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勳」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7 次修訂)
行 1: 行 1:
'''蔣勳''' ,1947年出 生, 台湾知 家、 作家。 福建福州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
[[File:蔣勳.jpg|thumb|right|
 +
[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1986376/org/28cf9682cf37bf0e5c96ddc327f6dc66.jpg/77AUrJoPMyHSjpwc6GuPkO6CrrCW3K26P28X4z9vF-M?v=w1920r16_9 原圖鏈結]
 +
[https://www.hk01.com/%E7%9F%A5%E6%80%A7%E5%A5%B3%E7%94%9F/243219/%E8%94%A3%E5%8B%B3-%E4%BA%BA%E7%94%9F%E5%BF%85%E9%A0%88%E8%AE%93-%E5%AD%A4%E7%8D%A8-% 香港01] ]]
 +
'''蔣勳''' (1947年1月8日-), 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北]] [[畫 ]] [[詩 ]]與[[ 作家]]
 +
台北[[ 中国文化大学]] 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
1972年负笈[[ 法国]][[ 巴黎大学]] 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 雄狮美术]] 》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 辅仁大学]] ,担任[[ 东海大学]] 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 小说]] [[ 散文]] 、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1947年出生在历史古都西安的蒋勋,似乎血液中便流着一种传统的古风,他即使学的是西洋艺术,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永远流露对儒家思想的执着。
+
1947年出生在历史古都[[ 西安]] 的蒋勋,似乎血液中便流着一种传统的古风,他即使学的是[[ 西洋艺术]] ,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永远流露对[[ 儒家思想]] 的执着。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母亲今天心情好,能讲个故事来听。”蒋勋的母亲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独生女,她曾经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听着仿如大观园的家族故事,也历经改朝换代、战乱逃亡的颠沛流离岁月。这些在母亲刻意渲染之下,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趣的中国古老传说,也是蒋勋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而大龙峒庙口看的歌仔戏,也是奠定他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
+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母亲今天心情好,能讲个故事来听。”[[ 蒋勋]] 的母亲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独生女,她曾经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听着仿如大观园的家族故事,也历经改朝换代、战乱逃亡的颠沛流离岁月。这些在母亲刻意渲染之下,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趣的中国古老传说,也是蒋勋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而大龙峒庙口看的歌仔戏,也是奠定他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
  
  师大附 时期 蒋勋都是在台北重庆南路上 东方出版社度过青涩岁月 在书架前,念了三年 世界名著小说,因为大半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 得以培养 疏世的理想;于是,在周记上开始 :“我希望做 学家” 当时年少轻愁 的他, 在文学世界得到很大 满足(即使红字成绩单寄到家里),也开始了解什么是人性,使他在孤立 心灵有了平衡的力量 。因 为此时 他对音乐、美术、文学有不可救药的执着与着迷 而父亲 只能 用退役之后转任的公务人员薪水养活六个子女 ,因 此昂贵的音乐学费是甭想 也只是短暂的供给,最后蒋勋找到一种最“廉价的兴趣”,那就是在数学本子,以旺盛的精力和喘息不安的声音写满强说愁的诗句
+
  以后 至民众服务站 绘画班旁听 教山水 老师 [[溥心畲]]弟子[[萧一苇]]老师 却只教教 悬腕 字、背古 文。 反倒是教花卉课 [[陈瑞康]]老师鼓励 放手挥洒 画个富贵 牡丹、雄赳赳 大公鸡 车祸骨折而中断国画 练习 ,只能 随姊姊画明星以自遣。考大学时 ,因 家人反对放弃美术系 但求替美术生背 架过过瘾
  
  联考失利之后进入了私立强恕 ,蒋勋的 新诗被亚弦推介 登上 《青 杂志》等刊物,他也开始尝试 小说 的创作 和参加文艺研究社、 编校刊。此 结识了热忱 老师陈映真(本名陈永善) 唱英 歌曲,参加老师指导 话剧团 使 失意 年轻 人,在心 理上得到更多层面 滋养, 因此他不 来在思 和著述上 深受陈老师 影响 所表现出强烈社会正义感与人道主义 关怀 也对戏剧 怀着憧憬,从而进入文化大学戏剧系
+
  师大附 时期 ,蒋勋 都是在台北重庆南路上 东方出版社度过青涩岁月,在书架前 的世界名著 小说, 因为大半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 的文 学作品 得以培养 疏世的理想;于是,在周记上开始写:“我希望做 学家”。当时年少轻愁 在文学世界 到很大 满足(即使红字成绩单寄到家里),也开始了解什么是 使他 孤立的 灵有了平衡 力量。 时的 对音乐、美术、文学有 可救药的执着与着迷,而父亲只能用退役之 转任的公务人员薪水养活六个子女,因此昂贵的音乐学费是甭 想, 学画也只是短暂 供给 最后[[蒋勋]]找到一种最“廉价 兴趣”,那就是在数学本子 以旺盛的精力和喘息不安的声音写 强说愁的诗句
  
 虽如愿以偿地进入向往已久的戏剧领域,但天不从人愿,蒋勋失望了,因为当时国内戏剧研究的环境,使他怀抱的美学理念完全落空,只好忍痛放弃。原本想转往美术系或哲学系,因家人反对而改读历史系。这样的抉择,果然对日后的知识训练,有重大的影响。
+
联考失利之后进入了私立强恕中学,[[蒋勋]]的新诗被[[亚弦]]推介,登上了《[[青年杂志]]》等刊物,他也开始尝试小说的创作,和参加文艺研究社、主编校刊。此时结识了热忱的英文老师[[陈映真]](本名陈永善),教他唱英文歌曲,参加老师指导的话剧团,使得失意的年轻人,在心理上得到更多层面的滋养,因此他不仅后来在思想和著述上,深受陈老师的影响,所表现出强烈社会正义感与人道主义的关怀,也对戏剧满怀着憧憬,从而进入文化大学戏剧系。
 +
 
 +
进入高中以后,他继续写诗,也尝试写起小说。受英文老师[[陈映真]](也是台湾乡土作家)影响,《笔汇》、《现代文学》。 [[哑弦]]介绍他读了许多当代的新诗作品、评论,使他得以进入现代诗的殿堂。诗作曾发表于《自由青年》、《蕉风》上,也曾以第一人称的小说《洛洛的故事》,得了全省高中小说第一名。
 +
 
 +
进了大学以后,竟停止写诗,虽然视野开阔了,但内心的情绪被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所纠结,彷佛一个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无法再浪漫起来。大一暑假,以写小说的方式,处理对生命的质疑,完成〈劳伯伯的畜牧事业〉,综合了中学时期的浪漫主义,和大学时期的存在主义;刊载在「中国时报」的前身「征信新闻报」。同年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的小说还有〈希望我能有条船〉,并分别选入《联副三十年小说选》、《人间选集》。但因初试啼声即受到作家楚戈等的赞美,将原本喜欢以讲故事的形式拿来写小说的兴趣给压抑了,一停笔又是十几年。
 +
 
 +
 虽如愿以偿地进入向往已久的戏剧领域,但天不从人愿,[[ 蒋勋]] 失望了,因为当时国内戏剧研究的环境,使他怀抱的美学理念完全落空,只好忍痛放弃。原本想转往美术系或哲学系,因家人反对而改读历史系。这样的抉择,果然对日后的知识训练,有重大的影响。
  
 
 “以往我对文艺的爱好是主观的。但在有了史学的训练之后,我开始把文学艺术,摆回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来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时期那种浪漫的主观。”从此的蒋勋在史学上,开阔了视野,也以纯粹个人的主观感性艺术,走向知性客观的艺术史研究。虽然在知识的焦点有了这么大的转移,但他仍难忘情于哲学的探求,尤其在大一的时候,受到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的洗礼,承受过多的生命质疑,所以他不时到哲学系旁听。后来竟成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师的入室弟子,在毓老师的活的见证,及不同于一般的史实观点,他有了新的顿悟:艺术比政治更能跳脱狭隘的观点,他说:“明朝亡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都走上艺术的路,像石涛、八大山人,因为艺术可以相对地具有超越于政治之上的价值观。﹍﹍当前朝的仇恨消失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真正为这个民族做了事。他们在艺术上营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为当时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理解的线索。”于是蒋勋选择了通往先民的喜乐苦悲之艺术研究。
 
 “以往我对文艺的爱好是主观的。但在有了史学的训练之后,我开始把文学艺术,摆回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来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时期那种浪漫的主观。”从此的蒋勋在史学上,开阔了视野,也以纯粹个人的主观感性艺术,走向知性客观的艺术史研究。虽然在知识的焦点有了这么大的转移,但他仍难忘情于哲学的探求,尤其在大一的时候,受到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的洗礼,承受过多的生命质疑,所以他不时到哲学系旁听。后来竟成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师的入室弟子,在毓老师的活的见证,及不同于一般的史实观点,他有了新的顿悟:艺术比政治更能跳脱狭隘的观点,他说:“明朝亡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都走上艺术的路,像石涛、八大山人,因为艺术可以相对地具有超越于政治之上的价值观。﹍﹍当前朝的仇恨消失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真正为这个民族做了事。他们在艺术上营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为当时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理解的线索。”于是蒋勋选择了通往先民的喜乐苦悲之艺术研究。
  
  年的研究 所课程 几乎都 故宫博物院 以“学徒式” 学习方法 跟着那志良 庄严 李霖灿 宿儒研究 因此对固有文物有 分理论之外 深厚情感 经由对文物 直接暨接触 ,以 往所学 历史不再 空洞 艺术 也自此融入了 生活 中, 更启发他走向美 学的 基础
+
  大学四年蒋勋曾停止写诗,直至一九七四 年的 夏天,到法国 研究 西洋美术史时,才又因为无法排遣的乡愁而动笔写诗。也因独自旅游的关系,怀乡的情绪彷佛经过酝酿而开始发酵起来,在内心翻涌澎湃 ,在 压抑不住之下,于是买了笔记本 背出昔日熟悉不过 诗句 从诗经、楚辞、乐府 唐诗 宋词 。而这些诗句似乎就是乡愁的病根 整整写完 本,好像把重重的乡愁呕吐尽了,原本抑郁 心,才舒畅起来 同时也重拾荒废已久的诗稿,将自己真实 感情 ,以 最自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丢七、八年 写诗习惯,终于重新找回来了,这 第一本书──“少年中国”(远景)。继之而起的有
 +
 
 +
进了研究所才又回到 艺术 领域。受到庄严老师的 生活 艺术的熏陶──在外双溪的宅院写字、喝酒、看书画;与李霖灿老师共同陶醉在 国美术史、以及和晓云法师走在华冈上听溪水潺湲,领悟佛教艺术。追随[[那志良]]、[[谭旦冏]]老师在超级教室──故宫 ,学 玉器、铜器、陶器等。第二次习画是随好友奚淞拜师于张谷年先生,只记得一个端正严谨 老人,很费力地在纸上示范“横平竖直”
  
  徘徊──中西 辩证
+
  两年 研究所课程,几乎都在故宫博物院,以“学徒式”的学习方法,跟着那志良、庄严、李霖灿等宿儒研究,因此对固有 物有一分理论之外 深厚情感。
  
 一九七四年蒋勋至法国的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留学,主要研究十九世纪法国自新古典主义至印象派阶段的绘画,以及研修音乐史、戏剧史、文学史、社会史等课程。在这段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美学的训练,尤其是法国艺术史学者泰纳(H. Taine)的“还原法”,影响他日后对艺术的分析。(所谓的还原法,是将艺术作品还原为作者的风格,再由作者独特的风格还原为时代趋向的风格,最后被还原为当时各种社会现象、环境。)
+
经由对文物的直接暨接触,以往所学的历史不再是空洞的,艺术也自此融入了生活之中,更启发他走向美学的基础。
 +
 
 +
==美的徘徊──中西文化的辩证==
 +
 
 +
 一九七四年[[ 蒋勋]] 至法国的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留学,主要研究十九世纪法国自新古典主义至印象派阶段的绘画,以及研修音乐史、戏剧史、文学史、社会史等课程。在这段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美学的训练,尤其是法国艺术史学者泰纳(H. Taine)的“还原法”,影响他日后对艺术的分析。(所谓的还原法,是将艺术作品还原为作者的风格,再由作者独特的风格还原为时代趋向的风格,最后被还原为当时各种社会现象、环境。)
  
 
 他在法国学习各种艺术理论,却发现法国老师对中国的京剧、昆曲颇为赞叹,也发现西方的音乐、剧场模式,都受到东方的影响。他的法国老师提醒他:回到中国。因为中国的艺术不受形式的限制,反而给予欣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蒋勋去了西方,却找到了东方,回到了中国。
 
 他在法国学习各种艺术理论,却发现法国老师对中国的京剧、昆曲颇为赞叹,也发现西方的音乐、剧场模式,都受到东方的影响。他的法国老师提醒他:回到中国。因为中国的艺术不受形式的限制,反而给予欣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蒋勋去了西方,却找到了东方,回到了中国。
  
  蒋勋于 一九七六年自巴黎、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做艺术札记,同年底返国。 一九七七年主编《雄狮美术》,将它扩大成为综合美术、建筑、戏剧、文学等多样化的刊物,而且使《雄狮美术》成为当时反映台湾本土化最具挑战性的杂志,掀起本土化与民族性之广泛讨论的热潮。一九七九年开始任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等,讲授“美学”及“艺术史”等课程。一九八三年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之创系系主任。担任过金马奖、联合报小说奖、金鼎奖、文建会国际版画展、世界华人文学奖等之评审;一九八九年广播节目“文化广场”获文化教育节目主持人金钟奖,同年生日在台北举行第一次个展,展出六十多副水墨书画作品。现任东海大学、国立艺术学院教授,
+
 一九七六年自[[ 巴黎]] [[ 西班牙]] [[ 意大利]] [[ 荷兰]] [[ 德国]] [[ 瑞士]] [[ 英国]] [[ 希腊]] 各地旅行,做艺术札记,同年底返国。
  
  在初中的时候蒋勋爱上了诗,数学练习簿上写满了诗句,诗是他少 寂寞心灵的最佳寄托之处。书店的世界文学名著译本 更是他立志 成为 作家的梦想。曾写了篇浪漫式的爱情小说,在《中国语文》刊登。进入高中以后,他继续写诗,也尝试写起小说。这时期遇到两位贵人──陈映真 痖弦,鼓励他在小说 新诗的创作。受英文老师陈映真(也是台湾乡土作家)影响,《笔汇》 《现代 文学 》。 哑弦介绍他读了许 当代 新诗作品、评论 ,使 他得以进入现代诗的殿堂。诗作曾发表于 自由青年 、《蕉风》上,也曾以第一人称的小说《洛洛的故事》,得了全省高中小说第一名。可惜,进了大学以后,竟停止写诗,虽然视野开阔了,但内心的情绪被 当时 流行 存在主义所纠结 彷佛一个沉重 担子压在肩头,无法再浪漫起来 。大 一暑假,以写小说的方式,处理对生命的质疑,完成〈劳伯伯的畜牧事业〉,综合了中 时期的浪漫主义,和 大学 时期的存在主义;刊载在「中国时报」的前身「征信新闻报」。同年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的小说还有〈希望我能有条船〉,并分别选入《联副三十年小说选》 《人间选集》。但因初试啼声即受到作家楚戈 的赞美 将原本喜欢以 故事的形式拿来写小说的兴趣给压抑了,一停笔又是十几年。一九八0年,再度发表〈相亲〉于《现代文 》。而迟至一九八八年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说》(皇冠)。畅销小说《因为孤独的缘故》(时报),是一九九二年令文坛惊艳的佳构
+
  一九七七 主编《雄狮美术》 将它扩大 成为 综合美术 建筑 戏剧 、文学 样化 刊物 而且 使《 雄狮美术 成为 当时 反映台湾本土化最具挑战性 杂志 掀起本土化与民族性之广泛讨论 热潮 一九七九年开始任教于文化大学、辅仁 大学 、台湾 大学、 淡江大学 等,讲 授“美 ”及“艺术史”等课程
  
  大学四年蒋勋曾停止写诗,直至 一九 七四 的夏天,到法国研究西洋美术史时 才又因为无法排遣的乡愁而动笔写诗。也因独自旅游的关系,怀乡的情绪彷佛经过酝酿而开始 酵起来,在内心翻涌澎湃,在压抑不住之下, 是买了笔记本,背出昔日熟悉不过的诗句,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而这些诗句似乎就是乡愁的病根,整整写完一本,好像把重重的乡愁呕吐尽了,原本抑郁的心,才舒畅起来。同时也重拾荒废已久的诗稿,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以最自由的形式表 出来。这一丢七、八年的写诗习惯,终于重新找回来了,这是他的第一本书──“少年中国”(远景) 继之 起的有 一九八 年出版第 集《 母亲 》( 远流 ,并获得中国 时报 推荐特别奖 后又出版诗集《多情应笑我》,同时入选畅销排行榜及 联合报 质的排行榜 。一九 九二 创作诗集 来日方长 出版 东华 )。
+
 一九 八0 年, 再度 表〈相亲〉 代文学》 。而 迟至 一九八 出版第 短篇小说 集《 传说 》( 皇冠 。畅销小说《因为孤独的缘故》( 时报 ),是一九九二年令文坛惊艳的佳构
 +
[[File:蔣勳.jpg|thumb|right|
 +
[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1986376/org/28cf9682cf37bf0e5c96ddc327f6dc66.jpg/77AUrJoPMyHSjpwc6GuPkO6CrrCW3K26P28X4z9vF-M?v=w1920r16_9 原圖鏈結]
 +
[https://www.hk01.com/%E7%9F%A5%E6%80%A7%E5%A5%B3%E7%94%9F/243219/%E8%94%A3%E5%8B%B3-%E4%BA%BA%E7%94%9F%E5%BF%85%E9%A0%88%E8%AE%93-%E5%AD%A4%E7%8D%A8-%]]
 +
一九八三 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之创系系主任。担任过金马奖、 联合报 小说奖、金鼎奖、文建会国际版画展、世界华人文学奖等之评审 。一九 八三 是散文的丰收季,共出版《大度山》(尔雅)、 欢喜赞叹 》( 林白 两本散文集
  
 蒋勋曾说:“我写过小说,出了两本诗集,散文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他认为散文几乎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统,诗和小说都必须要从散文的基础发展出来。一九八四年蒋勋的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尔雅)才告诞生,而且一炮双响,隔年获中兴文艺奖及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 。一九八三年是散文的丰收季,共出版《大度山》(尔雅)、《欢喜赞叹》(林白)两本散文集
+
  一九八九年广播节目“文化广场”获文化教育节目主持人金钟奖,同年生日在台北举行第一次个展,展出六十多副水墨书画作品。现任东海大学、国立艺术学院教授,
 +
 
 +
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母亲》(远流),并获得中国时报推荐特别奖。七年后又出版诗集《多情应笑我》,同时入选畅销排行榜及联合报质的排行榜。
 +
 
 +
一九九二年创作诗集《来日方长》出版(东华)。
 +
 
 +
[[ 蒋勋]] 曾说:“我写过小说,出了两本诗集,散文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他认为散文几乎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统,诗和小说都必须要从散文的基础发展出来。一九八四年蒋勋的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尔雅)才告诞生,而且一炮双响,隔年获中兴文艺奖及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
  
 
 在文字创作的世界里,蒋勋触角十分宽广,他以诗歌吟诵年少的激情和乡愁的心声,用散文细说生活的曼妙情境,和对美学的深刻反省,更用小说处理人性神秘而复杂的内心,始终藉以关照社会的用心。且由于从事艺术工作多年,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对“人”的关怀,也显示丰富的视觉意象,仿佛以文字代替了线条,透过艺术的融合,产生了无比深挚亲和的美感。
 
 在文字创作的世界里,蒋勋触角十分宽广,他以诗歌吟诵年少的激情和乡愁的心声,用散文细说生活的曼妙情境,和对美学的深刻反省,更用小说处理人性神秘而复杂的内心,始终藉以关照社会的用心。且由于从事艺术工作多年,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对“人”的关怀,也显示丰富的视觉意象,仿佛以文字代替了线条,透过艺术的融合,产生了无比深挚亲和的美感。
  
 
 小时候,蒋勋在父亲严格的督责之下开始习字。每天日课包括大字三篇,小字一篇;常为免于一顿痛打,总在父亲下班之前,挑几个笔画简单的字,如,“上”、“大”、“人”、“己”等来蒙混过关。但在饱食母亲的丰盛晚餐后,又是一次晚课,重新铺纸研磨,小手被爸爸强壮结实的手掌,听着爸爸运笔时的呼吸,虽然父子如此贴近,写书法却还是童年的苦差事。二十几年后,蒋勋才真正贴近书法,觉得其中的顿挫点捺,是生命的一种实践。经由颜真卿的气势宏浑转向笔法苍劲的魏碑。也曾在研究所时期向王壮为老师学习书法艺术,这样的改变,到了法国,竟也成解乡愁的万灵丹,从此书法已成蒋勋生命的一种信仰,自认是对前一阶段生命浮躁嚣张的惭愧之情。
 
 小时候,蒋勋在父亲严格的督责之下开始习字。每天日课包括大字三篇,小字一篇;常为免于一顿痛打,总在父亲下班之前,挑几个笔画简单的字,如,“上”、“大”、“人”、“己”等来蒙混过关。但在饱食母亲的丰盛晚餐后,又是一次晚课,重新铺纸研磨,小手被爸爸强壮结实的手掌,听着爸爸运笔时的呼吸,虽然父子如此贴近,写书法却还是童年的苦差事。二十几年后,蒋勋才真正贴近书法,觉得其中的顿挫点捺,是生命的一种实践。经由颜真卿的气势宏浑转向笔法苍劲的魏碑。也曾在研究所时期向王壮为老师学习书法艺术,这样的改变,到了法国,竟也成解乡愁的万灵丹,从此书法已成蒋勋生命的一种信仰,自认是对前一阶段生命浮躁嚣张的惭愧之情。
 
小学时期的蒋勋喜欢在数学簿上画连环图,一本本的杰作是爱画的开始。
 
 
初中以后,至民众服务站的绘画班旁听,教山水的老师是溥心畲弟子萧一苇老师,却只教教他悬腕写字、背古文。反倒是教花卉课的陈瑞康老师鼓励他放手挥洒,画个富贵的牡丹、雄赳赳的大公鸡。后因车祸骨折而中断国画的练习,只能随姊姊画明星以自遣。考大学时,因家人反对放弃美术系,但求替美术生背画架过过瘾,直到进了研究所才又回到艺术领域。受到庄严老师的生活艺术的熏陶──在外双溪的宅院写字、喝酒、看书画;与李霖灿老师共同陶醉在中国美术史、以及和晓云法师走在华冈上听溪水潺湲,领悟佛教艺术。追随那志良、谭旦冏老师在超级教室──故宫,学玉器、铜器、陶器等。第二次习画是随好友奚淞拜师于张谷年先生,只记得一个端正严谨的老人,很费力地在纸上示范“横平竖直”。
 
  
 
 为了研究中国绘画史,曾向老先生请益,虽然老先生不固执于故国山水,选择台湾秀丽美景入画,但还是会用《芥子园画谱》的笔法,,用了很多斧劈来皴阿里山的山石,但经蒋勋的细腻观察,阿里山的的林木,是包含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层次多变山林,所以除亲身经历、学理验证之外,再加上实地演练,发现阿里山的山林有的像赵孟頫用的“解索皴”,有的地方像王蒙用的“牛毛皴”,可是还要湿润芜蔓一点。从此回到故宫看画不再在枯燥无味 ,因为每一幅山水都能看出它的不同风貌,展现独特的风情,也诉说着历史的风采。这是蒋勋对绘画自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看法。引地指出,蒋勋的审美趣味是走在读者之前,直到有一天我们社会反璞归真,他的作品就会受到重视。他的《今宵酒醒何处》、《萍水相逢》、《大度山》等都是以自己的水墨小品作封面,从简单的线条,不难看出其雅、拙兼具的特质。
 
 为了研究中国绘画史,曾向老先生请益,虽然老先生不固执于故国山水,选择台湾秀丽美景入画,但还是会用《芥子园画谱》的笔法,,用了很多斧劈来皴阿里山的山石,但经蒋勋的细腻观察,阿里山的的林木,是包含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层次多变山林,所以除亲身经历、学理验证之外,再加上实地演练,发现阿里山的山林有的像赵孟頫用的“解索皴”,有的地方像王蒙用的“牛毛皴”,可是还要湿润芜蔓一点。从此回到故宫看画不再在枯燥无味 ,因为每一幅山水都能看出它的不同风貌,展现独特的风情,也诉说着历史的风采。这是蒋勋对绘画自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看法。引地指出,蒋勋的审美趣味是走在读者之前,直到有一天我们社会反璞归真,他的作品就会受到重视。他的《今宵酒醒何处》、《萍水相逢》、《大度山》等都是以自己的水墨小品作封面,从简单的线条,不难看出其雅、拙兼具的特质。
行 45: 行 67:
 
 在艺术方面的作品有毕业论文《渐江研究》,以及出版的有《齐白石研究》(雄狮)、《艺术手记》(雄狮)、《美的沉思》(雄狮)、《给少年的中国美术史》(东华)等书。一九八七年与席慕容、楚戈举行“山水”联展。一九九0年四十二岁生日举行生平第一次水墨画个展,隔年与小鱼、陈仕卿联展,两年后又与大姊蒋安联展。
 
 在艺术方面的作品有毕业论文《渐江研究》,以及出版的有《齐白石研究》(雄狮)、《艺术手记》(雄狮)、《美的沉思》(雄狮)、《给少年的中国美术史》(东华)等书。一九八七年与席慕容、楚戈举行“山水”联展。一九九0年四十二岁生日举行生平第一次水墨画个展,隔年与小鱼、陈仕卿联展,两年后又与大姊蒋安联展。
  
蒋勋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他就是 一个眷恋故乡的大地之子,也是爱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
+
[[ 蒋勋]] 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他就是 一个眷恋故乡的大地之子,也是爱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
  
  一九七二年十月赴法国巴黎留学,次年把部分时间都到电影图书馆看三、四部电影,当时最心仪的导演为卓别林、黑泽明、费里尼、维斯康蒂等。在一九七四年夏天以搭便车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作艺术杂记至年底返国。一九八一年受邀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与来自世界山时各地区的作家相处四个月,其中包括老作家丁玲、萧军、吴组湘﹍﹍等。年底又重游旧地──巴黎、希腊等处。一九八三年旅游日本京都、奈良,寻找大唐遗迹,一九八七年又以此为出发点,作全球旅行,创作“路上书”系列,赴新加坡与大陆美学家李泽厚晤谈。再赴印度尼西亚巴利岛,远征布鲁塞尔、重游巴黎、阿姆斯特丹、希腊等地,乘船游历爱情海诸岛屿,土耳其伊凡塞斯、伊斯坦堡等古文明区。五月,首次踏上回乡的路途──西安,游历干县,兴平等汉唐古陵墓区。一九九0年二月赴广西贵州采访西南地区傩戏资料。并赴北京,访问钱钟书、杨绛、夏衍、卞之琳、冰心、等老作家。一九九一年二月与建筑师黄永洪游赏苏州庭园之美、杭州西湖之春。七月又与席慕容长征外蒙古乌兰巴托及南戈壁等地。一九九二年七月意大利阿西西、西耶那古城,一九八二年再往巴黎与沙特尔城。
+
 一九七二年十月赴法国巴黎留学,次年把部分时间都到电影图书馆看三、四部电影,当时最心仪的导演为卓别林、黑泽明、费里尼、维斯康蒂等。在一九七四年夏天以搭便车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作艺术杂记至年底返国。一九八一年受邀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与来自世界山时各地区的作家相处四个月,其中包括老作家丁玲、萧军、吴组湘﹍﹍等。年底又重游旧地──巴黎、希腊等处。一九八三年旅游日本京都、奈良,寻找大唐遗迹,一九八七年又以此为出发点,作全球旅行,创作“路上书”系列,赴新加坡与大陆美学家李泽厚晤谈。再赴印度尼西亚巴利岛,远征布鲁塞尔、重游巴黎、阿姆斯特丹、希腊等地,乘船游历爱情海诸岛屿,土耳其伊凡塞斯、伊斯坦堡等古文明区。五月,首次踏上回乡的路途──西安,游历干县,兴平等汉唐古陵墓区。一九九0年二月赴广西贵州采访西南地区傩戏资料。并赴北京,访问钱钟书、杨绛、夏衍、卞之琳、冰心、等老作家。一九九一年二月与建筑师黄永洪游赏苏州庭园之美、杭州西湖之春。七月又与席慕容长征外蒙古乌兰巴托及南戈壁等地。一九九二年七月意大利阿西西、西耶那古城,一九八二年再往巴黎与沙特尔城。
  
 
 蒋勋多年来的旅行心得是:旅行是最佳的休闲方式,可以寓教于乐的一种绝佳的自然生活课程,使他获得更宽广的创意空间。所以建议将旅游纳入教育体系,让青年藉由“朴素”的旅游,磨练世界观及独立能力。而且他认为要深入认识作者,不妨亲临作者生活的家园走一走,才能体会出作者如何能孕育出不朽的佳作。
 
 蒋勋多年来的旅行心得是:旅行是最佳的休闲方式,可以寓教于乐的一种绝佳的自然生活课程,使他获得更宽广的创意空间。所以建议将旅游纳入教育体系,让青年藉由“朴素”的旅游,磨练世界观及独立能力。而且他认为要深入认识作者,不妨亲临作者生活的家园走一走,才能体会出作者如何能孕育出不朽的佳作。
行 57: 行 79:
 
 《史记》,这一部旷世巨著,蒋勋认为可以当成美学来阅读,因为太史公不以成败论英雄,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留下完美的形象。如楚汉相争的项羽、刘邦,他们 不只是两个历史角色,而是深具生命力的血肉之躯,读了它便有了荡气回肠的感觉。所以,认定它是真正影响人一辈子的“经典”。当年就是受《史记》的影响,而从史学再转入美学的领域。他以为:中国图书自有一种将个人生命情怀提升在艺术之上。
 
 《史记》,这一部旷世巨著,蒋勋认为可以当成美学来阅读,因为太史公不以成败论英雄,为每一个历史人物留下完美的形象。如楚汉相争的项羽、刘邦,他们 不只是两个历史角色,而是深具生命力的血肉之躯,读了它便有了荡气回肠的感觉。所以,认定它是真正影响人一辈子的“经典”。当年就是受《史记》的影响,而从史学再转入美学的领域。他以为:中国图书自有一种将个人生命情怀提升在艺术之上。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蒋勋对阅读的第一个建议。要先“博览群书”,在求精微的细读,才能打下深厚的根基。“文学不见得只是文学”,是他的第二个建议。根据他的阅读经验,即使是医药书籍《本草纲目》,也有打动人心的优美词句,值得一读。“无所不在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是他的第三个建议。他在巴黎的时候,为了多亲近巴黎,每天步行两小时,身边总会带本诗集,以便在歇脚的时候,读几首波特来尔、韩波、马拉美、阿波里耐的诗,让诗有呼吸的空间;法国人也都在有鸽子的喷泉小广场、露天咖啡座,徜徉在诗的世界里。
+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蒋勋对阅读的第一个建议。要先“博览群书”,在求精微的细读,才能打下深厚的根基。“文学不见得只是文学”,是他的第二个建议。根据他的阅读经验,即使是医药书籍《本草纲目》,也有打动人心的优美词句,值得一读。“无所不在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是他的第三个建议。他在巴黎的时候,为了多亲近巴黎,每天步行两小时,身边总会带本诗集,以便在歇脚的时候,读几首[[ 波特来尔]] [[ 韩波]] [[ 马拉美] [[ 阿波里耐]] 的诗,让诗有呼吸的空间;法国人也都在有鸽子的喷泉小广场、露天咖啡座,徜徉在诗的世界里。
 +
 
 +
==给予人一种年轻的生命活力==
 +
 
 +
[[蒋勋]]的相貌最大的特征是头很大,自然的卷发,喜欢穿着简单明亮的衣裤,肩上喜欢挂搭一个装有纸笔书本的背包,走路时常低头不语,兴致一起便会昂首高歌,声音之大令人不知所措,但就有如他的诗一般,给予人一种年轻的生命活力。他上起课乃有板有眼,胆小的学生可是十分敬畏,但在周末时,他家中的屋子总充满了师生的笑语不断。他是个难得见到脾气好,心地也好的人。诚如挚友[[奚淞]]所言:“藏在蒋勋内里的,是一个可以高歌、可以挥泪的少年形象。”他最可爱的美德是与人分享。他的小屋后院种了十多株玉米,便邀好友共享田园丰收之乐;偶吃到佳果,也不忘留下一幅画来与朋友共享,上面还落款为“这是水果”!或拿吃过的樱桃籽滓,随兴地画出一幅樱桃小品;或题上“三颗柿子未吃之前”。
 +
 
 +
==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
 
 +
可贵的是:[[蒋勋]]以甲子的岁龄,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
 
 +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
 
 +
[[蒋勋]]曾得过台湾全省小说比赛第一名、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以及吴鲁芹文学奖。他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曾经做过广播节目《文化广场》、此节目由台湾警察广播电台播出,相当受到好评,获得了1988年的金钟奖。蒋勋认为“即使在大城市里,我们还是可以活得很悠闲。人要能自在、独处,不是依靠外在环境,而在於心灵的感知是否敏锐。”
 +
 
 +
[[蒋勋]]说“前阵子停课在家,学会了用电脑来写作,来传输我认为最美的图片给朋友和学生。他们看了这些图片大笑,驱走了原本因为SARS而感到焦虑的情绪。”心中一盏灯,可以驱走满室的灰暗。 蒋勋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以生活美学、心灵健康为出发,让自己的生活、整个的社会,都能更美、更好。<ref>[https://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蒋勋的臉書]</ref>
 +
 
 +
==人生必須讓「孤獨」存在 絕不應一輩子只為誰活==
 +
 
 +
2010年10月,作家蔣勳突發心肌梗塞,多虧學生及時送他去醫院,撿回了一條命。死裏逃生之後他開始抄經、畫畫,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我們來到台北,通過林懷民先生的熱心引薦,在雲門劇場的大樹書房見到了他,這也是他在台北最愛的地方。同時,我們還獨家探訪了他在淡水八里的畫室。<ref>[https://www.hk01.com/%E7%9F%A5%E6%80%A7%E5%A5%B3%E7%94%9F/243219/%E8%94%A3%E5%8B%B3-%E4%BA%BA%E7%94%9F%E5%BF%85%E9%A0%88%E8%AE%93-%E5%AD%A4%E7%8D%A8-%E5%AD%98%E5%9C%A8-%E7%B5%95%E4%B8%8D%E6%87%89%E4%B8%80%E8%BC%A9%E5%AD%90%E5%8F%AA%E7%82%BA%E8%AA%B0%E6%B4%BB   香港01【蔣勳】人生必須讓「孤獨」存在 絕不應一輩子只為誰活!]</ref>  1999年,蔣勳就婉拒了馬英九,轉而力薦龍應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長。近年來,他製作的講課音訊,被幾千萬人下載收聽。林懷民曾說蔣勳的聲音是可以賣錢的,豆瓣的蔣勳小組有個專帖——「你什麼時候最想聽蔣勳的聲音」,回答有:路上、跑步時、煩躁時……[[林青霞]]在失眠時也聽他的音訊入睡,視他為唯一的偶像。[[蔣勳]]先生的聲音,有着令人安定的力量,連林青霞都大讚:「怎麼會有那麼好聽的聲音」。一次畫展上,高雄不識字的賣菜大媽邀請蔣勳去講紅樓夢,他也愉快地答應了。
 +
 
 +
==著作==
 +
 
 +
《多情應笑我》(爾雅,1989年)
 +
 
 +
《孤獨六講》(聯合文學,2007年)。
 +
 
 +
《感覺十書:蔣勳談美》(聯經出版,2009年)。
 +
 
 +
《生活十講》(聯合文學,2009年)。
 +
 
 +
《少年台灣》(聯合文學,2009年)。
 +
 
 +
《孤獨六講有聲書》(有鹿文化,2009年)。
 +
 
 +
《手帖:南朝歲月》(印刻,2010年)。
 +
 
 +
《此生:肉身覺醒》(有鹿文化,2011年)。
 +
 
 +
《蔣勳紅樓夢青年版》(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12年)。<ref>[https://video.trend.org/%E7%B3%BB%E5%88%97%E8%AA%B2%E7%A8%8B/%E7%B4%85%E6%A8%93%E5%A4%A2%E9%9D%92%E5%B9%B4%E7%89%88/    蔣勳紅樓夢青年版]</ref>
 +
 
 +
《新編美的曙光》(有鹿文化,2012年)。
 +
 
 +
《此時眾生》(有鹿文化,2012年)。
 +
 
 +
《萍水相逢:蔣勳的第一本散文集》(爾雅,2012年)。
 +
 
 +
《多情應笑我:蔣勳朗讀東坡》(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12年)。
 +
 
 +
《夢紅樓》(遠流,2013年)。<ref>[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78  蔣勳談紅樓夢/用時間淬煉的好味道,不容退讓的「紅學」飲食 ]]</ref>
 +
 
 +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遠流,2014年)。
 +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2》(遠流,2014年)。
 +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遠流,2014年)。
 +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4》(遠流,2015年)。
 +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5》(遠流,2015年)。]<ref>[https://www.ylib.com/hotsale/RedChamber02/index.asp   蔣勳 -碎為微塵的眾生 《紅樓夢》多看幾次的朋友,大多會從原有關注的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幾個主角,轉到對一些小人物的關心。]</ref>
 +
 
  
  蒋勋的相貌最大的特征是头很大,自然的卷发,喜欢穿着简单明亮的衣裤,肩上喜欢挂搭一个装 纸笔书本的背包,走路时常低头不语,兴致一起便会昂首高歌,声音之大令人不知所措,但就有如他的诗一般,给予人一种年轻的生命活力。他上起课乃有板有眼,胆小的学生可是十分敬畏,但在周末时,他家中的屋子总充满了师生的笑语不断。他是个难得见到脾气好,心地也好的人。诚如挚友奚淞所言:“藏在蒋勋内里的,是一个可以高歌、可以挥泪的少 形象。”他最可爱的美德是与人分享。他的小屋后院种了十多株玉米,便邀好友共享田园丰收之乐;偶吃到佳果,也不忘留下一幅画来与朋友共享,上面还落款为“这是水果”!或拿吃过的樱桃籽滓,随兴地画出一幅樱桃小品;或题上“三颗柿子未吃之前”
+
  《肉身供養》( 鹿文化,2013
  
  更为可贵的是 蒋勋先生以甲子的岁龄,,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 [4]
+
  《捨得,捨不得 帶著金剛經旅行》(有鹿文化,2014年)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 文化 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蔣勳手抄》(有鹿 文化 ,2014年)
  
  蒋勋曾得过台湾全省小说比赛第一名、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以及吴鲁芹文学奖。他还 另一个特色就是曾经做过广播节目《 文化 广场》、此节目由台湾警察广播电台播出,相当受到好评,获得了1988 的金钟奖。蒋勋认为“即使在大城市里,我们还是可以活得很悠闲。人要能自在、独处,不是依靠外在环境,而在於心灵的感知是否敏锐
+
  《微塵世界:蔣勳念誦金剛經(有聲書)》( 鹿 文化 ,2014
  
  蒋勋说“前阵子停课在家,学会了用电脑来写作,来传输我认为最美的图片给朋友和学生。他们看了这些图片大笑,驱走了原本因为SARS而感到焦虑的情绪。”心中一盏灯,可以驱走满室的灰暗。 蒋勋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以生活美学、心灵健康为出发,让自己的生活、整个的社会,都能更美、更好
+
  《池上日記》(有鹿文化,2016年)
  
 +
《池上印象》(有鹿文化,2016年)。
 +
 +
《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有鹿文化,2017年)。
 +
 +
《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有鹿文化,2017年)。
 +
 +
《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有鹿文化,2018年)。
 +
{{copyedit|time=2019-08-17T09:24:26+00:00}}
 +
{{expand|time=2019-08-17T09:24:26+00:00}}
 +
==相關影片==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ZXiWmw-RQ
 +
|alignment= left
 +
|dimensions=480
 +
|container=
 +
|description= 跟著蔣勳老師從看節氣,知緣起,內觀自己!
 +
}}
 +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p0S4vJUQQ
 +
|alignment= left
 +
|dimensions=480
 +
|container=
 +
|description= 蒋勋 - 生命里的善与美
 +
}}
 +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Gdvup7dPI&list=PLXbi6Y2qAqCeUg8VMTGphYMxSW2sdXVjK
 +
|alignment= left
 +
|dimensions=480
 +
|container=
 +
|description= 104.05.17心靈環保講座 :捨得.捨不得– 談人生的兩難 - 蔣勳
 +
}}
 +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i7RcP39NB0
 +
|alignment= left
 +
|dimensions=480
 +
|container=
 +
|description= 留十八分鐘給自己:蔣勳 (Chiang Hsun) at TEDxTaipei 2012
 +
}}
 +
{{clear}}
 
==參考來源==
 
==參考來源==
 
{{Reflist}}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78  蔣勳談紅樓夢/用時間淬煉的好味道,不容退讓的「紅學」飲食 ]
 
  
  
 
[[Category:文學家]][[Category:画家]]
 
[[Category:文學家]][[Category:画家]]

於 2021年11月7日 (日) 22:15 的最新修訂

蔣勳(1947年1月8日-),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北,著名畫家詩人作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台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人物生平

1947年出生在歷史古都西安的蔣勛,似乎血液中便流着一種傳統的古風,他即使學的是西洋藝術,也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家,永遠流露對儒家思想的執着。

「一直到現在,我都沒有遇見比我母親更會講故事的人。小時候我們家孩子最高興的事,就是母親今天心情好,能講個故事來聽。」蔣勛的母親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獨生女,她曾經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聽着仿如大觀園的家族故事,也歷經改朝換代、戰亂逃亡的顛沛流離歲月。這些在母親刻意渲染之下,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趣的中國古老傳說,也是蔣勛記憶中最早的文學感動。而大龍峒廟口看的歌仔戲,也是奠定他對藝術產生興趣的基礎。

初中以後,至民眾服務站的繪畫班旁聽,教山水的老師是溥心畲弟子蕭一葦老師,卻只教教他懸腕寫字、背古文。反倒是教花卉課的陳瑞康老師鼓勵他放手揮灑,畫個富貴的牡丹、雄赳赳的大公雞。後因車禍骨折而中斷國畫的練習,只能隨姊姊畫明星以自遣。考大學時,因家人反對放棄美術系,但求替美術生背畫架過過癮。

師大附中時期,蔣勛都是在台北重慶南路上的東方出版社度過青澀歲月,在書架前,念了三年的世界名著小說,因為大半是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得以培養他疏世的理想;於是,在周記上開始寫:「我希望做文學家」。當時年少輕愁的他,在文學世界得到很大的滿足(即使紅字成績單寄到家裡),也開始了解什麼是人性,使他在孤立的心靈有了平衡的力量。因為此時的他對音樂、美術、文學有不可救藥的執着與着迷,而父親只能用退役之後轉任的公務人員薪水養活六個子女,因此昂貴的音樂學費是甭想,學畫也只是短暫的供給,最後蔣勛找到一種最「廉價的興趣」,那就是在數學本子,以旺盛的精力和喘息不安的聲音寫滿強說愁的詩句。

聯考失利之後進入了私立強恕中學,蔣勛的新詩被亞弦推介,登上了《青年雜誌》等刊物,他也開始嘗試小說的創作,和參加文藝研究社、主編校刊。此時結識了熱忱的英文老師陳映真(本名陳永善),教他唱英文歌曲,參加老師指導的話劇團,使得失意的年輕人,在心理上得到更多層面的滋養,因此他不僅後來在思想和著述上,深受陳老師的影響,所表現出強烈社會正義感與人道主義的關懷,也對戲劇滿懷着憧憬,從而進入文化大學戲劇系。

進入高中以後,他繼續寫詩,也嘗試寫起小說。受英文老師陳映真(也是台灣鄉土作家)影響,《筆匯》、《現代文學》。 啞弦介紹他讀了許多當代的新詩作品、評論,使他得以進入現代詩的殿堂。詩作曾發表於《自由青年》、《蕉風》上,也曾以第一人稱的小說《洛洛的故事》,得了全省高中小說第一名。

進了大學以後,竟停止寫詩,雖然視野開闊了,但內心的情緒被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所糾結,彷佛一個沉重的擔子壓在肩頭,無法再浪漫起來。大一暑假,以寫小說的方式,處理對生命的質疑,完成〈勞伯伯的畜牧事業〉,綜合了中學時期的浪漫主義,和大學時期的存在主義;刊載在「中國時報」的前身「徵信新聞報」。同年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的小說還有〈希望我能有條船〉,並分別選入《聯副三十年小說選》、《人間選集》。但因初試啼聲即受到作家楚戈等的讚美,將原本喜歡以講故事的形式拿來寫小說的興趣給壓抑了,一停筆又是十幾年。

雖如願以償地進入嚮往已久的戲劇領域,但天不從人願,蔣勛失望了,因為當時國內戲劇研究的環境,使他懷抱的美學理念完全落空,只好忍痛放棄。原本想轉往美術系或哲學系,因家人反對而改讀歷史系。這樣的抉擇,果然對日後的知識訓練,有重大的影響。

「以往我對文藝的愛好是主觀的。但在有了史學的訓練之後,我開始把文學藝術,擺回其所在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中來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時期那種浪漫的主觀。」從此的蔣勛在史學上,開闊了視野,也以純粹個人的主觀感性藝術,走向知性客觀的藝術史研究。雖然在知識的焦點有了這麼大的轉移,但他仍難忘情於哲學的探求,尤其在大一的時候,受到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的洗禮,承受過多的生命質疑,所以他不時到哲學系旁聽。後來竟成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師的入室弟子,在毓老師的活的見證,及不同於一般的史實觀點,他有了新的頓悟:藝術比政治更能跳脫狹隘的觀點,他說:「明朝亡了以後,許多優秀的人都走上藝術的路,像石濤、八大山人,因為藝術可以相對地具有超越於政治之上的價值觀。﹍﹍當前朝的仇恨消失之後,我們發現,他們真正為這個民族做了事。他們在藝術上營造了嶄新的視覺空間,為當時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理解的線索。」於是蔣勛選擇了通往先民的喜樂苦悲之藝術研究。

大學四年蔣勛曾停止寫詩,直至一九七四年的夏天,到法國研究西洋美術史時,才又因為無法排遣的鄉愁而動筆寫詩。也因獨自旅遊的關係,懷鄉的情緒彷佛經過醞釀而開始發酵起來,在內心翻湧澎湃,在壓抑不住之下,於是買了筆記本,背出昔日熟悉不過的詩句,從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而這些詩句似乎就是鄉愁的病根,整整寫完一本,好像把重重的鄉愁嘔吐盡了,原本抑鬱的心,才舒暢起來。同時也重拾荒廢已久的詩稿,將自己真實的感情,以最自由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丟七、八年的寫詩習慣,終於重新找回來了,這是他的第一本書──「少年中國」(遠景)。繼之而起的有

進了研究所才又回到藝術領域。受到莊嚴老師的生活藝術的薰陶──在外雙溪的宅院寫字、喝酒、看書畫;與李霖燦老師共同陶醉在中國美術史、以及和曉雲法師走在華岡上聽溪水潺湲,領悟佛教藝術。追隨那志良譚旦冏老師在超級教室──故宮,學玉器、銅器、陶器等。第二次習畫是隨好友奚淞拜師於張谷年先生,只記得一個端正嚴謹的老人,很費力地在紙上示範「橫平豎直」。

兩年的研究所課程,幾乎都在故宮博物院,以「學徒式」的學習方法,跟着那志良、莊嚴、李霖燦等宿儒研究,因此對固有文物有一分理論之外的深厚情感。

經由對文物的直接暨接觸,以往所學的歷史不再是空洞的,藝術也自此融入了生活之中,更啟發他走向美學的基礎。

美的徘徊──中西文化的辯證

一九七四年蔣勛至法國的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留學,主要研究十九世紀法國自新古典主義至印象派階段的繪畫,以及研修音樂史、戲劇史、文學史、社會史等課程。在這段期間他接受了嚴格的美學的訓練,尤其是法國藝術史學者泰納(H. Taine)的「還原法」,影響他日後對藝術的分析。(所謂的還原法,是將藝術作品還原為作者的風格,再由作者獨特的風格還原為時代趨向的風格,最後被還原為當時各種社會現象、環境。)

他在法國學習各種藝術理論,卻發現法國老師對中國的京劇、崑曲頗為讚嘆,也發現西方的音樂、劇場模式,都受到東方的影響。他的法國老師提醒他:回到中國。因為中國的藝術不受形式的限制,反而給予欣賞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所以蔣勛去了西方,卻找到了東方,回到了中國。

一九七六年自巴黎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德國瑞士英國希臘各地旅行,做藝術札記,同年底返國。

一九七七年主編《雄獅美術》,將它擴大成為綜合美術、建築、戲劇、文學等多樣化的刊物,而且使《雄獅美術》成為當時反映台灣本土化最具挑戰性的雜誌,掀起本土化與民族性之廣泛討論的熱潮。一九七九年開始任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台灣大學、淡江大學等,講授「美學」及「藝術史」等課程。

一九八0年,再度發表〈相親〉於《現代文學》。而遲至一九八八年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說》(皇冠)。暢銷小說《因為孤獨的緣故》(時報),是一九九二年令文壇驚艷的佳構。

一九八三年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之創系系主任。擔任過金馬獎、聯合報小說獎、金鼎獎、文建會國際版畫展、世界華人文學獎等之評審。一九八三年是散文的豐收季,共出版《大度山》(爾雅)、《歡喜讚嘆》(林白)兩本散文集。

一九八九年廣播節目「文化廣場」獲文化教育節目主持人金鐘獎,同年生日在台北舉行第一次個展,展出六十多副水墨書畫作品。現任東海大學、國立藝術學院教授,

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二本詩集《母親》(遠流),並獲得中國時報推薦特別獎。七年後又出版詩集《多情應笑我》,同時入選暢銷排行榜及聯合報質的排行榜。

一九九二年創作詩集《來日方長》出版(東華)。

蔣勛曾說:「我寫過小說,出了兩本詩集,散文卻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後,恐怕不只是文學技巧,而是要在情懷、氣度上完成一種典範。」他認為散文幾乎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正統,詩和小說都必須要從散文的基礎發展出來。一九八四年蔣勛的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爾雅)才告誕生,而且一炮雙響,隔年獲中興文藝獎及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

在文字創作的世界裡,蔣勛觸角十分寬廣,他以詩歌吟誦年少的激情和鄉愁的心聲,用散文細說生活的曼妙情境,和對美學的深刻反省,更用小說處理人性神秘而複雜的內心,始終藉以關照社會的用心。且由於從事藝術工作多年,在作品中不時流露對「人」的關懷,也顯示豐富的視覺意象,仿佛以文字代替了線條,透過藝術的融合,產生了無比深摯親和的美感。

小時候,蔣勛在父親嚴格的督責之下開始習字。每天日課包括大字三篇,小字一篇;常為免於一頓痛打,總在父親下班之前,挑幾個筆畫簡單的字,如,「上」、「大」、「人」、「己」等來矇混過關。但在飽食母親的豐盛晚餐後,又是一次晚課,重新鋪紙研磨,小手被爸爸強壯結實的手掌,聽着爸爸運筆時的呼吸,雖然父子如此貼近,寫書法卻還是童年的苦差事。二十幾年後,蔣勛才真正貼近書法,覺得其中的頓挫點捺,是生命的一種實踐。經由顏真卿的氣勢宏渾轉向筆法蒼勁的魏碑。也曾在研究所時期向王壯為老師學習書法藝術,這樣的改變,到了法國,竟也成解鄉愁的萬靈丹,從此書法已成蔣勛生命的一種信仰,自認是對前一階段生命浮躁囂張的慚愧之情。

為了研究中國繪畫史,曾向老先生請益,雖然老先生不固執於故國山水,選擇台灣秀麗美景入畫,但還是會用《芥子園畫譜》的筆法,,用了很多斧劈來皴阿里山的山石,但經蔣勛的細膩觀察,阿里山的的林木,是包含亞熱帶、溫帶、寒帶的層次多變山林,所以除親身經歷、學理驗證之外,再加上實地演練,發現阿里山的山林有的像趙孟頫用的「解索皴」,有的地方像王蒙用的「牛毛皴」,可是還要濕潤蕪蔓一點。從此回到故宮看畫不再在枯燥無味 ,因為每一幅山水都能看出它的不同風貌,展現獨特的風情,也訴說着歷史的風采。這是蔣勛對繪畫自有一套與眾不同的看法。引地指出,蔣勛的審美趣味是走在讀者之前,直到有一天我們社會反璞歸真,他的作品就會受到重視。他的《今宵酒醒何處》、《萍水相逢》、《大度山》等都是以自己的水墨小品作封面,從簡單的線條,不難看出其雅、拙兼具的特質。

在藝術方面的作品有畢業論文《漸江研究》,以及出版的有《齊白石研究》(雄獅)、《藝術手記》(雄獅)、《美的沉思》(雄獅)、《給少年的中國美術史》(東華)等書。一九八七年與席慕容、楚戈舉行「山水」聯展。一九九0年四十二歲生日舉行生平第一次水墨畫個展,隔年與小魚、陳仕卿聯展,兩年後又與大姊蔣安聯展。

蔣勛曾說:「我有一個夢,總覺得自己是一棵樹,根在土,種子卻隨風雲走去了四方。」他就是 一個眷戀故鄉的大地之子,也是愛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

一九七二年十月赴法國巴黎留學,次年把部分時間都到電影圖書館看三、四部電影,當時最心儀的導演為卓別林、黑澤明、費里尼、維斯康蒂等。在一九七四年夏天以搭便車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德國、瑞士、英國及希臘各地旅行,作藝術雜記至年底返國。一九八一年受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與來自世界山時各地區的作家相處四個月,其中包括老作家丁玲、蕭軍、吳組湘﹍﹍等。年底又重遊舊地──巴黎、希臘等處。一九八三年旅遊日本京都、奈良,尋找大唐遺蹟,一九八七年又以此為出發點,作全球旅行,創作「路上書」系列,赴新加坡與大陸美學家李澤厚晤談。再赴印度尼西亞巴利島,遠征布魯塞爾、重遊巴黎、阿姆斯特丹、希臘等地,乘船遊歷愛情海諸島嶼,土耳其伊凡塞斯、伊斯坦堡等古文明區。五月,首次踏上回鄉的路途──西安,遊歷干縣,興平等漢唐古陵墓區。一九九0年二月赴廣西貴州採訪西南地區儺戲資料。並赴北京,訪問錢鍾書、楊絳、夏衍、卞之琳、冰心、等老作家。一九九一年二月與建築師黃永洪游賞蘇州庭園之美、杭州西湖之春。七月又與席慕容長征外蒙古烏蘭巴托及南戈壁等地。一九九二年七月意大利阿西西、西耶那古城,一九八二年再往巴黎與沙特爾城。

蔣勛多年來的旅行心得是:旅行是最佳的休閒方式,可以寓教於樂的一種絕佳的自然生活課程,使他獲得更寬廣的創意空間。所以建議將旅遊納入教育體系,讓青年藉由「樸素」的旅遊,磨練世界觀及獨立能力。而且他認為要深入認識作者,不妨親臨作者生活的家園走一走,才能體會出作者如何能孕育出不朽的佳作。

蔣勛的童年閱讀是淡水河與基隆和兩岸的自然薰陶,和民間廟會、母親的說書開始的。讀書則是嚴父督勵的功課:《唐詩》、《宋詞》、《古文觀止》。

真正接觸到閱讀樂趣的地方,他戲稱是年少時期的圖書館──東方出版社,飽覽世界名著:《簡愛》、《咆哮山莊》、《基度山恩仇記》、《戰爭與和平》等都使他浸淫於書香氣息中。到了高中,英文老師陳映真帶領他們看英文原著的《異鄉人》,介紹台灣現代作家白先勇、黃春明作品,以及大量閱讀存在主義的著作:福克納、卡夫卡、喬伊斯、伍爾福,都是滋潤他求知饑渴的心。大學以後,較偏向史學、哲學,也曾在獅頭山玄光寺里讀佛經。

《史記》,這一部曠世巨著,蔣勛認為可以當成美學來閱讀,因為太史公不以成敗論英雄,為每一個歷史人物留下完美的形象。如楚漢相爭的項羽、劉邦,他們 不只是兩個歷史角色,而是深具生命力的血肉之軀,讀了它便有了盪氣迴腸的感覺。所以,認定它是真正影響人一輩子的「經典」。當年就是受《史記》的影響,而從史學再轉入美學的領域。他以為:中國圖書自有一種將個人生命情懷提升在藝術之上。

「致廣大而盡精微」,是蔣勛對閱讀的第一個建議。要先「博覽群書」,在求精微的細讀,才能打下深厚的根基。「文學不見得只是文學」,是他的第二個建議。根據他的閱讀經驗,即使是醫藥書籍《本草綱目》,也有打動人心的優美詞句,值得一讀。「無所不在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是他的第三個建議。他在巴黎的時候,為了多親近巴黎,每天步行兩小時,身邊總會帶本詩集,以便在歇腳的時候,讀幾首波特來爾韓波、[[馬拉美]、阿波里耐的詩,讓詩有呼吸的空間;法國人也都在有鴿子的噴泉小廣場、露天咖啡座,徜徉在詩的世界裡。

給予人一種年輕的生命活力

蔣勛的相貌最大的特徵是頭很大,自然的捲髮,喜歡穿着簡單明亮的衣褲,肩上喜歡掛搭一個裝有紙筆書本的背包,走路時常低頭不語,興致一起便會昂首高歌,聲音之大令人不知所措,但就有如他的詩一般,給予人一種年輕的生命活力。他上起課乃有板有眼,膽小的學生可是十分敬畏,但在周末時,他家中的屋子總充滿了師生的笑語不斷。他是個難得見到脾氣好,心地也好的人。誠如摯友奚淞所言:「藏在蔣勛內里的,是一個可以高歌、可以揮淚的少年形象。」他最可愛的美德是與人分享。他的小屋後院種了十多株玉米,便邀好友共享田園豐收之樂;偶吃到佳果,也不忘留下一幅畫來與朋友共享,上面還落款為「這是水果」!或拿吃過的櫻桃籽滓,隨興地畫出一幅櫻桃小品;或題上「三顆柿子未吃之前」。

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可貴的是:蔣勛以甲子的歲齡,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勛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勛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勛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產物,是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蔣勛曾得過台灣全省小說比賽第一名、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以及吳魯芹文學獎。他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曾經做過廣播節目《文化廣場》、此節目由台灣警察廣播電台播出,相當受到好評,獲得了1988年的金鐘獎。蔣勛認為「即使在大城市裡,我們還是可以活得很悠閒。人要能自在、獨處,不是依靠外在環境,而在於心靈的感知是否敏銳。」

蔣勛說「前陣子停課在家,學會了用電腦來寫作,來傳輸我認為最美的圖片給朋友和學生。他們看了這些圖片大笑,驅走了原本因為SARS而感到焦慮的情緒。」心中一盞燈,可以驅走滿室的灰暗。 蔣勛希望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以生活美學、心靈健康為出發,讓自己的生活、整個的社會,都能更美、更好。[1]

人生必須讓「孤獨」存在 絕不應一輩子只為誰活

2010年10月,作家蔣勳突發心肌梗塞,多虧學生及時送他去醫院,撿回了一條命。死裏逃生之後他開始抄經、畫畫,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我們來到台北,通過林懷民先生的熱心引薦,在雲門劇場的大樹書房見到了他,這也是他在台北最愛的地方。同時,我們還獨家探訪了他在淡水八里的畫室。[2] 1999年,蔣勳就婉拒了馬英九,轉而力薦龍應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長。近年來,他製作的講課音訊,被幾千萬人下載收聽。林懷民曾說蔣勳的聲音是可以賣錢的,豆瓣的蔣勳小組有個專帖——「你什麼時候最想聽蔣勳的聲音」,回答有:路上、跑步時、煩躁時……林青霞在失眠時也聽他的音訊入睡,視他為唯一的偶像。蔣勳先生的聲音,有着令人安定的力量,連林青霞都大讚:「怎麼會有那麼好聽的聲音」。一次畫展上,高雄不識字的賣菜大媽邀請蔣勳去講紅樓夢,他也愉快地答應了。

著作

《多情應笑我》(爾雅,1989年)

《孤獨六講》(聯合文學,2007年)。

《感覺十書:蔣勳談美》(聯經出版,2009年)。

《生活十講》(聯合文學,2009年)。

《少年台灣》(聯合文學,2009年)。

《孤獨六講有聲書》(有鹿文化,2009年)。

《手帖:南朝歲月》(印刻,2010年)。

《此生:肉身覺醒》(有鹿文化,2011年)。

《蔣勳紅樓夢青年版》(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12年)。[3]

《新編美的曙光》(有鹿文化,2012年)。

《此時眾生》(有鹿文化,2012年)。

《萍水相逢:蔣勳的第一本散文集》(爾雅,2012年)。

《多情應笑我:蔣勳朗讀東坡》(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12年)。

《夢紅樓》(遠流,2013年)。[4]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遠流,2014年)。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2》(遠流,2014年)。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遠流,2014年)。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4》(遠流,2015年)。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5》(遠流,2015年)。][5]


《肉身供養》(有鹿文化,2013年)。

《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有鹿文化,2014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蔣勳手抄》(有鹿文化,2014年)。

《微塵世界:蔣勳念誦金剛經(有聲書)》(有鹿文化,2014年)。

《池上日記》(有鹿文化,2016年)。

《池上印象》(有鹿文化,2016年)。

《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有鹿文化,2017年)。

《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有鹿文化,2017年)。

《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有鹿文化,2018年)。

相關影片

跟著蔣勳老師從看節氣,知緣起,內觀自己!
蔣勛 - 生命里的善與美
104.05.17心靈環保講座 :捨得.捨不得– 談人生的兩難 - 蔣勳
留十八分鐘給自己:蔣勳 (Chiang Hsun) at TEDxTaipei 201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