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肖"姓(作姓氏时读xiāo),是"萧"姓的民间俗写体。从现存的清末和民国时期民间的房契、地契来看,至少早在清末和民时,"肖"与"萧"就是通用的了。"萧"的繁体字书写非常繁琐,据此可以推测,民间用"肖"来代替"萧"很可能是为了书写简便。

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在汉代有肖安国、肖绍。在二十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身份证上是汉族的都是"萧"改的"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肖

拼音; xiào

部首; 丶

部外笔画; 6

总笔画数; 7

基本简介

"肖"姓(作姓氏时读xiāo),本来与"萧"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可能是由于"萧"的繁体字书写过于繁琐,民间常常用"肖"来代替"萧"。现存的清末和民国时期民间地契、房契等资料可以证明,早在1877年或更早的时候,"肖"与"萧"在民间就是通用的了。解放后,民间和基层政府的文书中,"肖"与"萧"仍然是通用的,有的人习惯用"肖",有的人习惯用"萧"。"文革"后颁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1986年废止)统一将"萧"改成了"肖",后因户口姓氏变动较困难,很多人便没有改回原"萧"姓。

"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在汉代有肖安国、肖绍。在二十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身份证上是汉族的都是"萧"改的"肖"。

汉字解释

肖的解释

[xiāo] 1. 衰微。 2. 姓,如元朝有肖乃台。

[xiào] 相似,像:~像。不~。惟妙惟~。神情酷~。 本义:五体末端(即人身从本体出发,向外伸展肢体后肢体末端


变小变细直到消失的部分)。引申义:物体末端

派生义:相似、相像。

说明:"本体"指胸腹背臀。"五体"指头、双臂、双腿。双臂从本体延伸出来以后,上臂比下臂粗壮,下臂比手指粗壮,手指末端是指甲,指甲变尖最后消失。

参考:《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案,《说文》解字可从,释义不可从。"不肖"的"肖"指儿子是从父亲这个"本体"中延伸出来的"肢体",是父亲的股肱手足。"不肖"的意思是说儿子不承担起股肱手足的职责来,不帮助父亲干活,就好像不是父亲的股肱手足。"肖"在这里不能理解为"相像"、"相似"。后来的词汇如"肖像"的"肖"、"逼肖"的肖,是从父亲生儿子,儿子成为父亲的"外貌对应体"的角度定义的,这时才有了"父子外貌相像、相似,只是身材尺寸不同"的意思,这已经是派生义了。本字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历经秦汉至今,已逾二千年,字义有这样的派生变化是正常现象。

姓氏简介

作为姓氏时的英语: (Xiao/Shaw/Siu/Hsiao )

"萧"的繁体字将近20画,书写繁琐,因此早在清朝末年民间就常常用"肖"代替"萧",形成一种民间的"俗写体"。尽管如此,半个世纪前,"萧"姓仍然是很多的,而现在"肖"则远远多于"萧",这与政府推行汉字简化有很大关系。《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1986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作废,有些人把"肖"改回"萧",有些人没改。实际上,如今的"肖"姓大多是"萧"姓。

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使得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中华萧氏宗亲会"奔走下,政府已同意恢复"萧"姓,如今已有福建厦门两名肖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份证。

《新华字典》上对"肖"的解释:"'萧'(姓)俗作'肖'。但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没有"萧"简作"肖",因此严格说来,"肖"并不是"萧"的简化字,而是民间的俗写体。历史上,有过一个名萧的小国,春秋时宋国的附庸;有过皇帝姓萧的两个小朝代,南朝时的齐和梁;有过几个姓萧的文史学家:唐萧颖士,宋萧德藻,小有成就的还是南朝萧氏皇室诸子。

相对"肖"之俗,"萧"确实雅。孔稚《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崔郊《赠去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类似、"萧娘"可喻为女子,周邦彦《夜游宫》词:"有谁云,为萧娘,书一纸。"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使用姓名的权利。本来萧与肖可以雅俗共赏,然而现实偏偏不容萧肖共用。记得有一次国家机械部肖雨先生偕笔者赴德国洽商,临时决定假道澳门,外事办给办出境证明时,对我所填写的表格都用了"萧"表示怀疑,查对肖雨的护照及时作了更正。[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