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茨威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原文名 Stefan Zweig
出生 1881年11月28日
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
逝世 1942年2月22日
國籍 奧地利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象棋的故事》
《偉大的悲劇》
《銀弦集》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詩人家,劇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北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選入了課文(第二十六課)《全神貫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選入(第七課)《列夫·托爾斯泰》,七年級下冊第21課《偉大的悲劇》。

作者生平

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茨威格的家庭是猶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誌上發表第一首詩;1899年,茨威格中學畢業。

1900年,已有200首詩歌問世;在維也納大學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遊》,取材於《聖經》;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1904年,大學畢業,以《泰納的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任《新自由報》編輯,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收錄《雪中》、《出遊》、《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蹟》四篇小說;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歷。 1905年,發表了專著《魏蘭》;1906年,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問世;1907年,第一部詩劇《泰西特斯》發表,次年上演;1910年,發表專著《艾米爾·瓦爾哈倫》。

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並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歷—兒童國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慾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斯蒂芬·茨威格夫婦 斯蒂芬·茨威格夫婦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識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溫德尼茨;創作了戲劇《耶利米》,第一部反戰劇在瑞士首演,取材與《聖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說《桎梏》;一戰以奧德失敗告終;1919年後長期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

1920年,與離異並帶有兩個孩子的溫德尼茨結婚,創作《三位大師》;1922年,出版「鏈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症患者》,收錄《熱帶癲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慾,展示由情慾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它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1926年,發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1927年,發表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慾,主人公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慾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老年茨威格 老年茨威格 1928年應邀赴前蘇聯,與高爾基結識,且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築師》:《三位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人類群星閃耀時》;

1929年,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過精神進行治療》;1932年,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特》;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同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4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併,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

1935年,《瑪利亞·斯圖亞特》,歷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

1936年,發表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台里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說《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占;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婚。1938年,奧地利併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

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綠蒂(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以上資料鏈接[1]

主要作品

《異端的權利》

《麥哲倫航海紀》

《滑鐵盧之戰》

《巴爾扎克》

《斷頭王后》

《瑪麗·斯圖亞特》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三作家》

《同魔鬼的鬥爭》

《三個描摹自己生活》

《羅曼 羅蘭》


《Das Lamm der Armen》

《Tersites》

《Jeremias》

摺疊短篇小說 《舊書商門德爾》 《償還舊債》 《Die Wanderung》 《一顆心的淪亡》 《Wondrak》 《灼人的秘密》 《Wunder des Lebens》

《奇妙之夜》 《Zwei Einsame》 《看不見的收藏》 《無形的壓力》 《情感的迷惘》 《Der Stern über dem Wald》 《Amokläufer》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 《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 《里昂的婚禮》 《Praterfrühling》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Geschichte eines Untergangs》 《貴婦失寵》 《Geschichte in der Dämmerung》 《既相同又不同的兩姐妹》 《Die Liebe der Erika Ewald》 《Das Kreuz》 《Ein Mensch, den man nicht vergisst》

《恐懼》

《象棋的故事》

《Die Frau und die Landlschaft》

《女僕勒波雷拉》

《夏日小故事》

《Der Verbummler》

《Vergessene Träume》傳奇

《Rahel rechtet mit Gott》

《Virata-Das Auge des ewigen Bruders》

《Der begrabene Leuchter》

《Die Legende der dritten Taube》

長篇小說 《Clarissa》

《永不安寧的心》

《變形的陶醉》

《愛與同情 - Ungeduld des Herzens》

其他作品 《昨日的世界》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歐洲的遺產》

《卡斯特利奧對陣加爾文》(或譯:《良知對陣暴力》、《異端的權利》)

《州,城市,風景》

《藝術創造的秘訣》

《Begegnung mit Menshchen, Büchern, Städten》

《時間與世界》

《詩集》

《文章與介紹》

《日記與書信》

人物影響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1945年以後,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接着在蘇聯引起強烈反響,惟獨在德語國家似乎為人所遺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誕生一百周年,聯邦德國S·費歇爾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亂》,他的作家傳記《三大師》、《與妖魔搏鬥》,他的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歇》、《瑪麗·安東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長篇小說《愛與同情》先後出版,並且一再重版。茨威格是翻譯語種最多的現代德語作家。以上資料鏈接<ref>[2]來自搜狗

人物評價

茨威格在全世界所贏得的聲譽實至名歸,在時代的沉重壓力下,他儘管天賦極高,意志力卻崩潰了,這真是令人無比悲痛。他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就是具有獨特的天賦,能夠憑藉心理上和藝術創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現歷史上的某些時期和人物形象。(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評)

茨威格是奧地利的市民社會高貴的代言人,對他們的能力和弱點,魅力和絕望最好的描寫者。(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

茨威格所寫的書籍很有益處,茨威格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俄國作家高爾基評)

茨威格駕馭語言至為純熟,他善於表達一個對象,使得它的最精緻的細枝末節都變得形象鮮明具體。(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評) 以上資料鏈接<ref>[3]來自搜狗

參考資料

  1. [4]來自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