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莞城福音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网 的图片

莞城福音堂位于万寿路仁和里四巷1号,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德国传教士铁威临牧师所建,址在县治资福寺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1981年恢复重建,是东莞最早复堂的基督教堂,一直是东莞市基督教两会(三自爱国会、协会)所在地。

清同治三年(1864年),德国传教士公孙惠、吕威廉两牧师到东莞城布道,是为基督教在莞城传教之始,有黎定址、翟考盘、黎丹枝等三人受洗于公孙惠牧师。公孙牧师经常外出布道,远达惠州、博罗、增城等地,当时派李筠松驻守工作。1867年德国礼贤母会牧师与广州博济医局医生在莞城试办赠医所,其后不久因事停办。翌年春,公孙惠牧师派遣王元深往莞城,元深在西门外鞋街租铺一所施医传道,信道领洗者日众。1869年王元深与其长子煜初同居莞城,是年莞城有10人受洗。

同治九年(1870年),说洋人以迷药害人的传言纷起,引发莞城堂被拆毁的事件。后花之安牧师向莞城地方官交涉,促赔偿失物及修复教堂。翌年,谣言又起,谓教堂暗散药粉(又名神仙粉年)于食物中,令人食后,生蛊而死。莞城堂被毁,洋人传教士能约翰牧师及传道人王元深等逃遁。后地方官出告示严禁谣言,教民犹安。经交涉,莞城堂属西人之物,地方官均允赔偿。惟焚毁之教堂屋宇,认为乃华人之业,非西人之物,不允赔偿。其后,王元深奉派深圳传道,乃遣其子煜初在莞城权理教会。煜初至莞,初寓李家试馆,后在解元坊买一铺,以为传道之所,为礼贤会在莞城购地布道之始。

同治十一年(1872年),花之安牧师在莞城复办赠医所,至1880年止。1877年,花之安牧师又在莞城购买铺作传道,是年领圣餐者有7人。花之安牧师在莞撰有《自西徂东》一书。翌年,王谦如在东莞新围设立教会(后拨归长老会)。1885年,王谦如、陈鼎臣受买莞城文顺坊荒园数亩,建筑楼宇,为基督教在莞城兴建最早的教堂。1886年,铁威临牧师携眷移驻莞城,主理莞城教会。王谦如仍居莞城。1888年,铁威临牧师在县治资福寺后建一福音堂,为传教之所。是年礼贤会在文顺坊买地创建普济医院,为中国较早的西医院。

光绪十六年(1890年)1月27日,铁威临回国,叶胜道牧师由福永迁莞城,继铁威临主理莞城教会。因叶纳清来莞,圣经学校(亦称神道学校)亦由福永迁莞城开办,时聘有莫甲廷举人、周松石秀才等宿儒担任中文教授,开一时风气之先。是年,莞城教会领圣餐者20人,莞城神道学校毕业生有潘乐山、文敬铭及副班毕业生杜守信等。是年普济医院因留医而得闻道入教有数人。1894年铁威临牧师重来中国居东莞。1898年莞城堂有98人受洗,会务由赞永乐牧师主理,时有会友约300人,领圣餐者亦有70人,堂会选出4位长老。是年,葛理查牧师在莞开副传道班,来学者有叶岁初、郭炳南、梁辉生、叶道舟、罗祝三、麦植和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耶山之神道学校迁往莞城,由叶道胜牧师主理,就学者有王连发、杜金麟、罗德阶、罗廷珍、叶佑蕃、潘志山等6人。夏间,义和团运动爆发,叶道胜牧师返德国,神道学校因之停办,其余西牧皆携眷避居香港。乱事平息后,陆续恢复活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叶道胜牧师因喉病赴日本疗养,仨月旋回,期间其职由茂嘉礼牧师代理。翌年戴永和牧师由耶山迁莞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理宣崇牧师驻东莞,兼理西江传道。是年莞城堂重修落成。至是,莞城成为基督教礼贤会在华传道之中枢,有德华塑望报报道云:“东莞乃礼贤圣会在广州传道地方之中枢,南连新安,北枕增城,东接惠属归善,西望香山、顺德,故为我会重要之地。且机会较大,有医院,有中学堂,有神道大学院,又有权医生签建之麻风病医院,更有女义学一所,四邻有初级小学数所,如道滘、白马、大井头各处,小学幼童共七十有九,内女生十七,中学生二十二,大学生八。近来机会较昔年稍逊,然领洗男女共有七十,慕道者二三十,捐款者四百八十二元有奇。附城村落,夜闻宣道,男女听者有五六十,切极喜悦,诚主恩也。主日来堂听道者,匀计约百余人,座为之满。今僧建两进,拟来春告成。所惜者近年驻莞牧师,迭次更换,会务未免稍有窒碍,所望上主施恩,俾此后安然无故,信徒日渐加增。是为幸焉。”(见德华塑望报戊申四月第九期)

1906年侯理察牧师病逝于莞城普济医院。侯牧师任职莞城礼贤中学校长,他逝世后,德华塑望报会记侯理察师奶(当时对西牧夫人的尊称,下同)携其遗孤回国情形云:“自侯理察牧师逝世后,侯师母先建坟茔,以俟遗腹儿出世,然后返国。幸上帝俯顾之,赐获掌珠。六礼拜后,抱孤由莞出港,于十一月十八日十点下船,适有同国驻巴布亚之牧师,携眷皆返,沿途不致寂寞,然而伤感之情,难以言馨。闻候师母矢志教育孤子成人,使袭父职,以竟先夫志愿,来莞传道,诚足嘉尚,不愧为亚拿矣。吾料上帝必玉成其志也,故特志之,以为他日都会史之佐证焉。(见德华朔望报戊申年十一月第二十四期)

宣统元年(1909年)8月1—3日,礼贤传道会在莞城开第三期年会,盛况空前。翌年希尔文博士由太平来莞。候理察师奶由德国送来大钟一具,以纪念其先夫候牧师。民国元年(1912年),赞永乐牧师驻莞城,负责会务及神道学校。1914年2月,希尔文博士回国,连普安牧师来莞。1920年,夏普生牧师从日本获释返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夏牧师与高广华牧师均被征调往青岛当兵,于1916年在青岛被日军所俘,羁留于日本,至是时始获返莞)。是年戴永和任总牧。东莞圣堂重修,教友捐款三百元。1921年赞永乐牧师回国,由连普安牧师继任,负责东莞会务。1922年连普安牧师回国,莞城堂会务由王颂棠、陈翼昭负责。是年莞城堂主任王爱棠牧师与太平堂主任区宠三牧师联袂赴上海出席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翌年理宣崇牧师由德国重返东莞。1925年2月1—8日,在莞城召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礼贤总会会议,修改会章。1927年,礼贤总会依新会章在莞开总会会议。1933年圣降临节莞城堂宣告自理。

1938年日军侵略华南,东莞沦陷,莞城教会赈济难民,在普济医院设难民居留所。1944年陈翼昭代理莞城堂主任职。日据时期,莞城堂除主日崇拜未间断进行之外,其他宗教活动一概停止,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恢复全部活动。1946年夏,文少之奉总会之命在莞城堂就主任职。1947年夏,在东莞召开礼贤会来华百周年纪念大会。

莞城自基督教礼贤会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传入以来,遂成为礼贤会在中国传教之重要教区,1868年成立的莞城福音堂即为中枢,辖有东莞城、石龙、川槎、周溪、白马村、道滘、翟家村、中堂等教堂,后经总会议决各堂自理。

1949年10月17日,东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莞城,驻扎在莞城基督教堂操场和宿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改”时期,各地教堂都受至冲击,有的被征用或作他用。1952年礼贤会被取缔,莞城福音堂停止活动。1954年,在北京召开基督教全国会议,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会后,莞城教牧人员和上层信徒积极组织参加传达学习会议,深入贯彻“三自”精神。在随后的“肃反运动”(指1955年7月至195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运动)中,莞城福音堂负责人罗功敏(区牧)牧师受到政治审查,但未被认定为反革命分子。1958年,在广州举行全省基督教第一次代表会议,成立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罗功敏作为东莞基督教界代表参加会议。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莞城多数教堂被拆毁、占有。1981落实宗教政策,莞城福音堂经惠阳地委批准重建,并恢复宗教活动。1984年东莞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成立,1988年东莞市基督教协会成立,莞城福音堂一直为东莞市基督教两会(东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东莞市基督教协会的简称)会址所在地。

自本堂复堂以来由罗功敏牧师(已故),刘枝盛牧师,张孟庸长老历任堂主任;现任堂主任为汪浩牧师。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东莞基督教得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本堂现有主日聚会人数1000人左右,周间开展祷告会、诗班活动、各种团契和探访关怀活动;现有牧师1位,传道3位、干事7位共同搭配开展堂各项事工。2017年本堂在南城区购置物业1处,2018年装修完毕投入使用于筹备聚会使用,2019年“东莞市南城基督教临时活动点”获市民宗局批准开始正常聚会活动,在朱翠牧师的带领下开展主日崇拜,祷告会、诗班团契和探访关怀活动。

牧师

牧师,新教多数宗派中的主要教职人员。拉丁文作pastor(牧羊人)。《新约》[1]中以牧人喻耶稣,以羊群喻教徒,所以新教用牧师称呼主持教务和管理教徒的教牧人员。

新教各派认为每个信徒都可凭借自己的信仰与上帝直接相通,教职人员只是引导教徒走向基督的“引导人”,而非“中介人”。在实行长老制的教会中,牧师由地方会众选举产生,与长老共同组成各级大会、堂会或区会,并为该会的主持人。在实行公理制的教会中,牧师为各独立自主的堂会的教务负责人,由信徒直接民主选聘产生。在实行主教制[2]的教会中,牧师(圣公会译为“会长”)的职位介于主教与会吏之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