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莴苣菌核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莴苣菌核病

莴苣菌核病
原图链接

莴苣菌核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孢子囊囊孢子,经风雨传播,从植株衰老的部位侵入。田间再侵染主要由菌丝接触感染,扩大蔓延。田间发病最适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因此,低温潮湿、植株密度过大等,都有利于本病发生。

基本信息

中文名:莴苣菌核病

外文名:Lettuce sclerotinia

莴苣菌核病
原图链接

发生部位:结球莴苣或茎用莴苣的基部

防 治:高畦双行种植,合理施肥

病原描述

病原为真菌,中文名: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e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粪状,直径1-10毫米,可生子囊盘1-20个,一般5-10个。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厘米之间,盘浅棕色,内部较深,盘梗长3.5-50毫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丝组成,外层系皮层,内层为细胞结合很紧的拟薄壁组织,中央为菌丝不紧密的疏丝组织。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后凋萎。

症状

莴苣菌核病主要危害结球莴苣的茎基部或茎用莴苣的基部。在莴苣整个生育期均发病,苗期发病,通常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烂倒伏。但发病盛期多出现在生长后期,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中衰老叶片边缘、叶柄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发展后成软腐状,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病株叶片凋萎,生长不良,呈青枯状萎焉,发病严重的植株常整株腐烂瘫倒。留种植株发病后期,剥开茎部,内壁可见有许多黑色菌核。通常菌核病引起的腐烂没有恶臭,有别于细菌性软腐,但若两病混发时,也会伴恶臭味。菌核病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发病部位软腐,并产生棉絮状菌丝体和鼠粪状菌核。[1]

原菌

主要为核盘菌,核盘菌能危害400多种植物。菌核是病原菌的一种休眠体,菌核在5℃-30℃范围内形成,以10℃-25℃适,在5℃-20℃范围内萌发,萌发适温为10℃,子囊孢子在5℃-25℃之间萌发,5℃-10。C适。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5℃-30℃,适温为15℃-240C。有的地方还分布有小核盘菌也引起莴苣腐烂。

发病规律

菌核和带菌病残体可以混入土壤与有机肥中,甚至还可以夹杂在种子中进行有效的传播,进入以前没有发生菌核病的苗床、棚室或田间。菌核病一旦发生,土壤带菌量逐渐增多,病情将逐年加重。

在已有菌核病发生的棚室和田块,表层土壤中的菌核和上一季病株的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菌核需经过一段低温休眠期,方能萌发和侵染植物。若土壤持水量达80%以上且持续湿润,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被放射到空中并随风飞散,降落在植株上,萌发后产生芽管而侵入。在土壤湿度较低的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土壤中的带菌病残体也长出菌丝。菌丝向周围扩展,接触并侵入幼嫩的茎部或植株底部衰弱的老叶。菌核在土壤中至少存活3年以上。

在潮湿的坏境中,病株上产生白色絮状菌丝,通过病株与健株接触传播,也随农事操作和农机具等传播,引起再侵染。

除莴苣以外,重要的寄主还有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大豆向日葵菜豆黄瓜、茄子、番茄胡萝卜等。寄主植物连作、套种或间作时,菌源增多,发病重。据江苏省江都及扬州郊区的调查,菌核病的平均发病率,种植1年的大棚为4.5%;种植2菌可在植株下部老叶、黄叶、病叶上存活繁殖,积累菌量,若不及时清理,也有利于病情扩展。

发病适温为18℃-20℃,菌核的形成和萌发,子囊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都需要有高湿的环境。冬、春低温季节,凡导致土壤和空气湿度升高,光照减弱的因素都有利于发病。据江苏省调查,棚内温度20℃-25℃,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重,发展快,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则发病轻,发展慢。塑料大棚空间较大,通风较好,棚内湿度较低,比小棚发病轻。浙江省金华市大棚栽培的莴苣,在11月份以后,遇上连续阴雨即进入发病高峰期,雨水少的年份,相对湿度低于70%,则发病明显减轻。[2]

防治要点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如红叶莴苣、特耐寒二白皮等;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清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避免混入苗床,或用10%的食盐水漂种,汰除菌核后,用清水洗净再播种;

③加强管理:排除积水、通风降湿;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及时拔除田间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销毁;深翻土壤,使菌核不能萌发;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田间病原菌;防止病株混入肥料堆,随肥料再次带菌入田中。

④实行轮作:发病地块实行与禾本科作物、水生蔬菜或葱蒜类轮作1~2年。

⑤土壤处理:苗床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平方米加干细土10~15千克拌匀后撒施。保护地可在夏季休闲期灌水后覆盖地膜,闭棚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

⑥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重点喷雾植株基部和地表。药剂可选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3%好力克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交替使用。


相关视频

菌核病是常见病害 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生 其寄主也十分广泛


菌核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在土壤与种子中越冬,对农作物危害极大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