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老屋(漠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屋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老屋》中国当代作家漠风写的散文诗。

作品欣赏

老屋

老屋在村子的高处,一字排列着三个院子,每个院落有两道楼门,建筑结构几乎一致,听母亲说那是我外祖父兄弟三人每家的院落。院落什么时候建起,母亲不知道,她说自己记事时就有这屋子,那是她的爷爷盖的,如果仔细算起来,老屋最少也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我小时去外婆家最喜欢这老屋院子的结构,进入第一道头门,就要登上高高的台阶,那台阶全部为当地出产的石条,一阶一阶非常干净,也很好玩,主要是台阶的两边,每个孩子都喜欢从上面往下滑。其实第一道头门进去没有房屋,中间是一条石板砌成的小路,两边是猪圈或花地,据说那以前是花园,是我姨母和母亲小时玩耍的地方。我记事时,第一道院子已经成了另外几家人的猪圈。进入第二道楼门才是真正的院子,院子的地也是石板铺成的,下大雨时满院子都是水,需要长时间排泄出去,那时我经常会同邻居家的孩子在院子嬉水,母亲总是担心被雨淋着,害怕雨淋之后发高烧。院子两边分别是三间厦子房,一边是原来的厨房,一边是长工或者短工们住的。进正房也要上台阶,上面一共有5间房子,从台阶上去是用很长的石条铺的房阶,沿着房阶可以自由走动,也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感。吃饭时可以坐在房阶上,夏天还可以坐在房阶下乘凉,雨天可以观雨。

这个院子土改时被分成了5家居住,其中院落两边的厦子房分给了石姓人家和根余家,正房外婆住了两间,我一个远房舅舅住了两间,还有一间是老两口彭家。我外祖父是土改时被活活用火箝烙死了,因为外祖父拿不出金条,他只是继承了他父亲的遗产,最多是有些田地,然后就是这个院落。尽管这4家分了母亲家的房子,但我感到大家相处还是很和睦的,即使文革期间,大家依然对外婆很尊重。石家有兄弟俩儿是我很好的朋友,而远房舅舅家的几个老表更不用说,毕竟有着血缘。远方舅舅家本来也有一个院落,就是这一排最南边的一座,只是因为我的另外一个外祖父喜欢抽大烟,最后将院子卖给了别人,直到死时棺材都我外祖父买的,也是外祖父安埋的。剩下我两个远方舅舅未成年没人管,正好外祖父家里有几头牛就让两位舅舅放,结果土改时,我的这两个舅舅成了雇农,外祖父就成了大地主。

在我的记忆中,这5间正屋一直被烟薰的很黑,但还是能透过烟薰的屋梁或者檩木,能看到上面的雕梁画栋,特别是屋梁,因为梁很粗,那上面的图案就显得比较明显,一些龙、凤、花鸟的图形还能依稀可见。我小时经常望着那上面的图案发呆,以为有一天它们会从上面飞下来,晚上睡觉还有点觉得害怕,当然我不知道外祖父的父亲是否也是一名懂艺术之人,或者是为了显示有钱和风雅,但可以肯定,外祖父的父亲一定是一位有钱人,在商洛这样偏僻的山地,能一口气给三个儿子盖如此讲究的院落,那也算很了不起。我的外祖父姓席,据说他们的先人是从陕西关中大荔到了陕南,所以一个村子人都姓席,而外祖父这一脉人能在商洛一个叫中村的地方富裕起来,这是需要勤劳和智慧的。只可惜这院落从一户变成5户,家家都得烧火做饭,房子就是再奢华和艺术,只能是栖身之地而已。

印象最深在外婆的堂屋有一张八仙桌,逢年过节大家会围着坐八仙桌吃饭;一个长板柜,那里面放的是米面之类,也有其它杂物;一张小方桌,几把小竹椅,这是平时吃饭用的;靠近窗户一侧则是灶台,自从院子里的厨房被分之后,家家户户的厨房都得与居住在一起。我最喜欢是板柜上放的两个青花瓷瓶,很精致,那里面基本都是外婆做的醪糟。在外婆家吃饭用的碗都是青花瓷碗,据母亲说,这些碗都清朝的花瓷,以前大家不知道这些碗已经成了文物,最后打碎的还剩下十几个,母亲告诉舅母现在这些碗很值钱,赶紧保存起来再别用了。由于舅舅在城里工作,最先家里就外婆一人,后来为了照顾外婆,舅舅娶了在农村的舅母,现在舅舅退休还住在老屋。

舅舅退休后把这老屋的地铺了瓷砖,隔壁老彭两口去世后,舅舅又从村子里买回了一间,在堂屋的后面一侧开了个门,同时又盖了个厨房,又有了一个后院,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现在老屋似乎有了些现代气息。其实,后院过去是果园,现在上面已经被别人盖了房,就剩下这一小块,已经没有了果树,只有一棵棕榈树,一年四季总有一些春色。

如今老屋院子已经没有院子了,两道楼门已被另外两家盖楼拆除,而且他们楼房几乎长年无人居住,他们的后人大都搬出或住在城里。舅舅说他也不想盖房子,反正表弟、表妹们都出去了,如果再来土改,肯定不会有人来分这老房子。他说这老屋冬暖夏凉,住上比城里舒服。舅舅说他还准备把楼门再修起来,肯定比过去还要漂亮,可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新修的楼门会是什么样,无奈之中,我拍下隔壁大舅院子的楼门,因为这个院子以前住了大舅兄弟三人,加上我老外婆(母亲的祖母),还有大表哥,所以没有被分掉,不过现在老表们都出去了,舅舅们都已经去世,整个院子就剩下三舅母一个人,见到她我忽然有一种凄凉之感,老屋真成了老屋!

中村镇上原本有三个自然村落,上湾村、下湾村和中村街道,如今三个村已经分不出你我,人口不断增加,楼房一天比一天多,以前全镇有几千人,现在恐怕四五万人了。母亲家的老屋原来觉得还居高临下,现在已经开始淹没在楼房之中。我对舅舅说,我退休后也要住这老屋,让表妹夫与我一起翻修,因为这座老屋是我们的根呀。[1]

作者简介

漠风,陕西神木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