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糖文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糖文物館

圖片來源 台糖

位置   台灣花蓮縣光復鄉大進村糖廠街19號  

舊名稱  花蓮糖廠、大和工場

成立日期 2008年2月7日

類型   產業博物館

館藏   地權契約、製糖器械、地圖謄本等

花糖文物館臺灣花蓮縣光復鄉博物館,隸屬臺灣糖業公司花蓮觀光糖廠,2008年2月7日開幕。[1][2]

花糖文物館於97年2月7日成立至今,保留完整的文獻史料、老照片、和文物機具等珍貴物品,為花蓮地區開發歷程與製糖產業發展的重要見證,讓參訪遊客瞭解先民,在各階段時期文化、工作、生活上及使用的器具、書籍,如何披荊斬棘、突破萬難來完成每項使命,具有文化教育推廣的意義,更讓人彷彿回到過去糖廠繁華的興盛歲月。

沿革

花蓮糖業發展始於漢人經營的「糖廍[2],具備工業化色彩的新式製糖廠則奠基於台灣日治時期[3][4][5]明治32年(1899年),因應日本帝國議會通過「臺灣事業公債法案」,臺灣總督府大力推動公共建設。賀田金三郎同年成立「賀田組」,獲得北起花蓮港、南至臺東之間多達2萬公頃的開墾許可,藉此發展移民、農產、畜牧及運輸等事業,其中農產便包括「蔗糖」產業。

製糖業需人力來大規模種植甘蔗,賀田組先於花蓮港廳花蓮郡的壽莊(今花蓮縣壽豐鄉)建立移民村,並著手改良舊有糖廍,即「壽工場」,又作「鯉魚尾糖廍」。賀田組的製糖所面臨水土不服、政策資金支援不足、當地原住民反抗等狀況,營運陷入困境。明治43年(1910年),賀田組將糖廠部門轉手,壽工場併入「台東拓殖株式會社大正四年(1915年),壽工場轉移至臺籍商人王雪農籌組的鹽水港製糖會社,陸續有增資情事,經營規模隨之擴大,鹽水港製糖會社遂在大正十年(1921年)於花蓮港廳鳳林郡另立「大和工場」(今花蓮縣光復鄉),全名「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大和工場」廠區即為「花糖文物館」場館現址所在。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壽工場、大和工場都被盟軍轟炸,各有損毀。1945年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兩所糖廠,將此區劃為台灣糖業公司第四分公司,台糖公司鑒於壽工場損害程度較高、產量也不及大和工場,決議僅修復大和工場,並拆除壽工場,將原大和工場更名為「花蓮港糖廠」,復於民國41年(1952年)易名為「花蓮糖廠」。隨時間推移,製糖生產成本逐年提高、糖價長期低迷,花蓮糖廠在民國91年(2002年)7月停止製糖業務,正式轉型為觀光工廠。[6]

現況

由於花蓮糖廠歷史悠久,該區工廠、庫房及日式木造宿舍保存良好,硬體建築可謂見證台灣產業變遷,十分具有文化價值,花蓮縣政府在民國98年(2007年)9月28日公告「花蓮糖廠」為花蓮縣的文化景觀。為讓參訪遊客易於理解台灣糖業各階段的發展與歷史任務,花蓮糖廠先於民國97年(2008年)2月7日在園區內設立「花糖文物館」,開放予各級學校於戶外活動時申請,館內收藏自日治時期以降各項地權契約,也展示早期的五分車軌、製圖測繪、照片寫真以及器械機組等等文史物品。

參考文獻

  1. 楊綠洲. 〈封面故事-尋糖遊記玩古意-花蓮糖廠‧花糖文物館 〉. 台糖通訊. 2014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Chinese (Taiwan)). 
  2. 2.0 2.1 〈花糖文物館〉. 花蓮縣文化局. 2019-06-12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Chinese (Taiwan)). 
  3. 〈鹽水港製糖會社〉. 臺灣總督府資料庫.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7) (Chinese (Taiwan)). 
  4. 鍾, 淑敏. 〈賀田金三郎〉.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19-09-30] (Chinese (Taiwan)). 
  5. 〈花蓮觀光糖廠〉. 臺灣藝術教育網.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Chinese (Taiwan)). 
  6. 〈花蓮糖廠簡介〉. 花蓮觀光糖廠.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6)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