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主同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與主同遊》,副标题:把游思化為祈禱,作者: David Hansen,譯者: 陳錦榮,出版: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初版: 2006/07,尺寸: 140*210 mm,ISBN: 9789628838561。

内容简介

你為無心祈禱而感到內疚和挫敗嗎?我們渴望祈禱,可是很易感到沉悶,或因心不在焉而感到惱怒。作者提出:「作悠長的徘徊禱告需要打破常軌,為的是花多個小時與上帝獨處。作這種禱告時,我們會隨意走路,停下來,細想面前的百合花。如此禱告背後的理念是認為心不在焉對祈禱有好處,而非壞處。」若你渴望與上帝進深關係,本書是你上路的可靠伴侶。

上帝

聖經》中的“上帝”源於希伯來文[1]“Elohim”,作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並對人賞善罰惡。最早把“God”翻譯成“上帝”的是利瑪竇,他在1595年編寫的《交友論》中,開始使用“上帝”這個概念來指稱造物主。利瑪竇以基督教的目光閱讀和研究中國典籍時,在中國經典中發現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認為可以用來翻譯“Deus”;後來,他了解到朱熹將“天”解釋為一種義理,與《聖經》中“Deus”的含義不同,故采用“天主”和“上帝”來翻譯。之後馬禮遜采用“神[2]”一詞進行翻譯。太平天國的傳教士翻譯《聖經》時,“上帝”被廣泛使用。

目录

引言:徘徊

1. 悠長禱告

2. 徘徊禱告

3. 悠長地徘徊的遠象

4. 連續猛擊上帝心腸

5. 不必為不適用的東西內疚

6. 我這弱項怎能成為上帝對我生命的旨意?

7. 絕妙的東西

参考文献

  1. 希伯來語簡介,豆丁網,2010-05-01
  2. 中國信仰裏的“神” ,搜狐,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