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奉」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董奉 | 圖像 = File:董奉1.pn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董奉&s…”)
 
(added Category:中醫; removed {{uncategorized}}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1: 行 1:
 
+
{{unreferenced|time=2019-08-19T03:06:18+00:00}}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董奉
 
| 姓名    = 董奉
行 12: 行 12:
  
 
==董奉==
 
==董奉==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显然这是民间传说,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显然这是民间传说,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 华佗]] 、南阳的[[ 张仲景]] 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生平事迹==
 
==生平事迹==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2]  《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说的是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
 
 +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 浔阳志·董奉太乙观]] 》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 真仙通鉴]] 》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说的是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
 
 
 也有人说,董奉年青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并为民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也有人说,董奉年青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并为民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行 22: 行 25: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
 
 今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今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占地20亩,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草堂占地20亩,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
 
 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
 +
[[Category:中醫]]

於 2019年9月12日 (四) 16:49 的最新修訂

董奉
董奉
出生 公元220年-280年
國籍 東漢,三國
別名 董平 字君異 號拔墘
職業 醫生,中醫名家
知名於 後世稱頌「杏林春暖」,建安三神醫之一

董奉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異,號拔墘,候官縣董墘村(今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龍田村)人,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候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癒者栽杏1株。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蓋源於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帶行醫。有一次到交州(今廣東、廣西、越南北部一帶),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藥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後,病人手足能動,膚色逐漸轉活,半日後即能坐起,4日後能說話,不久病癒。顯然這是民間傳說,士燮死於公元226年,此時董奉才6、7歲。由於醫術高明,人們把董奉同當時譙郡的華佗、南陽的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董奉住士燮府中,後士燮陰謀反叛朝廷,擔心董奉泄漏其密謀,欲害之。董奉利用氣功裝死,騙過士燮後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廬山下隱居,繼續行醫。吳天紀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生平事跡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帶行醫。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賑濟以外,還遍訪名山大川,採集野生植物製成丹藥給人治病。有一次到交州(今廣東、廣西、越南北部一帶),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藥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後,病人手足能動,膚色逐漸轉活,半日後即能坐起,4日後能說話,不久病癒。董奉住燮府中,後燮陰謀反叛朝廷,擔心董奉泄漏其密謀,欲害之。董奉利用氣功裝死,騙過燮後逃走。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廬山下隱居,繼續行醫。 《潯陽志·董奉太乙觀》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真仙通鑑》記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張景詩云:「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說的是董奉在廬山成仙的傳說故事。

也有人說,董奉年青時就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並為民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里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據《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

《廬山志》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長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後世紀念

董奉醫術的高明和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人們把他同當時譙郡的華佗、南陽的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家,喚中醫為「杏林」。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董奉死後,人們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在長樂有一座山被稱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真仙通鑑》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養生之道。

今古槐鎮龍田村境內有董奉山,就是後人為紀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說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語說:「福山,今名董峰山,屬長樂縣」,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諧音。有的說,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鎮龍田村與雁堂村交界處,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董奉草堂。草堂占地20畝,仿後漢三國時代風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樹,使我們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話的意韻。

董奉草堂中的景觀有中國長樂中醫館、「杏林望重」大屏風、清代名醫陳修園專館南雅堂、「百草園」以及各種石刻等景點。正廳內立董奉「懸壺濟世」半身塑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