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屋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老屋》中國當代作家漠風寫的散文詩。

目錄

作品欣賞

老屋

老屋在村子的高處,一字排列着三個院子,每個院落有兩道樓門,建築結構幾乎一致,聽母親說那是我外祖父兄弟三人每家的院落。院落什麼時候建起,母親不知道,她說自己記事時就有這屋子,那是她的爺爺蓋的,如果仔細算起來,老屋最少也有150多年的歷史了。

我小時去外婆家最喜歡這老屋院子的結構,進入第一道頭門,就要登上高高的台階,那台階全部為當地出產的石條,一階一階非常乾淨,也很好玩,主要是台階的兩邊,每個孩子都喜歡從上面往下滑。其實第一道頭門進去沒有房屋,中間是一條石板砌成的小路,兩邊是豬圈或花地,據說那以前是花園,是我姨母和母親小時玩耍的地方。我記事時,第一道院子已經成了另外幾家人的豬圈。進入第二道樓門才是真正的院子,院子的地也是石板鋪成的,下大雨時滿院子都是水,需要長時間排泄出去,那時我經常會同鄰居家的孩子在院子嬉水,母親總是擔心被雨淋着,害怕雨淋之後發高燒。院子兩邊分別是三間廈子房,一邊是原來的廚房,一邊是長工或者短工們住的。進正房也要上台階,上面一共有5間房子,從台階上去是用很長的石條鋪的房階,沿着房階可以自由走動,也有一種居高臨下之感。吃飯時可以坐在房階上,夏天還可以坐在房階下乘涼,雨天可以觀雨。

這個院子土改時被分成了5家居住,其中院落兩邊的廈子房分給了石姓人家和根余家,正房外婆住了兩間,我一個遠房舅舅住了兩間,還有一間是老兩口彭家。我外祖父是土改時被活活用火箝烙死了,因為外祖父拿不出金條,他只是繼承了他父親的遺產,最多是有些田地,然後就是這個院落。儘管這4家分了母親家的房子,但我感到大家相處還是很和睦的,即使文革期間,大家依然對外婆很尊重。石家有兄弟倆兒是我很好的朋友,而遠房舅舅家的幾個老表更不用說,畢竟有着血緣。遠方舅舅家本來也有一個院落,就是這一排最南邊的一座,只是因為我的另外一個外祖父喜歡抽大煙,最後將院子賣給了別人,直到死時棺材都我外祖父買的,也是外祖父安埋的。剩下我兩個遠方舅舅未成年沒人管,正好外祖父家裡有幾頭牛就讓兩位舅舅放,結果土改時,我的這兩個舅舅成了僱農,外祖父就成了大地主。

在我的記憶中,這5間正屋一直被煙薰的很黑,但還是能透過煙薰的屋樑或者檁木,能看到上面的雕樑畫棟,特別是屋樑,因為梁很粗,那上面的圖案就顯得比較明顯,一些龍、鳳、花鳥的圖形還能依稀可見。我小時經常望着那上面的圖案發呆,以為有一天它們會從上面飛下來,晚上睡覺還有點覺得害怕,當然我不知道外祖父的父親是否也是一名懂藝術之人,或者是為了顯示有錢和風雅,但可以肯定,外祖父的父親一定是一位有錢人,在商洛這樣偏僻的山地,能一口氣給三個兒子蓋如此講究的院落,那也算很了不起。我的外祖父姓席,據說他們的先人是從陝西關中大荔到了陝南,所以一個村子人都姓席,而外祖父這一脈人能在商洛一個叫中村的地方富裕起來,這是需要勤勞和智慧的。只可惜這院落從一戶變成5戶,家家都得燒火做飯,房子就是再奢華和藝術,只能是棲身之地而已。

印象最深在外婆的堂屋有一張八仙桌,逢年過節大家會圍着坐八仙桌吃飯;一個長板櫃,那裡面放的是米麵之類,也有其它雜物;一張小方桌,幾把小竹椅,這是平時吃飯用的;靠近窗戶一側則是灶台,自從院子裡的廚房被分之後,家家戶戶的廚房都得與居住在一起。我最喜歡是板柜上放的兩個青花瓷瓶,很精緻,那裡面基本都是外婆做的醪糟。在外婆家吃飯用的碗都是青花瓷碗,據母親說,這些碗都清朝的花瓷,以前大家不知道這些碗已經成了文物,最後打碎的還剩下十幾個,母親告訴舅母現在這些碗很值錢,趕緊保存起來再別用了。由於舅舅在城裡工作,最先家裡就外婆一人,後來為了照顧外婆,舅舅娶了在農村的舅母,現在舅舅退休還住在老屋。

舅舅退休後把這老屋的地鋪了瓷磚,隔壁老彭兩口去世後,舅舅又從村子裡買回了一間,在堂屋的後面一側開了個門,同時又蓋了個廚房,又有了一個後院,安上了太陽能熱水器,現在老屋似乎有了些現代氣息。其實,後院過去是果園,現在上面已經被別人蓋了房,就剩下這一小塊,已經沒有了果樹,只有一棵棕櫚樹,一年四季總有一些春色。

如今老屋院子已經沒有院子了,兩道樓門已被另外兩家蓋樓拆除,而且他們樓房幾乎長年無人居住,他們的後人大都搬出或住在城裡。舅舅說他也不想蓋房子,反正表弟、表妹們都出去了,如果再來土改,肯定不會有人來分這老房子。他說這老屋冬暖夏涼,住上比城裡舒服。舅舅說他還準備把樓門再修起來,肯定比過去還要漂亮,可我怎麼也想象不出新修的樓門會是什麼樣,無奈之中,我拍下隔壁大舅院子的樓門,因為這個院子以前住了大舅兄弟三人,加上我老外婆(母親的祖母),還有大表哥,所以沒有被分掉,不過現在老表們都出去了,舅舅們都已經去世,整個院子就剩下三舅母一個人,見到她我忽然有一種淒涼之感,老屋真成了老屋!

中村鎮上原本有三個自然村落,上灣村、下灣村和中村街道,如今三個村已經分不出你我,人口不斷增加,樓房一天比一天多,以前全鎮有幾千人,現在恐怕四五萬人了。母親家的老屋原來覺得還居高臨下,現在已經開始淹沒在樓房之中。我對舅舅說,我退休後也要住這老屋,讓表妹夫與我一起翻修,因為這座老屋是我們的根呀。[1]

作者簡介

漠風,陝西神木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