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作家,忠孝两全的人物(张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自学成才的作家,忠孝两全的人物》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自学成才的作家,忠孝两全的人物
平阴县安城镇中共党员,原栾湾镇文化站长,退休干部;济南市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平阴县文联作家协会会员;现安城镇文联作家协会主席,安城镇史志办公室执行主编尹燕忠尹先生。对工作和老人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称之为“自学成才的作家,忠孝两全的人物”。
我因为与尹先生有共同的爱好,在安城镇史志办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业余时间无话不谈,因此对他十分了解。一种宣扬美德,向社会输送正能量的社会责任感和兴趣爱好的冲动,凝于笔端,特记录以下文字。激励尹先生,以飨读者。
尹先生祖上勤俭持家,日子殷实,传下来几亩薄田,因而没能升上更高一级的学校,未到成年便弃学务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但是书香门第的遗传基因,没有让他沉默。曾因谋生闯过关东,住过伐大木的窝棚,啃过雪地里打来的狍子肉。那有苦有甜,饱经磨练生活曾经给过他生活的希望。但是后来因家庭需要又回到家乡务农。一次偶然的机会,邻居朱大叔送给他一本鲁迅先生所著《且介亭杂文集》,他如饥似渴的一口气读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他知道了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中国人的愚昧就在于没有从书中吸取智慧和教训。从此他便爱上了读书,越读越知道“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说的是人生的真谛。白天下地劳动没有时间读书,他就晚上读;干活时不能读书,他就趁休息的时间读;本村里能借到的书读完了,他就到外村去借。总之他读书入了迷,书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都记得滚瓜烂熟,分析得头头是道,拉起么来么一套。本庄里的知识青年羡慕他的才华,都给他交朋友,下雨阴天一有时间就围着他谈天说地。有一个女知青爱恋他的人品,私下以身相许,但是因为地位悬殊过大,女方家庭阻止,未能结为伉俪,造成终身遗憾。但是尹先生也总算有过一段艳阳史,这就让他知足了。世间往往都这样,越是失去的东西越是美好,越让人迷恋。每当有人提及此事,他总是眯缝着眼睛,笑迷乎乎的,陶醉在这段恋情的美好回忆之中。尽管都是有孙子的人了,不愿让人旧事重提,以免贻笑后人,但是那段沉睡的记忆总也抹不去,刷不掉。身处逆境的人,唯有爱情能够燃起希望的火焰。虽为破镜,也不能重圆,但是那段恋爱生活确实给过他无穷的力量,让他一生难以忘怀。当时,在尹先生的心里犹如茫茫夜海里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一叶扁舟,那推动小船前行被风力鼓满的白帆真可用来形容当时的他自己啊!哎呀!充满希望的扁舟,鼓满风力的征帆。
成 才
读书让他积累的知识财富越来越多,渐渐的汇成了江河湖海。俗话说,水满自溢,不泄不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试着写文章寄给报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篇见报了,报社给他寄来了2.1元钱的稿费。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因为那时候一个工值才8分钱,两元多顶一个壮劳动力20多天的劳动工值。这犹如在让庄铺这个小村子里的上空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明星,令人仰目相看了。祖父母、父母都因此受到了别人的尊敬,弟弟、妹妹也感到无尚荣光,深知哥哥不是平庸之辈,更加尊敬他,热爱他。这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更加积极撰写稿件,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记得他的一篇见报的稿件是“春天般的温暖”,描述的是城里来的女知青在冰天雪地围绕的猪棚里为集体接生小猪仔。图片上清楚看到皑皑白雪覆盖大地,布满积雪的猪棚顶上低洼处垂下冰凌角,猪棚里干燥的猪窝,一只白母猪安静的躺在猪窝里,它的前怀里几只小白猪正在贪婪的嚼着奶头,它们似乎都没有感觉到外面呵气成冰的严酷。一个头包方围巾的大姑娘手里捧着一只小白猪正准备递奶。看到集体的小猪仔生下来贪婪吃着奶水,她心里感到像春天般的温暖。这篇图文并茂的新闻稿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据说那位被报道的女知青至今还留着这张对她来说尤为珍贵的报纸。正是这篇报道让她提前回城,离开了让庄铺村。但对这村里的人,这村里的事她始终都没有忘记。经常来信询问村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慰问村里的老年人和当时的伙伴们。
随着见报稿件越来越多,尹先生的名气越来越大,原栾湾乡政府领导发现了他这个人才,提拔他到乡里当了专职新闻报道员,每天让村里给他记一个整劳动力的工分,参加生产队里的任何分配。后来又因为干得好,工作能力强,按照国家政策,转为国家正式干部,任原栾湾乡文化站长,终于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于创作成绩斐然,受到市县各级文艺界领导的青睐,被济南市文联吸收为作协会员,正式成为作家。这一切辉煌成果都是靠业余、靠自学得来的。让庄铺村里人都说尹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天上一轮红日出,众人仰目眼欲穿。“贱时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现在尹先生退休了,但他退休不退志,依然为国家做着贡献。主笔编修了50多万字的《锦水街道志》草稿;后来又用几年时间完成了《安城镇志》、《安城镇30年改革开放成果》、《安城镇2011——2015年鉴》的编辑和撰写。当时镇上聘请的是四个老人,现在就剩他一个人了,他依然坚守岗位,矢志不移。表现了他对党对工作的忠诚。
忠 义
尹先生当干部的年代,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新旧制度接轨的年代。那时候平阴县还处于困难时期,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计划生育人人愁,还有集资和提留。”什么工作要紧,就派乡镇干部下去包村,突击解决问题。作为乡干部的尹先生也在所难免经常下去包村,而且是包难包的村,每次尹先生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公正、平等的法宝。切菜刀劈来了,村干部都吓得后退了,尹先生迎上去,拿出山东大汉的气魄,东北森林伐大木力气,瞅机会抓住持刀人的手腕子大呼一声:“兄弟,别犯法!”(曾在东北练过手劲)一只手抓的对方骨酥筋软,再加上威严而充满震慑、套着近乎,满怀情谊的警告让对方软了下来,含着眼泪诉说了自己的理由。原来他拉扯着两个上学的孩子,还有老人,日子过的很是不易。种着六亩多地,村干部硬说他种着七亩多地,每年都要多交近一亩地的花费。他多次提出都不给他解决,还说他是赖皮,往年来的包村干部都吓唬他要送他去派出所拘留他,他不得不忍了再忍。这回他豁上了,豁上命也为自己争口气。尹先生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重新丈量他的土地。原来村干部也不是故意给他过不去,因为把荒也给他算上了。事情弄明白了,该退给人家的退给人家,该少收的立刻减了去,工作得以顺利进展。一家工作做好了,各家工作都顺利。
都知道尹先生好喝酒,动辄豪饮。实际上他不办事不饮酒,并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乡里的工作遇到难剃的头,谁也做不通工作,尹先生从自家里驮着一箱酒去了,什么也不说,让嫂子炒上几个菜,喝酒。嘴上说不谈工作,实际上心里装着工作;表面上烂醉如泥,实际上心了揣着任务。兜着圈子,转着弯子,连吹加捧,法律、道理都讲到家,不服气咱就继续拉,只拉的把问题解决了,骑上车子走人。这就是本事——对得起户家,对得起公家,对得起工资。在基层工作几十年,没少做了工作,也没有得罪过人,就是因为他从不以势压人。无论什么事把工作做到家,让你心服口服。现在退休了,到那个村里都有人笑脸相迎,热情留客。这是工作方法,也是人品、人缘。
孝 顺
尹先生从一个农民,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给父母脸上增光添彩,全家人都感到光荣,这本身就是孝顺。供着老人吃饭穿衣是孝顺,做出成绩,争得荣誉让老人脸上有光也是孝顺,而且是更大的孝顺,尹先生都做到了。他身为老大,首先做弟弟、妹妹的表率。“家有长子,国有大臣”。大呼隆年代吃饭是问题,他先让老人和弟弟、妹妹吃;后来分田到户了,他先种父母的田,再种自己的地。他说自己地里的庄稼种的晚收的晚,没人笑话,可是父母地里的庄稼种的晚收的晚,就让人笑话了。弟弟、妹妹也以他为榜样,无论什么事都先想着父母。父母逢人便夸他们养着了好儿女。现在父母老了,卧病在床。他想请父母到城里他的房子上去住,可是父母因为生的不是他自己,不愿意累赘他一人,更眷恋这个老窝不愿意离开老家。根据父母的意思,他们兄弟轮班伺候,10天一班。到谁的班里,谁管吃管喝,一天24小时不能离人。作为老大,他第一个值班。哪个兄弟有事,只要给他说了,他就替谁值班。有时不是他的班,因为隔得时间长了,想父母了,他也买了东西,回到家里和父母、弟弟一块吃顿饭,给老父亲敬个酒,给弟弟碰个酒,叙叙家常,说个笑话,让父母高兴,减轻弟弟们思想和经济上的负担,替他们一会,好让他们在值班期内放松一下。他经常给弟弟说孔老夫子的话:“子欲孝,而亲不待也。别等着父母百年以后再孝顺,要孝顺,现在就孝顺。等父母闭上眼睛,你哭的再痛,就算哭死也没用了!”今年夏天来临的时候,母亲因为卧床不起,拉尿都在屋里,天一热,弄得屋里臭不堪闻,进不去人了。怎们办呢?他知道这是因为母亲病倒以后,没有经常给母亲洗澡、没有及时拆洗被褥、换洗衣服所致。于是他带着老伴回到父母的所住的家里,先烧了一大锅开水,给母亲洗澡,母亲躺着,他先用温水浸湿了毛巾,给母亲擦洗露着的三面身子,然后再帮母亲反过身子来,擦洗剩下的一面。把身子擦洗干净了,身子就不臭了。他把这个方法教给弟弟,让他们在他不能家来的时候,定期给母亲擦澡。他用新被褥换下母亲正盖着的旧被褥,用新衣服换下母亲正穿着的衬衣、棉袄、棉裤,放在大盆里反复烫洗。两个人忙活了一天,到黑天的时候,屋子的臭味就基本消除了。现在,原来瘫痪在床的母亲,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已经能下地走路了。这让村里人都说是一个奇迹!
结 语
尹先生现年已经60多岁了,他仍然热爱读书。不过现在他再也不用借书了,而是买书,每年都买几千块钱的书。因为他买的书多,新华书店每年都奖给他几百块钱的新书。在他的卧室里,除了他躺着睡觉的地方各处都放着书。床上床下,桌上桌下,窗台上,厨子里都放着书。他给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给了他宝贵的财富,自学成就了他幸福的人生![1]
作者简介
张强,平阴县安城镇退休教师,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