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耶稣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耶稣像》是一幅刺绣,作者叫沈寿。它以油画为范本,人物神色微妙,表情复杂,绣了5个多月。为追求尽善尽美,用色多达一百多种,劈丝之细达七分之一丝。针法更是前无古人,以“旋针”为主,配合多种针法,把耶酥为拯救万民毅然赴义的神情,溢于绣面。最为绝妙之处为耶稣的双瞳,若忧若戚,加之飘然的卷发,细腻丰满的肤感,可谓栩栩如生。

基本介绍

1915年,在巴拿马世博会上,一幅耶稣肖像作品引起了西方人的注目。那不是西方人熟悉的油画肖像,却有着油画擅长呈现的透视与凹凸感,而肖像中所透出的丝丝细腻与独特的神秘感又是油画所不能赋予的。

这是一幅刺绣《耶稣像》,作者叫沈寿(原名沈雪芝 1874~1921),百年前她已是人们眼中的“绣圣”。

特色

《耶稣像》以油画为范本,人物神色微妙,表情复杂,绣了5个多月。为追求尽善尽美,用色多达一百多种,劈丝之细达七分之一丝。针法更是前无古人,以“旋针”为主,配合多种针法,把耶酥为拯救万民毅然赴义的神情,溢于绣面。最为绝妙之处为耶稣的双瞳,若忧若戚,加之飘然的卷发,细腻丰满的肤感,可谓栩栩如生。

《中国工艺美术》1982年第一期创刊号刊登了《耶稣像》的照片。有关专家通过多方考证,在当年的获奖名录上查找到沈寿的获奖情况。据曹女士介绍沈寿的这幅真迹目前收藏在南京博物馆内。

作品介绍

这幅在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金奖的《耶稣像》高54.8厘米,宽39.4厘米,被世人誉为“神针”。其丝理之协调、颜色之丰富、针法之巧妙无不令人惊叹。

作品从西方名画《荆棘冕冠》中选取耶稣的头像,描绘了耶稣蒙难的故事。图中耶稣头戴荆棘冕冠,额头被荆棘刺破,血液下淌,皮肤苍白,两眼向上翻视,痛苦而悲壮地注视着上帝的所在。

沈寿得到绣稿后精心设计了刺绣方案。丝理历来是施针的第一步,《耶稣像》丝理运用的绝妙之处在于沈寿突破了过去单向排列丝理的传统绣法,而是根据人体的肌理生长方向定位,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同时,对丝理的处理需要估计在不同角度欣赏时因折光带来的影响,而融入油画特色的刺绣作品更需考虑到这一点。《耶稣像》的丝理布局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人物的前额始终光洁、鼻子始终挺拔,耶稣的头发和胡须更是因丝理而灵动变化,头发卷曲富有层次、胡须则蓬松飘逸。

评价

《耶稣像》丰富的颜色至今为世人称道,此绣品所用丝线颜色竟多达110多种。为了表现油画的浑厚和立体感,沈寿创造性地采用了拼色法(即几色同穿一针眼)和镶嵌法(即先虚铺后逐步嵌密)以渗入更多的色彩,使得《耶稣像》的颜色千变万化。

正如沈寿所称“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也”,在《耶稣像》中,沈寿创造了旋针、虚实针,因物施针,恰到好处。如绣刺眼睛,眼球用旋针加用极细的线、细致的针脚表现球体的立体感,眼白部分用虚实针,接近瞳仁也是球体突起部位则虚,近眼角和下眼睑处渐密,表现了眼睛透亮的质感。又如绣刺耶稣的头发、胡须则灵活多变地把施针、必针、接针、套针融合在一起,突显了发质的松软和弹性。

创作意识是沈寿作品的精髓。如耶稣眼睛高光点的留白利用底色,就是她的独创与妙用。沈寿同时运用了美术领域的色彩学、透视学以及医学方面的解剖学,创造了永载史册的仿真绣。《耶稣像》便是仿真绣中的代表作。

基督教艺术

基督教艺术包括了基督教各个时期、不同教派和不同风格的各种艺术[1]。主要可见于基督教的各种教堂,包括建筑和装饰,以及雕塑壁画、其他绘画和工艺美术等,表现内容有圣经故事[2]、圣像、圣徒生平等,属于宗教艺术。

参考文献

  1. 基督教之七:早期基督教艺术 ,搜狐,2020-05-16
  2. 圣经故事|约伯纪,搜狐,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