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蓝纹吸蜜鹦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蓝纹吸蜜鹦鹉,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鸟相当害羞和安静,在受到干扰时会给家庭成员发出尖锐的口哨以示警告。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鹦形目

亚目: 鹦鹉科

科: 吸蜜鹦鹉亚科

属: Eos

种: 蓝纹吸蜜鹦鹉

体长:30-31厘米

体重:145-155克

生命:15年

食性:果实、种子、花蜜、花粉

繁殖:一年产卵多次,一次产2枚

习性:相当害羞和安静

分布:太平洋诸岛屿

外形特征

蓝纹吸蜜鹦鹉身长30-31厘米,体重145-155克。有一身漂亮的羽毛,主要是红色。成鸟有一道蓝紫色宽带纹通过眼睛和耳朵一直覆盖到两侧的颈部。下颈部和翕也覆盖着长长的蓝紫色条纹。背部和尾巴是红色,或多或少有蓝色条纹。翅膀上的羽毛有大块黑斑纹。初级飞羽几乎全黑。尾巴呈深褐色和暗红色。大腿完全红色。嘴红珊瑚色,虹膜红橘色。爪灰色。   幼鸟,在下身的羽两侧蓝黑色。翕上覆盖着蓝色斑点,而不是条纹。喙是橙棕色。虹膜褐色。

生态习性

蓝纹吸蜜鹦鹉偶尔尖叫,在飞行途中会推出了一系列的尖叫声并夹杂着一“kshk”干咳声。也能听到吹口哨,一般独居,夫妻成对或集多达10只的小群活动。这些鸟相当害羞和安静,在受到干扰时会给家庭成员发出尖锐的口哨以示警告。蓝纹吸蜜鹦鹉活动于各种森林地区,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也出现于椰子种植园和红树林、棕榈林和耕地区及相对开放和低地地区的季风森林。虽然蓝纹吸蜜鹦鹉的数量不少,但是野外的盗捕行为与栖息地的破坏使它们的数量渐渐减少中,野生的吸蜜鹦鹉是最常被盗捕走私的鹦鹉之一,通常野外如果抓到1000只,到目的地的国家后,约只有100只上下可存活。完全素食。它们吃果实,种子,芽,尚未成熟的种子。是收集花蜜和花粉的专家。

种群现状

1993年在占该物种全球范围约55%的延德纳岛进行的野外调查显示,估计有220,000±52,000个个体(Jepsen等,2001)。这大致相当于112,000-181,333个成熟个体,在这里四舍五入为112,000-182,000个成熟个体。

趋势判断: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以及笼养动物的诱捕,暂时怀疑该种群正在减少,但是尚未直接估计这一趋势。2016年测量了该物种在2000年至2012年之间的森林损失是58平方公里。这大致等于该物种在三代(21年)内森林损失率的4.5%。蓝纹吸蜜鹦鹉似乎更喜欢次生林和人工林,而不是原始林(Collar和Boesman 2019),因此仅森林流失可能不会导致物种数量显著下降。该物种被捕捞用于笼鸟贸易,尽管数量很少(Shepherd等人,2004; Shepherd等人,2006; Chng等人,2016)。尚无关于贸易捕捞推动该物种数量下降程度的强有力量化。总体而言,尽管暂时认为该物种正在减少,但尚无法估计种群趋势。

蓝纹吸蜜鹦鹉面临两个主要威胁:栖息地变少,这减少了它们筑巢的可能性,其是网箱和鸟类贸易的捕获。在1983-1989年之间,每年有超过3,000只鸟类从自然环境中被捕出并出售用于商业目的。

生长繁殖

蓝纹吸蜜鹦鹉全年可生好几窝,一次产2枚卵,孵化期约为26天,3个月后羽毛长成,之后再过2个星期幼鸟即会离巢,太晚将幼鸟移出可能会遭亲鸟攻击,寿命15年。 人工繁殖的蓝纹吸蜜鹦鹉不大会吵,喂食吸蜜鹦鹉用粉状饲料与青菜水果对它们薄弱的消化系统及健康较为理想。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源于印尼的塔尼巴群岛,后来有引进到凯克群岛及大马岛上,而在凯克群岛的蓝纹吸蜜鹦鹉似乎无法成功地繁衍生存,其族群已不复见。[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