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北市北投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投
图片来自 Beauty Upgrade

北投区台湾台北市最北边、以及面积第二大的行政区,著名的北投温泉及关渡风景区也位在此区。其东侧以磺溪上接中山楼 (阳明山)右侧山脊至马槽桥沿山沟,西侧与新北市淡水区为邻南侧以基隆河士林区相望,北侧邻新北市三芝区金山区

地理环境

北投区位处台北市最北端,东自鹿角坑马槽溪以南、经中山楼、阳明路一部分、松溪之一段、过翠峰桥后再顺沿磺溪中心线一线以下,至承德路六段跨双溪桥附近橡皮坝中间之双溪河中心线,与台北市士林区为界;西以淡水河中间线沿中央北路四段底接小坪顶山与新北市淡水区为界;南以淡水河中心线转基隆河中心线与士林区为界;北以西起下菁𬒈、顶菁𬒈、向天山、面天山、大屯西峰、大屯南峰、北上沿面天古道、至大屯山主峰,与新北市淡水区为界,再以大屯山、小观音山、竹篙山、竹子山前峰与新北市三芝区及金山区为界,面积56.8216平方公里,居台北市12区之第2位,仅次于士林区。

北投全区大致可区分为三大地形区,分别为大屯火山群平原山麓区域台地,以及关渡平原区域。北投地形的一大特色为在南北长约10公里的距离内,可由海拔1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到达几乎与海平面齐平的关渡平原。地质地形特色也造就北投区的许多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小油坑、竹子湖、龙凤谷、硫磺谷、地热谷、大屯山自然公园、贵子坑水土保持教学园区、关渡自然公园等景点。

地名由来

“北投”此地名是由凯达格兰族语系ki-pataw(女巫)取音而来。由于此处存在著温泉,时常弥漫著烟雾,也不难免让人联想有女巫居住在此地。

北投一地原为凯达格兰平埔族的内北投社社址,系与淡水镇的外北投社相对应。北投,或称北头、八头、八投,皆为凯达格兰平埔族语Patauw之闽系台语译音,其意为女巫,相传昔日有女巫居住于此而得名。平埔族为母系社会,尤以负责祭祀、治病、祈福、丧礼等社会上各项重要仪式的女巫地位最为崇高,备受崇敬,因而也有凯达格兰平埔族对这个泉烟弥漫的神秘地域充满尊重和敬畏而命名的说法。

历史沿革

族群、住民与拓垦沿革

北投地区早在距今6,500年前已有人类居住,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址共有15处,文化内涵丰富,从最早的大坌坑文化,到芝山岩文化、圆山文化、植物园文化,以及距今最晚近的铁器时代十三行晚期文化,另外,也有可能为平埔族旧社的遗址。

北投区平埔族凯达格兰族主要社群,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唠别社。北投社人在17世纪西荷时期已开始以硫磺与外人交换日用品。唭哩岸社在1654年的纪录中显示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嗄唠别社亦见于1654年地图中。随著汉人入垦,该二社清治时期应已并入北投社。

清康熙52年(1713)郑珍、赖科、朱焜侯、王谟等人,以“陈和议”户名,请垦北投庄、海山庄、坑仔口,汉人开始大规模拓垦北投。雍正、乾隆年间,七星墩圳、八仙圳与唭哩岸圳等水利设施开凿,乾隆年间唭哩岸街发展成淡北最早的街肆,是北投的政治、商业中心。石牌地区于雍正、乾隆之初,汉人垦民与平埔族人因土地问题时起争端,乾隆年间淡水同知曾曰瑛于埔汉交界处立界碑,以绝埔汉争域,遂有石牌地名。嗄唠别(关渡)地区于清康熙54年(1715),通事赖科鸠集北投住民,将天妃庙今关渡宫易茅以瓦,可知康熙末年汉人已开垦淡水、关渡一带有成。北投地区早期汉人移民祖籍地及区域分布,在平原地带漳泉移民混杂,但又以泉州同安人为多;山区顶北投、竹子湖区域,则以泉州安溪移民为多。

北投区在荷西与郑氏时期,荷兰设置半自治型态的“地方集会”之中,境内的唭哩岸与北投二社,属“淡水集会区”管辖;郑氏时期则设置天兴县,并以“上淡水通事”管理台北地区。

北投行政管辖沿革

清康熙22年(1683)年8月,清帝国领有台湾,北投区最初隶属台湾府下辖之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归彰化县下增设淡水海防厅(亦称淡水厅)管辖,雍正9年(1731)起至1875年间,归淡水厅下辖八里坌巡检司(1768 年改为新庄巡检,1790 年新庄巡检改升为新庄县丞)管辖。 清光绪元年(1875)裁撤淡水厅,增设台北府,下设淡水、新竹、宜兰3县及基隆厅。北投区辖区为当时芝兰二堡下辖之北投、嗄唠别、牛稠内、山脚、顶北投、石牌唭哩岸、石牌山脚、纱帽坑、磺溪、下竹仔湖、上竹仔湖、后山上坪、鹿角坑等庄。 西元1895年4月17日,清帝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日据时期,北投区历经台北县辖下之芝兰二堡(明治28年,1895)、台北县士林辨务署(明治30年,1897)、台北辨务署士林支署(明治31年,1898)、台北厅士林支厅(明治34年,1901)之管辖,大正9年1920)改为台北州七星郡北投庄,昭和16年(1941)改制为北投街。 民国34年(1945)11 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管七星郡北投街役场,翌年1月成立北投镇公所,属台北县七星区管辖,隔年改隶淡水区。民国38年(1949)划归草山管理局(1950 年改名为阳明山管理局),行政区仍属于台北县(今新北市)。民国56年(1967)7月1日台北市升格直辖市,将北投镇并入台北市管辖,改为北投区,设北投区公所。

政府(民间)设施

北投区洲美街北投垃圾焚化厂-又称“北投焚化炉”[1] ,由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管理,主要负责垃圾收受及处理、燃烧空气、底渣、飞灰、废金属、蒸汽、凝结水、废气处由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管理理、废水流程等等工作。厂内并附设“旋转餐厅”(摘星楼-星月360度旋转景观餐厅,位于厂内120公尺高处),为全球首座烟囱上之观景旋转餐厅,提供民众用餐与观看360度窗外美景的地方。

导览

硫磺和温泉

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来台勘察硫磺矿,于今天的大磺嘴一带找到硫磺坑,当时所采集的硫磺多用来制作爆竹与火药。之后,有亡命之徒在此私制火药,官方乃列为禁地,下令封矿,使这里成了禁区,连小规模农垦都得不到官方许可,因此北投在入清后有颇长的时间是未垦之地。

清光绪十三年台湾建省,清朝政府于北投设立磺务分局,专司硫磺的出口,进而促进该地区的发展,硫磺成为早期北投地方发展的重要资源。 清光绪二十年(1894),德籍硫磺商人奥里(Ouely)利用北投温泉兴建温泉俱乐部,为北投温泉开发之始。1896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发现北投温泉质佳,极富观光与商业价值,故于北投溪畔开辟台湾第一家温泉旅社-“天狗庵”,成为北投温泉浴场的先例与滥觞。

到了日俄战争(1905),日本殖民政府因深信温泉可治百病,有保健、疗养及保养之效,便在北投设立了“陆军疗养院”(即陆军八一八医院现址),专供日本皇军使用,以温泉为伤兵疗养、复健。

台湾光复后,政府以此为基础,建设了许多大型医疗机构在北投、石牌一带,例如:荣民总医院、国军北投医院、三军总医院北投分院。

北投温泉

北投温泉始自大屯山之火山爆发,火山地底留下丰富的热源,热源将地下水加热,再由岩层裂缝涌冒而出形成温泉。现在温泉路的温泉,正是借此奇迹发展而成,温泉也最为充沛。泉质青磺白磺两种[2] 。青磺温高摄氏100度,白磺温50度,地热谷属青磺质,适于煮蛋、嬉戏,为观光休闲之地,温泉路之温泉属白磺质,天赋治疗皮肤病症,促使人体血液循环正常,精神舒畅之作用,最适合中年以上之人沐浴。

台北的后花园

位于台北市的北投是一个提供大家纾解身心灵的观光胜地,北投有温泉自然生态步道古迹、历史建筑、宗教建筑、美食以及特有的眷村聚落建筑群,尤其新北投地区自日治时期起,即被日人视为“台北的后花园”[3] ,加上其生态环境集山、河、海于一身,拥有天然温泉达三种之多,尤其古迹、历史建物密度高居台北市第二名,近年来成为全台首位以行政区域模式角逐米其林观光旅游评鉴,荣获三颗星最高等级评价。北投观光产业发展与古迹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目前台北市政府正积极打造“北投生态博物园区”,串联知名的绿建筑北投图书馆、新北投火车站、温泉博物馆、地热谷、区内各公园,借由北投所具备的山、水、绿、温泉、文化景观,建构慢活、幸福“心”北投,以北投的观光底蕴,带动北投观光的新能量,进而创造一个优质的观光环境。

古迹

长老教会北投教堂

草山教师研习中心

北投温泉浴场(今温泉博物馆)

北投台湾银行旧宿舍

北投普济寺

吟松阁

前日军卫戍医院北投分院(今国军北投医院)

北投文物馆

不动明王寺石窟

周氏节孝坊

草山水道系统

北投谷仓

阳明山中山楼

自然

温泉

台北市北投区温泉泡脚池

银光巷步道

北投公园

关渡自然保留区

樱花步道

竹子湖

阳明山国家公园

硫磺谷(大磺嘴)

地热谷

贵子坑地质景观

大屯火山群

视频

新北投漫步~造访新北投车站、地热谷、温泉眷村..等景点

参考文献

  1. 北投焚化厂观景台,台北旅游网
  2. [1],台北市观光医疗网
  3. 台北后花园北投趣,LIFE生活网,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