)以第一名成绩考进台湾总督府医学校,[2] 一九一八年此校改称为台北医学专门学校,为台大医学院之前身。

蒋渭水在校期间接受现代医学教育,产生了“政治热”,在学时领导校内外学生从事民族意识的反抗行为,曾因殴打日人而被禁足两星期;也曾在艋舺举行学生大会,与和尚洲水湳庄举行柑园会议,痛斥日本当局的压迫,并鼓吹民主革命。[3]

1912年(大正元年)蒋渭水与苏樵山黄调清林锦生曾庆福杜聪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继加入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之后曾经发电报至国际联盟控诉日本妨碍中华民国之统一。1913年(大正2年),与同为医学院学生的翁俊明、杜聪明密谋至北京暗杀袁世凯,但未能成功;1914年(大正3年)时曾鼓吹医学院学生加入“台湾同化会”,1915年(大正4年)以该届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后,曾分发宜兰医院(现国立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实习一年,而后1916年(大正5年)即在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开设大安医院。

于1917年取得宜兰名酒甘泉老红酒的代理权,开设春风得意楼,经常邀集医师、学生与社会人士讨论有关台湾社会弊病与兴革方法。 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二段31号的义美食品延平门市,原址为蒋渭水创办的大安医院。[1]

成立台湾文化协会

1921年在蓬莱阁,透过林瑞腾结识林献堂
原图链接

1921年起蒋渭水开始参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并时常从日本进口《台湾青年》杂志提供给青年学子,以启蒙其自主意识;1921年(大正10年)在蓬莱阁的餐会场合,透过林瑞腾介绍了大他十岁的林献堂[4] 并与其他同志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作为提倡民权之启蒙运动的组织,并发表文章《临床讲义》,从医师的角度针贬台湾的各种“疾病”。台湾文化协会,成为台湾近代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团体,本部设于大安医院,推举林献堂为总理,蒋渭水是该会的倡议者,担任专任理事(政策推动者)。协会目的在于“提高台湾文化”,“建设新文化于台疆”,与世界民主及民族自决思潮齐步,以新文化启蒙,让台湾人觉醒。[5]

从1921年蒋渭水响应议会请愿运动后,渐渐成为一个本土运动者。总督府当局视蒋渭水为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第一指导者”、“煽动民族反感”的强烈民族运动者。平日派有二名特务坐镇文化书局监视;到民众党被禁止后增派四名特务;到蒋渭水的大众葬时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23年(大正12年)因治警事件被判刑4个月,以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名义持旗向日本太子请愿,为台湾人因政治请愿被拘禁的第一人。1925年又因反抗总督政令被囚禁4个月,两次入狱被监禁144天。蒋渭水一生受日本方面拘捕、囚禁达十馀次之多。[1]

1923年2月,蒋渭水、蔡培火、陈逢源赴东京请愿设置台湾议会,便偕同当地菁英创立纯汉语白话文的《台湾民报》,同年4月15日发刊,并在蒋渭水的大安医院成立“株式会社台湾杂志社”,总揽发行及编辑工作。该报先在台湾编辑后送往日本印刷,通过日本与台湾双重检查才能公开贩售,但经常遭到禁卖处分。《台湾民报》许多未署名的社论实际上由蒋渭水自己亲自执笔,笔名有“雪谷”、“水”、“维汉”、“睡魔”等,常批评时政并阐述社会运动的主张,藉以唤醒民族自觉。[5]

1926年(昭和元年)蒋渭水在大安医院旁开设文化书局,贩售当代先进思潮的书籍。[1]

成立台湾民众党

1927年(昭和2年),蒋渭水创立台湾文化协会之初,因感于自己的声望不足,推举林献堂担任总理。但林献堂、蔡培火为主的中南部地主派,与蒋渭水、连温卿为主的北部无产青年派,各成地盘,气味并不相投。文协创立后,本部设于台北,由蒋渭水担任专务理事。一九二三年十月第三次总会后,本部迁移到台南,并由蔡培火出任专务理事,南北之间隐隐角力。

民众党建党大会上的冲突,蒋渭水的“玉碎派”、蔡培火的“瓦全派”互不退让,让两人的心结表面化。[6]

台湾文化协会却因为左右派的路线之争而告分裂,之后蒋渭水成立台湾民众党,出任中央常务委员兼掌财政部长。台湾民众党主张争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论自由,是台湾第一个有现代化性质的政党。成立政党之后,于1928年(昭和3年)筹组台湾工友总联盟,并担任顾问,且与台湾农民组合联合进行阶级斗争,但是蒋渭水的行为受到党内右派所批判。 1930年林献堂、蔡培火叶荣锺等人退党并筹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台湾民众党不只一次向国际联盟控诉日本在台湾贩卖鸦片特许制与雾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采取医疗措施,让台湾的情况得到国际的注意。

蒋渭水纪念公园的蒋渭水铜像,取材于1931年2月21日台湾民众党解散后,与同志在党部前的留影。 蒋渭水深受孙文学说影响,孙文领导时期的国民党联俄纳共、扶助工农的主张也深深影响了台湾民众党的走向,在谢春木、蒋渭水等人主导之下逐渐往农工运动迈进,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台湾总督府勒令解散。

总督府当局对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第一指导者”- 蒋渭水,他俱有能“煽动民族反感”的强烈民族运动者,视为眼中钉,便利用分化与孤立来对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务坐镇文化书局监视;到民众党被禁止后增派四名特务;到蒋渭水的大众葬时更派出八十名警吏。[1]

因伤寒病逝

1931年8月5日蒋渭水病逝于台北医院(今之台大医院),从事社会运动的同志们于8月23日为他举办了一场名为“故蒋渭水氏之台湾大众葬葬仪”
原图链接

1931年8月5日蒋渭水病逝于台北医院(今之台大医院),因其罹患的伤寒症属于法定传染病,当日即行火化,时年41岁。[7]

逝世时的境况,他的革命战友张晴川形容是“伤心身外一无馀,剩得萧条数卷书,儿女遗孤犹在读,亲朋同志痛何如”,留下弱妻与稚子,租来的房舍被追讨,连家中唯一值钱的电话也被抵债,遗眷靠同志捐赠的奠仪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散失,难以找寻。 临终前立下遗嘱如下:“台湾革命社会运动,已进入第三期,无产阶级的胜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须极力奋斗,而旧同志要加倍团结, 积极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为同胞解放而努力”

1931年,8月23日上年8点30分在台北永乐町通(今迪化街)永乐座举行“故 蒋渭水先生之台湾大众葬仪”,场内中央有蒋渭水先生之遗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遗训犹在”、“大众干城”、“解放斗将”及以大众为词首的挽联:“大义受大名 生据大安作营阵 死埋大直 大梦谁先觉 ;众民归众望 功凭众志以成城 力排众难 众醉君独醒”

五千馀人闻讯赶来参加大众葬送别,并有从南京、广州、上海、厦门与日本的东京、京都各地来的吊慰电文二百馀件,10点30分移灵,以“故 蒋渭水先生之台湾大众葬仪”之大灵旗引导。移灵时天突降大雨,送葬群众无人退避,灵旗之后有音乐队、吊轴、挽联、花环、灵车。有80名工友团青年在护卫灵车,又有80名青年整理队伍。仪委员护灵4人一排而行,工友联盟数百名手持白旗、民众党同志、工总、商总及一般会众随后,计有五千人,安葬于大直的大直山公墓。

1942年,台湾卷入日本军部发动的大东亚战争,大直山公墓被征为要塞,蒋渭水骨灰坛被迫迁移,安放在关渡慈航寺10年。

遗嘱遭禁止窜改

蒋渭水之墓_台北市六张犁
原图链接

1952年(民国41年)蒋渭水先生的旧同志陈其昌白成枝印刊《蒋渭水遗集》,募款捐建,迁葬于台北六张犁芳兰山麓,蒋渭水先烈纪念塔上,镌刻遗嘱,墓碑由当时陈诚副总统题字,下方刻著遗嘱:“台湾革命运动,业已进入第三期,吾人预期之胜利亦迫在眉睫,凡我同志务须不屈不挠极力奋斗,而旧同志尤须倍加团结,积极的援助青年同志,巩固吾人精神力量,为同胞解放努力,是所至嘱。”[1]

根据“蒋渭水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黄信彰博士的研究,蒋渭水过世后几小时,遗嘱即被张贴在大安医院和民众讲座前公开,却遭到警察机关禁止公告而撤除并且没收。隔日,御用报纸《台湾日日新报》便以报社改写后的版本刊出。遗嘱中关于“社会运动”、“无产阶级”、“同胞解放”等关键字眼均遭删除。

咸认以于1931年8月13日刊登,以黄师樵担任主编的《新高新报》版本为最真:“台湾社会运动确已进入第三期了,无产阶级的胜利,迫在眼前,凡吾青年同志务要极力奋斗,而旧同志需加倍团结,积极的援助青年同志,力求同胞的解放啊!”

蒋渭水的遗嘱在日本殖民时代遭到禁止和窜改,及至战后仍因白色恐怖而受到遮掩。以1952年8月由副总统兼行政院长陈诚落款设立的“革命先烈蒋渭水先生之墓纪念碑”为例,其下所镌刻的遗嘱也擅改了“社会运动”与“无产阶级”,将“无产阶级”的胜利,改为“吾人”或“台湾人”的胜利,修改的主要原因在于“反共抗俄”戒严体制下,执笔者不敢使用“无产阶级”一词。[7]

彻底的特质和不妥协的精神

蒋渭水是具有最纯洁的理想主义精神者,一生受日人拘捕、囚禁十馀次,也都没有改变其为台湾奋斗努力的立场,也就是一生具有“彻底的特质和不妥协的精神”,不妥协可说是敌我分明,无中间地带,也就是造成政治家与政客的分水岭。这句原本是蒋渭水对蔡惠如的赞誉,后来大家认为最具有“彻底的特质和不妥协的精神”就是他本人。

在金钱方面,他将大安医院的收入全部投入社会运动,大安医院也变成当时同志的集合所、食堂、旅社。众所周知他是台湾工友总联盟的“产婆”但在各种场合,他却不以领袖自居,在拍照时也从不坐在中间位置,在各种运动上,他都站在最前线上,表现最积极,且为实际的中心人物,但却处处避免以“英雄”、“领袖”自居,蒋渭水这种无“头目思想”、无“领袖欲”、无“英雄主义”的做法与修养,使他成为公认的领袖。他受到全体台湾人的激赏,被尊称为“台湾人的救主”。

蒋渭水的本土运动 : 由于与生俱来的乡土感情,对乡土所受歧视与压迫的不满,以及期待乡土改革与进步的殷切,蒋渭水不仅毅然决定抛弃世俗生活,致力于唤醒岛人的工作,为台湾政治社会运动鞠躬尽瘁,蒋渭水终其一生,以汉民族的血统为荣,但更以做一个“台湾人”而自豪,他从未说过他是“中国人”。[3]

基金会

2006年6月30日,蒋渭水文化基金会成立。[2]

视频

故蒋渭水先生葬仪实况 (昭和六年八月)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1.4 1.5 蒋渭水被誉为“台湾新文化运动之父”,是大稻埕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 大稻埕历史文化知识. 2016-03-28 [2019-08-05] (中文). 
  2. 2.0 2.1 大时代与蒋渭水. 财团法人蒋渭水文化基金会. [2019-08-05] (中文). 
  3. 3.0 3.1 郭泓斌 编著. 台湾人的历史 蒋渭水. 台湾海外网. 2016-03-28 [2019-08-05] (中文). 
  4. 称蒋渭水为“台湾孙中山”究竟合不合适?.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 2017-05-18 [2019-08-05] (中文). 
  5. 5.0 5.1 人文萌发的年代 / 相关活动与机构. 国家图书馆. [2019-08-05] (中文). 
  6. 陈翠莲. 民族自决、阶级解放,蒋渭水带领的台湾民众党是这样的. 阅读最前线. 2019-07-31 [2019-08-05] (中文). 
  7. 7.0 7.1 蒋理容. 逝世纪念日谈蒋渭水遗嘱与“大众葬”. 民报. 2014-08-06 [2019-08-0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