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若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若佛 (当代著名连环画家、国画家)
出生 1908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画家
知名作品 《红楼梦》
《杨家将》
《三国演义》

胡若佛(1908—1980年)[1]

生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浙江余姚人氏。本名国华,后改名为丁文、若佛,字大空,号谷华,自署十卉庐主。中国当代著名连环画家、国画家。其雅擅丹青,无所师从,气灵造化,力振古法,笔意恣肆,超然物外。其仕女画蜚声海内,使人得以神采生动、娟秀独绝、自得天趣、无俗痕之感,时人誉为“仇十洲第二”。其山水远追北宋,宗法马远、夏圭;晚年合冶南宋,另辟蹊径。其绘画特色可概之为设色尤见妍丽古雅,尽染祖国河山如此多娇。他平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光彩照人、璀璨夺目,为世人所称道,成为经典之作。代表作有《红楼梦》、《杨家将》、《三国演义》等。

生平经历

胡若佛生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浙江余姚坎敦(现划归慈溪市)人,本名国华。10岁时出嗣给叔父,没多久叔父逝世。叔母属于那种热爱文化,并意识到妇女地位、作用的知识分子。她变卖田产,用自家的17间房屋创办了专收女生的义学,自任校长。为了让胡若佛能受到更好的教育,14岁时,其叔母将他送至宁波上中学,16岁那年,叔母病故。

胡若佛自幼喜爱画画,中学毕业后,只身来上海选择了上海美专学画,后转入新华艺专。几年的学习,使其打下了扎实的西洋画技法的基础。但后由于无人资助,叔父母留下的家产亦所剩无几,故经济上日渐不支,除靠变卖所剩家产之外,靠为白俄老师在法国总会画壁画,以此挣几块大洋贴补生活。最后一学期不得中途轰学,蒙校方赠给毕业文凭,算作和届毕业生。

1927年,胡若佛考入南京国民政府总政治部当上尉宣传员,次年任蔡公时的少校副官,后因自觉不适从政,于1929年辞去公职,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编辑部任高级职员,与潘思同、张令涛主编《儿童画报》,此时开始启用胡若佛笔名。在那几年里,其薪金颇丰,生活较安定。

抗战前夕,商务印书馆停办《儿童画报》,除潘思同留任商务印书馆外,胡若佛与张令涛一起被辞退,从此胡若佛走上了坎坷的道路。他先后经营过照相馆、糖果食品店、儿童读物书店、连环画出版社。因其不善经营,均开业不到一年便相继亏损倒闭。原先工作中的积蓄全为银圆,因币制改编开始启用法币,因此一下子贬值几尺,生活开始窘迫。

抗战初期

胡若佛进出版地图的世界兴地学社任职了一年,期间,他开始自学中国画,并启用胡也佛笔名,他当时的画室署名为“大空堂”。

由于抗战,日本人进入中国。因日本人喜好中国画,国画市场着实繁荣了一阵子,胡若佛了卷入了这支绘画队伍。当时,基本上的卖画方式为自己掏钱置办材料,画完裱好后,租场地开展览会出售。当时他主要的绘画内容为山水、花鸟、虫草、人物等,艺术风格着重于“雅俗共赏”之要求。由于当时初涉国画,以临摹为主,缺少创意,故常因卖不出而入不敷出。幸而有一画商汪老板帮忙,长期订购山水画,主要是作中堂之用。所以当时胡若佛几乎是在生产,一天一幅六尺中堂,基本上每天从早晨四点直到晚上十点才完成一幅,其自嘲自己的生活为“鸟叫到鬼叫”。从此,胡若佛的绘画习惯开始形成,若一天不画,浑身上下说不出来的难受。且当时全家的生活全靠这些笔润。由于妻子染上肺痨(当年视为绝症),其医药费、营养费,加之子女的教育费用,这些笔润实在无法难持生活。此时,一贯热爱绘画的胡若佛,感到自己的职业选错了,应该当一名任何时候都饿不死的医生。由此他不准子女再走职业画家的道路,应该当医生,中西医均可。在解决生活不忧的前提下,当个业余画家却也无妨。在这方面,他与其他画家不同,故形成了他的家庭中绘画“只此一代”的局势,没成为“绘画世家”。

直至抗战胜利前夕,他原本的积蓄几乎用尽,妻子的嫁妆也变卖无几。为了谋求生路,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考虑挣钱的事。当时他对宋代马远的二句诗“……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与明唐寅的诗“……湖中水田人不要,谁为买我画中山……”颇有感触,可见了古代名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时。他突然想到,既然山水不行,那应画适合人需要之内容,便改画人物。当时画工笔仕女因费工费时,故投入的人不多,当然内容也得适合买家的需要。胡若佛的山水学的是北宋马远、夏圭的风格,人物是学明代仇十洲,其风格为一笔线条,即“铁线游丝”。

为画好仕女,他苦练线条,而练习方法则是练各种各样的圆:正圆、椭圆、弧线,要求是一气呵成,均匀有力。也许大师们的成功会有异曲同工之处,达·芬奇画蛋拓簌从所周知,而胡若佛画圆的经历却是鲜为人知,然画蛋和画圆确实造就了西方的油画大师和东方的线描大师。苍天不负有苦心人,胡若佛练就的线条功夫,是海内一绝。据传,40年代某现为世界级的国画大师来沪,见了胡若佛的仕女图后,对其的线条功夫惊叹不已,且从此不再涉足仕女图。

近期,香港佳士德拍卖行曾有其“伪作”8幅拍卖,起拍价为150万港币。然胡若佛真迹极少,估计国内最多不超过10幅。

解放后

解放后,连环画兴起,他开始与张令涛合作,创作了大量连环画。主要以胡若佛、胡丁文、胡新、胡杰为笔名。许多连环画相信读者甚熟,如《红楼梦》、《聊斋》、《西厢记》、《杨家将》、《东周列国》、《楚汉之争》、《三国演义》等套书中的选本及《女娲补天》等大量单本连环画。其间也画了不少革命题材的连环画。当时,他白天在灯塔出版社创作现代题材的连环画,以钢笔画为主;业余时间创作古代题材连环画,以毛笔画为主。他将二者相一比较,线条属毛笔更为流畅,后便废弃钢笔作画,专用毛笔勾线。 在连环画《红楼梦》的创作中,张令涛胡若佛先定好构图,由张令涛起草人物造型,胡若佛进行勾线。胡若佛平时兼用钢笔和毛笔,张令涛建议胡若佛先用钢笔画《刘姥姥进大观园》和《鸳鸯抗婚》,接着再用毛笔勾勒《黛玉葬花》比较,认为毛笔比钢笔更能体现原著。胡若佛就此一直使用毛笔了。细看《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抗婚》与他们其它作品是有歧出的。

张令涛胡若佛连环画里的楼阁亭台、鸟兽鱼虫、异草奇花、金银器皿、玉石古玩、字画盆景到家俬上图案花纹,细腻地衬出当时各种家族状况。赞叹张令涛胡若佛山光水景时,室内装潢逸致精雅又使人击节;“咀嚼”古树花卉时,玲珑精巧的走兽翎毛又让人拍案。

作画中的技巧

张令涛胡若佛画的山水不亚于张大千、吴湖帆,人物不输给任伯年、傅抱石,但他们没有“跳出连(连环画)界外,不在糊(捣糨糊)行中”,惋惜两个一代大师只能囿于“连环画家”的名分上。

1952年,公私合营后,他随社转入新美术图画书店,又随之进入上海人美。1958年,进入朵支轩水印木刻社任构描组长。当时为完成“赶超北京荣宝斋木放慢水印之工作”的需要,接触到大量古画真迹,其中以山水画居多。他深刻地钻研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古为今用”的追求。从而形成了他“继承前人的艺术遗产,即使中国画有缺点,只能采用以西洋画之长弥补中国画之短,切忌对西洋画生搬硬套来作中国画。否则会造成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的艺术观。

自此时起,他对自己的绘画要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创作过程中,贯穿着以“眼高手低发展到眼高手不低”的思想。对创作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等均要求细致、一丝不苟对线条要求达到“吴带当风”的境界;在绘制人物时更是要求细腻,如头发楗细密百又保持平衡。那时除每天“鸟叫到鬼叫”的绘画工作外,书法练习也从不停止。他主要临摹的碑贴为宋徽宗之“瘦金体”及唐“怀素自叙帖”,否则他觉得找不到“吴带当风”,“铁丝游丝”的感觉,进入不了自己要求的创作境界。

退休后,他还是坚持每日作画、练字的习惯。以临石涛的山水为主,且均亲自拓制,为的是子孙中如有可造之材的,能充当教材使用。

他毕生最欣赏的中国画家为张大千,生平所感则是文学功底不够深厚,自我评价是属于“慢工出细活”之类,急智不够,常为作画后不能即席吟诗赋词,挥毫题于画上而自遣,且认为画与字的功力均未达到自己要求的境界——即“书画双绝”。因而他认为自己只是一“画匠”,算不上“画家”。

文革期间

“文革”期间,因原有的家庭资产问题,被定为“地主”成份,属“黑五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文革”结束后,被落实政策,成份改还为“自由职业者”。此后不久,因患肺癌而手臂颤抖,使许多作品无法亲笔落款,故只留印章为记。不久便驾鹤西游,享年72岁。

代表作品

胡若佛、张令涛等连环画作品

东周列国志:《勾践》、《宋襄公》、《楚汉相争》、《韩信拜师》、《自称齐王》。 西汉演义:《暗渡陈仓》、《追韩信》。

三国演义:《三国归晋》。

杨家将:《杨业归宋》、《杨七郎打擂》、《双龙会》、《李陵碑》、《智审潘仁美》。

红楼梦:《宝玉初会黛玉》、《王熙凤》、《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抗婚》、《刘姥姥救巧姐》。

西游记:《怒打假国丈》。

聊斋:《辛十四娘》、《小谢》、《娇娜》。

还有《女娲补天》、《朱痕记》、《双生赶船》、《文天祥》、《班超》、《夏完淳》、《梁红玉击鼓讨金》、《女娲补天》、《昆仑奴》等。

===单独或与别人合作的作品===:

张令涛:《吕布与貂蝉》。

胡若佛:《盘丝洞》、《蔡文姬》。

张令涛与张子凡:《血染长平》、《老桑树下的故事》。   

张令涛与黄子希:《拉郎配》、《杨金花夺帅印》

胡若佛、张令涛其它部分作品

娇娜

胡若佛 / 张令涛 / 1980年2月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0.14 / 平装

怒打假国丈

张令涛 / 胡若佛 / 张之凡 / 1980年11月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0.09 / 平装

智审潘仁美

胡若佛 / 张令涛 / 1981.3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平装

李陵碑

张令涛 / 胡若佛 / 1959.3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平装

双龙会

胡若佛 / 张令涛 / 1959.3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平装

杨七郎打擂

张令涛 / 胡若佛 / 1958.6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平装

杨业归宋

张令涛 / 胡若佛 / 1958.2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平装

辛十四娘

胡若佛 / 张令涛 / 1979年11月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0.13 / 平装

小谢

张令涛 / 胡若佛 / 1980年2月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0.13 / 平装

三国归晋

张令涛 / 胡若佛 / 1979.12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三国演义之四十八 / 0.14 / 平装

昆仑奴

张令涛 / 胡若佛 绘画 / 1959年2月初版,1963年2月4印 /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 0.19元

盘丝洞

胡若佛 / 1987年3月 / 河北美术出版社 / 西游记之二十七 / 0.19 / 平装

艺术魅力

提起张令涛、胡若佛这一组名字,相信在连藏界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们塑造的一系列连环画如《勾践》、《文天祥》、《班超》、《夏完淳》、《梁红玉击鼓讨金》以及《红楼梦》、《东周列国》、《楚汉相争》、《聊斋》、《杨家将》、《西汉演义》、《女娲补天》、《三国演义》、《昆仑奴》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狐妖鬼怪的作品光彩照人、璀璨夺目,为世人所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套《杨家将》近六百幅图画,洋洋大观,给连环画爱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这套书故事完整、格调统一、风格一致,更被收藏者作为收藏品的典范。

图片名称原图链接 [3]

翻开张令涛、胡若佛的连环画艺术春秋史,艺术之光熠熠生辉。他们先后所刻画的文天祥、夏完淳、梁红玉、刘邦、韩信、杨业、杨七郎等英雄形象和红楼女儿、辛十四娘、小谢、女娲、娇娜等女性形象光彩照人,他们的艺术风采享誉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

张令涛和胡若佛的艺术魅力

张令涛生于1903年,胡若佛生于1908年,均属浙江人,两自幼者酷爱画画,抗战胜利后,由于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上了共同创作连环画的道路。当时,由于日本的侵略,张令涛、胡若佛各自的家庭与全国人民一样,都陷入空前的灾难中。日本投降后,胜利的喜悦使张令涛与胡若佛利用手中的画笔,与春江书局合作,画出了《文天祥》、《文天祥矢志不屈》、《夏完淳》、《梁红玉击鼓讨金》等几册表现民族英雄抗击外邦侵略的连环画。在这几册连环画作品中,由于张令涛、胡若佛都倾注入浓厚的感情色彩,更加上他俩精深的艺术融合,世人无不为之瞩目,张令涛、胡若佛的连环画艺术风格也因此而在当时的连坛上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明星。之后,他们各自都进入连环画这块艺术宝地进行勤奋耕耘,创作内容包罗万象: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历史故事的、传说传奇的无不涉及。这种题材广泛的创作方式,为他们后来再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连环画事业进入全盛时期

建国后,我国的连环画事业进入空前的全盛时期。这时,一些古典名著陆续被出版社改编成连环画脚本,并约请当时画坛上略有成就和较知名的画家绘制成连环画,此举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当时上海的三民图书公司把触角指向古典名著《红楼梦》,为了出好这套名著,该公司广邀能人,对原著进行精心的改编和绘制,张令涛、胡若佛被委以重任,全套书十三册他俩共画了六册,几乎占二分之一(后期新美术、上海人美先后补六册,全套共19册)。在创作中,张令涛胡若佛为了能较好地突出原著的精神,做了两种绘法的尝试。原来,他俩的合作一般是先商讨好作品的构图,再由张令涛起草好人物的造型,然后由胡若佛进行勾线,而胡若佛平时的用笔有两种:一种是钢笔,一种是毛笔。在这里,关于要用钢笔或用毛笔进行勾勒,他们进行了一番探讨。最后,张令涛建议胡若佛先用钢笔画一本《刘姥姥进大观园》,接着再用毛笔勾勒《鸳鸯抗婚》,然后把两者作比较,结果毛笔的勾线比钢笔更能充分体现原作的韵味。从此,胡若佛便摒弃钢笔勾线的画法,一直使用毛笔绘画,这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风格为什么与他俩其它作品不一样的内在原因。可是,《鸳鸯抗婚》的勾法虽能与原著吻合,却由于鸳鸯这一人物形象刻画来特别突出,几乎成为一个大家闺秀,以致与其他画家所刻画的形象不协调,只在第一版中问世。后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继续出这套书的时候,《鸳鸯抗婚》由出版社请刘锡永重画。导致张令涛、胡若佛这本《鸳鸯抗婚》传世稀,大多数读者都未能一见它的面目。幸好,当年香港新雅图书公司引版这套书的时候,尚把它列入其中,使我们能得以一睹它的真容。

由于艺术家们严肃认真、细致入微的演绎,连环画《红楼梦》问世后,读者无不为之喝彩。特别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的《宝黛初会》、《王熙凤》、《鸳鸯抗婚》、《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刘妊妊救巧姐》、《黛玉葬花》等那自成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更为人所称道,而他们笔下那些神采灵动、妩媚多姿、淡雅秀美、神形兼备、自得天趣的红楼女儿形象尤其脍炙人口,有口皆碑。

张令涛、胡若佛艺术造诣深刻

张令涛、胡若佛的仕女形象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神韵境界,是因为他们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真切理解和自然情态的演绎;还因为他们塑造形象的新美、隽永;再加上他们那娴熟笔触的协调,因而能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红楼梦》的绘制,可以说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它奠定了张令涛胡若佛的艺术风格。从此他们那枝优扬的画笔常常穿梭于我国的古典时空中,经典佳作源源问世,使人目不暇接。由于此时期他俩传世的作品较多,。使我们尚能一饱眼福。

正当人们惊叹于张令涛胡若佛那些娟秀卓绝的仕女形象的时候,1958年初,他俩又推出了另一部惊世之作《杨家将》。如果说《红楼梦》中几册作品是张令涛胡若佛合作历程中树起的一块“里程碑”,那么,《杨家将》中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则标志着他们艺术造诣的高峰。

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家族,这个以杨令公与佘太君为代表的家族是正义的象征。连环画《杨家将》从杨令公佘太君晓大理、重大局带领杨家众儿郎归顺大宋开始,从而展示出一幕幕杨家与东辽以及潘家的文武较量的情节。张令涛胡若佛画《杨家将》以传统的笔墨功底,吸收了戏剧上表现将帅的功架、风度、气质等手法的生活化、感染力。其中,杨七郎的形象更为鲜明和突出。由于杨七郎是杨家的小儿郎,在秉性为人上有耿直、果敢的一面,也有一般小儿郎那种任性、独断的一面。张令涛胡若佛在刻画杨七郎英伟形象的同时,对他任性的一面也作细致的铺排,以浓眉、大眼、厚嘴唇显示出七郎铁血男儿的憨厚个性;以两鬓边发向上逆长和一肩长发衬托出七郎那种不畏强暴,泰然自若傲笑败类,愤怒反诘雷霆万钧的气势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

在烘托沙场的氛围上,《杨家将》更是一绝。在战场上,人奋马喧。张令涛、胡若佛就充分在马喧上做文章,他们利用当时的这种特殊的坐骑的各种动态,诸如腾、跃、飞、跑、奔、纵、跳等动作来烘托人物在特定场境的各种情绪,使战争的氛围比较浓烈,有色彩、有力度、有深蕴,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看到这些情态,我们仿佛如闻厮杀之声,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纵观张令涛、胡若佛所有的连环画作品,人物不但刻画来独具风韵,而且造境也是独树一帜。张令涛、胡若佛的背景设计,在强化作品主题,为人物提供必要的艺术环境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是明丽抒情、渲染突出地方色彩;二是意境逼真、声色俨然的情境氛围。

在《红楼梦》中,他们在明确作品主题的基础上,以精、雅、华丽、别致等意趣刻意去铺排整个贾府的陈设,把贾府装扮得堂皇富丽、美轮美奂。书中诸如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鱼虫鸟兽,室内诸如金银器皿、玉石古玩、盆景字画乃至家具上的花鸟图案,都安排贴切,细致入微。这样的铺排粉饰,更有力地衬托出《红楼梦》中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白茫茫大地一片的”主旨。

从《杨家将》的营造环境情趣来看,更是达到了情化艺术的高层次。在《杨七郎打擂》中。为了体现卞梁的繁华历史,张令涛、胡若佛在洁净的宽敞的长街上装点上奇屈苍老的古树、宝塔和做不同买卖生意的店铺、小商贩,贴切地描写了地方特色。当杨业在北汉受刁党的排斥而为归不归宋左右为难时,他背后的屏风上,出现一轮明月和一枝寒梅;当杨业在前无援兵后,背临大敌而准备自尽明志当头,李陵碑旁一株饱经风霜的古松,都比较含蓄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品格。

善于借景抒情

如果说张令涛、胡若佛擅于以物托情倒不如说他们更擅于借景抒情。首先,他们对远境的执意追随者求,使作品更具深度和穿透力。在描写背境的篇幅中,他们在处理好近境与中境关系同时,着意雕琢诗一般的远境,当我们在欣赏那些逶迤连绵的远峰的时候,作品中幽远深阔的空间感显现 在我们眼前。其次,以水流的变化烘托故事情节的起伏,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在《杨业归宋》第44图至47图中,当宋太宗接到哨马来报说辽国派兵援助北汉时,泉水虽波折却变慢流。当辽将在山涧间补宋军伏兵截击的时候,泉水急流。当辽将敌烈补郭进挥刀斩杀之时,急流又变为激流;在《智审潘仁美》第23图中,涓涓细流的泉水又仿佛在为杨六郎的际遇而哭泣低诉。再者,以同样的晚景去揭示不同故事内涵,使作品异彩纷呈。在整套《杨家将》中,晚景有描绘共出现三次,同样都是残阳、霞光、归鸟,可是由于画家的刻意安排,显示出非一般的艺术效果。第一次出现是在宋军大败辽兵之后,呼延赞、高怀德本想乘胜追击,然辽兵却得到辽国上将耶律斜轸的接应,时天色将晚,便收兵不再追赶。这里,画家把晚景的残阳等安排在画面的中上部分,再另加上几道晚霞,宋军得胜后喜庆的气氛如霞光一样呈现出来;第二次出现是在黑水河边的战场上,这里的晚景被安排在画面的右上角,璀璨的晚霞隐含着父子被辽军围困在两狼山中,这时,杨业父子几经冲杀,已是精疲力竭。人倦马乏了,这里残阳将西下,一方面既突杨业父子的英勇形象,另一方面杨业在这大势已去的形势下将像夕阳陨落,意味深长。

这样的山光、水色、夕阳交替变化,意境美好,情境交融,寄深邃达到了“景语皆情语”的美学意蕴。 欣赏张令涛、胡若佛的作品,实在是美的享受。当我们在赞美他们的线条运用绝妙的时候,神采飞扬的人物造型又使人赞不绝口;当我们在褒扬他们意境幽远的山光水色的时候,精雅逸致的室内装置又使人不住击节;当我们在谌叹他们那卓绝的花卉古树的时候,灵巧玲珑的翎毛走兽又使人不禁拍案叫绝。虽然他们的人物有些脸谱化,但他们那多姿多彩的画面却异彩纷呈;虽然他们的作品因大多是描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而未能入选历届连环画评奖,但他们那出类拔萃的艺术造诣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