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蒋紫涵 味 无 味 处 求 吾 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味 无 味 处 求 吾 乐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味 无 味 处 求 吾 乐》中国当代作家蒋紫涵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味 无 味 处 求 吾 乐

白驹过隙,岁月荏苒,千帆过尽,往事随风,看着这些学生青春逼人的文字,既羡慕又嫉妒。羡慕他们如旷野之鸟,活力满满,间不容发,憧憬生活的样子;也嫉妒他们意气风发,神色坦夷,无所畏惧,走向生活的勇气。毕竟成熟带来的结果,虽可避免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起始的勇气。

这些年轻人,做着自己年龄段该做的事,穿自己年龄段该穿的衣,写着自己年龄段该写的文字;将风景丢失在山水间,将点滴往事储存了下来,将爱恨怨恋诉诸于纸上,将喜怒哀乐渗透在笔端。他们笔下,有春天相识,夏天热络,秋天分手,冬天疗伤的故事;也有片言只语,皆是经历,万语千言,化为闲笔的感悟。他们深知,每个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其原因与使命;每个生活中的偶然必然,都会成为青春路上的印痕。茨威格说:“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也许,给别人的礼物,还需要积攒;但给自己的礼物,就在这字里行间。相信穿行于乱花之中,他们的每一个拐弯,都是为了走到一条更好的路。

好吧,年轻不为梦想埋单,老来凭何话说当年?然后,推荐一下,鲜衣怒马少年时,字里道尽长安花!

《鲜衣怒马》栏目,专门推送学生优秀作品

本栏目既接受个人投稿,也欢迎指导老师以班级或者学校为单位投稿,尤其欢迎带辅导老师点评的作品。


高丽君

味 无 味 处 求 吾 乐

——一位大学生与自己的年末对话

题目出自辛弃疾的“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选择它作为今年总结的题目,是因为这句词回答了二〇年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课——如何面对根本性的孤独,如何面对自己的普通。 先例行总结一下今年吧。

关于学业。学业上,最重要的莫过于选定了专业,按照很早前就预想过的一样选择了统计科学,并修一些金融的课程。尝试了小课题,找了老师和AA交流,对之后学业上的路有了规划,也有了一个时间表。

关于性格。去年的总结中,我提到大学以后所有的机会都要靠自己争取,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开朗,学会如何与人交往。那时候我改用了卡夫卡的一句话——“这些要是一把铁锹,破开我灵魂深处冰封的海洋”。今年,我真的觉得我做到了。我非常非常清晰地感觉到,我打开了自己。

暑假时我在cpr做事,开学后正式成为了它们的学生记者。从八月份开始,我接触了不同的学生,后来又采访了两位老师与一位驻校艺术家。这些活都是自己揽的,因为我很想接触不同的人,倾听不同的观点。我开始约老师吃饭与聊天,参加能与他人交流的活动,主动表示自己可以写中英双语的稿件等等。从根本上而言,我不再像从前一样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而拒绝做事,变得很渴望与不同的人接触。

中秋晚会时我遇见了大一的老师,和她聊了一会天,她和我说:“感觉这么久没见,你变了好多,整个人都open了,大学真的很神奇。”这句话让我开心了很久,因为我意识到,我并没有违背本性去进行自己不喜欢的社交,我仍旧安静、喜欢独处,甚至有些慢热,但是我又真的开朗了很多,发现了与人交流的乐趣并积极地去实践了。我仍旧保留着自己性格里的内敛,可是我打开了自己,不再惧怕交流、不再惧怕表达自我,也不再惧怕为自己争取想要的东西。 关于大学生活。我发现大一一整年,我都没有真正明白大学和高中的本质区别——高中是应试的,是我为了来到更好的平台而不得不埋头苦学的日子。可是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如果和高中一样只知道低头学习,那么站在更高的平台就变得和站在低处没有区别了。我应该在大学学会抬头四望,学会看见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发展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学会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领域,最重要的是,学会利用我所处平台能够提供给我的丰富资源。学习依然重要,可是铸成人生高台的那些能力,已经绝不仅仅拘囿于学业成绩了。

关于外貌。在今年的对话和uBuddies“改变自我”活动的推文中,我都有讲过自己对于外貌的看法。随着大学生活的又一年,我开始逐渐明白,世界上这么多人,拥有外貌特权的本来就少,能够利用好自己美貌的人更是不多。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我依靠自己的能力,不去奢求外貌带来的附加福利。我不否认美丽的重要性,但是我开始看见真正的自信与安全感一定来自内在——我希望有一份和我的专业相关的工作希望成为自己认可的人、希望能够承担对家人朋友乃至社会的责任,这些,靠的都是我的能力。不盲目地被社会狭隘审美洗脑,追求我感到舒适和喜爱的美,决不让外貌成为我的自信和安全感最重大的来源,是我觉得愉快并且有价值的事情。

清醒地去思考,真正将我带到今天这一步的,从来都不是他人几句对外貌的夸赞;真正让我被人喜欢的,也从来不是什么美与不美。我蕴含着的巨大能量,我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之处,从来都生长于我的内心深处。它才是我真正希望能够开花结果的东西,才是真正能够带着我以我的视角去看这世界的东西,才是真正伴随我一生不会枯萎贬值的东西。

关于写作。今年的写作和阅读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阶段。疫情期间没有看进去太多书,但是补了十几部经典电影,返校以后生活规律起来,这一年读的书也有二十七八本。很多以前读不懂的书都勉强能读了,出现因为一本书无聊而读不进去的情况也少了很多。此外,这一年写了五十多篇文章,家书、对话、小说,以及一些随感散文,记录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上半年开始尝试写了短篇小说,下半年开始慢慢向不同公众号投稿自己的文章,陆陆续续发表了十几篇,对哪些类型的公众号适合自己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学以前的近二十年,对我而言都是非常单纯的积累阶段,只是借助写作来表达情感,很少真正通过文章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学以后,尤其是今年,心里有很多想要表达、分享的思想观点与情感,写作因此变得不可或缺。但是,作为一种输出性的爱好,写作常常让我感到自己的匮乏。一篇当时写完很满意的文章,只要放几天再回头去看,就一定会看到很多不足,深刻地感受到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必须去读书、学习、独处、与不同的人交流、看一些表演、细致地观察生活、诚实地探寻自我,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感到充盈。

今年的写作确实带给我很多,甚至还有许多陌生人的认可,我真的非常感激。就像九月时我写给自己的文章中的那句话:“我曾经写作,我正在写作,我将要写作——我渴望表达,喷涌的思绪是我独一无二的文艺复兴,构筑起我流光溢彩的人生篇章。即使平凡,即使困苦,我也绝不会忘记笔在我手。”我真的很开心,在今年,许多老师为我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可以怀着自己的热爱,在这条有灵感、有机会、有阳光、有鲜花的路上走下去。 再来说说孤独与平凡吧,今年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

关于孤独。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过的非常开心,家人朋友的爱和陪伴更是让我很少觉得孤独。但是在今年,我开始感受到了一种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孤独,它让我思考了很多。在十一月份的速写中,我写道:“我开始明白,有些孤独是不能解的——我决心要坚持自己的一些东西,因而我注定不能与这个世界百分之百的契合。”随着长大,随着见识、经历、想法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思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而思想和经历的不同,又让本就困难的共情更加困难,许多细微的情感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我知道谁也做不到真正的设身处地。有时候我很想和家人或者朋友说一说我的悲伤,但是我又只能承认,我所走的路和他们不一样,就像他们所走的路和我也不一样,我确实无法去讲述我在某一瞬间,甚至某一段日子里经受的那些失落、沮丧,以及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种内源性的感受,是我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所必须面对的,是我走向这个世界时要求保留自我的一道深深烙印。我知道,它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在变得成熟,可是有时候,这种孤独又真的让人难以忍受。借用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写到的一句话——这是一种兆头,表明他正在用他自己的生命聆听追忆他祖先的生命。如果说,我拥有的自我、亲人与朋友、学业、爱好,以及未来,是我最坚实的壁垒,那么,这种孤独,来自原始人性的根本。就像是一阵风,它吹来远方的寒气,催我抬头望向明月。被这种孤独缠绕时,我总觉得我回到了自然状态,那个我们祖先赤身裸体面对天地的时代

我必须与这份孤独共存,我也需要与这份孤独共存,它为我带来了对自我的深刻思考,也帮助了我在纷杂世界里去以最原始的视角观察天地万物。 辛弃疾说:“味无味处求吾乐”,这句词的官方解释是在有味和无味间寻求自己的快乐,但是,我的理解是,去品味“无味”以寻求自己的快乐。这种孤独也许不像生活的其它方面一样色彩鲜艳、花团锦簇,但是,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我需要去领悟。既然根本性的孤独是难以解决的,也是不需要被解决的,那么,去接受并感受它——与它共存、与它交流、与它对话,是我今年才理解的道理。

关于平凡。其实大家都知道,坚定的目视前方,走自己的路,不被他人的节奏所影响,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可是,眼可看,耳可听,真真切切身处优秀的学校,同辈压力实在是无处不在。学业、社交、家境、特长、外貌……大学要求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到处挤满拼命努力的学生。

坦诚地说,我有时会因为自己各方面的平庸而感到无奈——我喜欢理科,也选择了理科专业,可是我真的学不过那些聪明刻苦的学霸;我喜欢写作,也认真而快乐地在一直写着,可是我知道我不算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我真的有很多不擅长的事情,虽然我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可是,即使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仍旧会为之困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它就摆在那里,我必须去解决我的心理落差。九月时我写了《快乐博弈》和《我心匪石》,这两篇文章对我而言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们是我真正开始反思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我觉得我拘囿于狭隘的目光,只盯着眼前一点方寸之地。

其实我知道的,以整个人生的尺度去看待,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认定自己只有一条路,或者自己的人生将会被某样东西彻底决定,是很辛苦的事情。但是,真正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是很难的。我不停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绩点,不要总盯着眼前的那点得失,去享受自己喜爱的专业,去享受丰富充实的大学的生活。

可是,勇敢地接受自己的平凡,并理智乐观地梗着脖子走下去,是需要在世事变化无常的突袭,在生活千锤百炼的鞭挞,在现实酸甜苦辣的浸染中,才能练就的坚韧幽默

我无法从某一本书或者任何他人的智慧中得到顿悟,思想终究是内在的,他人只能给与指导,真正的开悟必然来自我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我知道要打开自己眼界,要用更高更远的目光去看待现在困住我的东西,要真正明白放弃也是一种解决方式,要像水融入水一样化解自己内部的冲突,但是,我需要时间。

这是我一生的功课,不急,也急不来。 简媜在《三只蚂蚁吊死一个人》中写道——人生的结构,也像月之阴晴,草树之荣枯,一半光明一半黑暗。我们之所以容易受伤,乃是因为在尽情享受美好的一半之后,更贪心地企求全部的圆满。人是追求完美的动物,而完美只是激励人怀有向上意志的信念而已,人生的基础结构无法怀有完美。

我想,就是这样。对他人优秀的焦虑和对自己普通的崩溃,从初中开始,就时不时地缠着我,催着我一次又一次地调整,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更好的角度去看待。今年,我开始反思自己——让我疲倦、不快乐的,到底是所谓别人的优秀和自己的不优秀,还是自己目光与思想的不开阔。所谓“材不材间过此生”,我自己的理解是:珍惜自己“不材”的那些方面,潇洒地度过此生——我智商的上限不影响我学习统计,我天赋的上限不影响我热爱写作,而我的能力与思想没有上限,它们在不同方面的进步,无时无刻不在丰盈着我的人生,只在我如何看待。

大概就是我在《我心匪石》中写到的那样:“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只是很多时候这些回报不体现在我们迫切想要的方面。是啊,这些在努力和成长中悄悄在我灵魂中的扎根生长的坚韧,会比眼前我所迫切追求的成绩、升研等等伴随我更长的时间,在我的每一段黑暗时光中闪闪发光。”

这些大概就是今年总结我想写的内容了。我时常感慨今年过得太快,可是总结时,却也发觉今年的自己也已经行了很多路了。一切美好的痛苦的感恩的思考的都将留在回忆,留在我灵魂深处化为我的一部分。前方全新的风景与挫折,我已做好迎接的准备——希望二一年平安又顺利,希望我仍旧爱与被爱,希望我一直勇敢而坚韧。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1]

作者简介

蒋紫涵,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2019级学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