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蒌叶 |
中文名:蒌叶 拉丁学名:Piper betle L. 别 名:蒟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胡椒目 科:胡椒科 属:胡椒属 亚 属:胡椒亚属 组:离苞组 种:蒌叶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
蒌叶(lóu yè),学名:Piper betle L.,是胡椒科、胡椒属的攀援藤本植物;枝稍带木质,节上生根。叶片纸质至近革质,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两侧相等至稍不等,腹面无毛,叶脉最上1对通常对生,网状脉明显;叶柄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或近圆形,无柄,盾状,花药肾形,花丝粗,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浆果顶端稍凸,5-7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东起台湾,经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均有栽培。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马达加斯加亦有分布。 该种提取的芳香油为蒟酱油,可作调香原料。茎、叶入药,治胃寒痛、风寒咳嗽、疮疖、湿疹等。东南亚不少民族喜以其叶包石灰与槟榔作咀嚼嗜好品。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1]
蒌叶形态特征
蒌叶是一种攀援藤本植物;枝稍带木质,直径2.5-5毫米,节上生根。叶纸质至近革质,背面及嫩叶脉上有密细腺点,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上部的有时为椭圆形,长7-15厘米,宽5-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浅心形或上部的有时钝圆,两侧相等至稍不等,腹面无毛,背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
叶脉7条,最上1对通常对生,少有互生,离基0.7-2厘米从中脉发出,余者均基出,网状脉明显;叶柄长2-5厘米,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鞘长约为叶柄的1/3。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开花时几与叶片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或近圆形,稀倒卵形,近无柄,盾状,直径1-1.3毫米;雄蕊2枚,花药肾形,2裂,花丝粗,与花药等长或较长。
雌花序长3-5厘米,于果期延长,直径约10毫米;花序轴密被毛;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顶端被绒毛;柱头通常4-5,披针形,长约0.6毫米,被绒毛。浆果顶端稍凸,有绒毛,下部与花序轴合生成一柱状、肉质、带红色的果穗。花期5-7月。
缠绕藤本,茎具节,节上生有不定根。叶纸质、具细腺点,卵形至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6—20厘米,宽5—1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钝圆,叶面无毛,仅在叶背沿脉上有柔毛,叶脉7条,近基出,网脉明显;
叶具梗,长2—5厘米,被疏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组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2—5厘米,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直径约1.5毫米,盾状着生;雄蕊2,花药肾形,2裂。雌花序长3—5厘米,直径约10毫米,花序轴被绒毛;柱头4—5,披针形,长约0.6毫米,被毛。
浆果球形,顶尖,有绒毛,果穗后期变红色。
产景洪、思茅、临沧、富宁、瑞丽、保山、大理、贡山;生于海拔600—900米常绿阔叶林中,附生。分布东部的台湾,经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常见栽培。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马达加斯加也有。
蒌叶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起台湾,经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均有栽培。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马达加斯加。
蒌叶生长环境
性喜高温、潮湿、静风的环境,以选结构良好、易于排水、土层深厚、较为肥沃、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种植为佳。
蒌叶主要价值
茎、叶、果实:辛、微甘,温。温中行气,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化痰止痒。用于风寒咳嗽,胃寒痛,消化不良,腹胀,疮疖,湿疹。
调味原料。东南亚地区不少民族喜以叶包石灰与槟榔作咀嚼嗜好品;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老人尤其喜爱。入药有温中、下气、散结、消痰之功能。 蒌叶据考证,《本草纲目拾遗》在蒌叶项下载:“蒌,即蒟也。岭南人取其叶,和槟榔食,今天名蒌叶,用其叶封固,晒半载收贮待用,可留数十年。非独疏积滞,消瘴疠治病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