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於2001年10月全案歷經波折始獲得文建會核定由陳水扁政府補助一半的興建經費,並以戲劇表演為主,依照台中市政府的意願定位為台中市政府自行辦理之地方層級文化設施。2005年的國際競圖由伊東豊雄[1] 獲得首獎。2009年12月由麗明營造主建,2015年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其獨創的建築工法(曲牆建築工法和水幕防火設計)也獲得專利 全球最難蓋的房子 臺中國家歌劇院獲2世界專利] 。歌劇院於2014年11月23日由馬英九與胡志強落成剪綵後,於2015年1月1日按照既定期程閉館,封館施作修改工程,至2016年9月30日再次啟用開幕。
目錄
位置
其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七期重劃區裡的大型公有展演空間,為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佔地57,685平方公尺。歌劇院內擁有大劇院(2,007席)、中劇院(796席)、小劇場(200席)以及一個小型戶外劇場,另有餐飲空間與空中花園。
建築特色
大劇院以溫暖紅色為基底,優雅大方地迎向觀眾,共享近距離的感動。 位於場館二樓,總計2007席,包括大劇院二樓1502席、大劇院四樓431席,以及左右包廂74席。在空間設計主要以創造環境的寬敞舒適魅力,為確保觀眾良好觀賞視野,採3D環繞包覆,觀眾進入場域能感染到洗鍊愉悅之氛圍,在觀眾席採歐式配置橫向連續二十席之配置,以斜坡型分為一樓及二樓,在乘坐舒適度上,每一張座椅下方,皆有良好的空調出口,讓觀眾感受舒適溫度。
中劇院以海藍色為基底,具有多變性的靈活空間。 位於場館二樓,總計794席,在空間上設計為縮短舞臺與觀眾的距離,活用建築空間之流動性, 不規則型態及深度運用,使觀賞無障礙,中劇場空間空間更為緊密,可創造靈活自由的變化性,臨場感更為十足,為是中劇院最大特色。在建築空間上,透過現代手法與語彙詮釋,讓生活有了新的定義。
歷史概述
1992年台灣省政府籌建「國立台中音樂藝術中心」,但在1994年遭遇精省,興建費用失去支持。1994至1999年期間台中市政府發函李登輝政府,函請中央將此案改為台中市政府自行辦理並由中央補助42億元,然而中央沒有核定。直到2001年10月全案才獲得文建會核定由陳水扁政府補助一半的興建經費,並以戲劇表演為主,定位為台中市政府自行辦理之地方層級文化設施。
2013年5月22日,立法委員楊瓊瓔、盧秀燕以及林佳龍提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草案,要求北、中、南各一座國家級藝術場館,此提案隨後獲朝野立委一致支持,臺中大都會歌劇院成為國家級表演藝術中心的一員,由中央營運管理。
2014年11月23日歌劇院落成開幕,當日下午馬英九總統出席歌劇院戶外舉行之啟用開幕典禮,晚間由明華園總團演出的《貓神》,成為歌劇院首檔表演節目。
2014年12月27日,楊丞琳在此舉辦新歌演唱會,成為首位在歌劇院演出的流行音樂歌手。
第2期工程5月31日竣工、第3期工程7月15日驗收,10月再度試演。11月8日,台中國家歌劇院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為該獎開辦15年來台中市首次得獎。
2016年8月25日,臺中市政府正式捐贈文化部後「臺中國家歌劇院」全區啟用並試營運台中市長林佳龍及文化部長鄭麗君都出席。
參考文獻
- ↑ 伊東豊雄歷年經典作品,mottimes.com,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