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作品名称: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创作年代: 唐代诗人、词人

文学体裁:诗、词

作者:温庭筠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诗。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这首《菩萨蛮》描述的是一位思念边塞守关将士的思妇。温庭筠的词中描写歌舞伎女、嫔妃宫女的次数比较多,为守关将士的妻子掬一把同情泪的时候较少。但在晚唐时期,同家动乱,边疆常犯骚乱,众多将二七在边疆戍守打仗常年不归,他们和家人两地远隔,彼此思念却终年无法团聚的状况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今在长安生活多年,他又亲眼看见这些戍守边关将士们的家人的生活状况,忍不住再为他们写下词作。[1]

诗词正文

译文

洒满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样白,你可照见我那思念的人儿么,相隔万里多少关塞。绣衣上一双金雁展翅欲飞,泪湿罗衫时更愁欢情难再。

看小园绿草凄凄,想起故乡弯弯的越溪。杨柳轻舞着依依春情,春燕归来带着无边的春意。燕归人却不归来,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聚。

赏析

此词写思乡怀人之情。上片以眼前之景,引出春光流逝,故人万里,音信疏隔,悲思深重。下片先设想家乡情景,复以故人盼归抒己怀乡之情。这首词情致凄恻,音促而语婉。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此词上片写宫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开,正是初春季节。开首一句,既点明时当春夜,又有“花好月圆”之意。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下句说远人被“万里关山”所“隔”和金雁双飞,则月圆而人不圆,自然兴起下两句弹筝寄意而泪沾绣衣,其情与景的对比格外鲜明强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镕铸在这两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况,西施虽然色美,又当芳草又绿,杨柳依依,其奈“燕归人不归”。让人想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怅,又在言外。

这是一首宫词,章法颇为别致。全篇于清绮流丽中弥漫着深长的伤感意味,虽不作激烈情绪迸发语,但自能以真切浓挚的怨思动人。

作者简介

温庭筠[2](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又好讥刺权贵,取憎于时,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终生潦倒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客于江陵。温庭筠,为唐太宗时宰相温彦博裔孙。《新唐书》云:"彦博裔孙廷筠。"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生于太原。[3]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温庭筠父亲去世,温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随母亲生活。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温庭筠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由云南征拜刑部尚书,对温家施以援手,带温庭筠至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三兆村南)与其子段成式结伴共读。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段文昌出镇淮南,温庭筠与段成式随之到江淮吴中一带。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调任荆南节度使,温庭筠与段成式随之到荆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温庭筠朋友李远登进士。温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二首》《寄李员外远》。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温庭筠有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后,温庭筠告别段成式离开西川北上长安(今陕西西安)。

温庭筠,为唐太宗时宰相温彦博裔孙。《新唐书》云:"彦博裔孙廷筠。"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生于太原。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温庭筠父亲去世,温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随母亲生活。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温庭筠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由云南征拜刑部尚书,对温家施以援手,带温庭筠至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三兆村南)与其子段成式结伴共读。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段文昌出镇淮南,温庭筠与段成式随之到江淮吴中一带。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调任荆南节度使,温庭筠与段成式随之到荆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温庭筠朋友李远登进士。温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二首》《寄李员外远》。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温庭筠有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后,温庭筠告别段成式离开西川北上长安(今陕西西安)。

视频

文人词鼻祖温庭筠

与诗书在一起 温庭筠(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