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家的胡同(许爱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家的胡同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老家的胡同》中国当代作家许爱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老家的胡同

住在城里,无论回家或出门,已经习惯了乘坐电梯或者走楼梯上上下。每当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电梯厢里,走在寂静的走廊里,总不由自主的想起来老家的胡同。小时候,胡同很长,长到我一路小跑才能从北头跑到南头;长大后,胡同仍旧很长,但我却只愿从胡同口走到家里头,她却常常跑到我梦里头。

那条胡同,珍藏着我和小伙伴们藏猫猫、打蹦(打尜)、打元宝的快乐时光,无论流年似水始终鲜活如初。每当秋天,收割了玉米,玉米杆堆在屋后墙边,堆在麦秆垛边上,这些地方就成了躲猫猫的绝佳场所。晚饭后,在月光照耀下,与小伙伴们相约,在胡同里开始奔跑,相互躲藏在玉米杆里、躲在不知哪个邻居家的大门后边,打打闹闹一个晚上,直到大人们在胡同里吆喝回家睡觉才恋恋不舍跟着回去。记得有一次,我躲在玉米堆里,不敢大声喘气,一动不动,连大气不喘,等着小伙伴们来找。也不知过去了多久,后来听见父亲在喊我的名字,我赶紧出来,月亮都大高了,已经快半夜了。原来小伙伴们找不到我,以为我回家了就散了场。那夜,明月高悬,秋风微凉,在那条胡同里,我跟在父亲后边回家,清晰的脚步一前一后,至今仍回响在耳边。在胡同里打蹦也是常玩的游戏。每个小伙伴都有自己亲手制作的蹦儿和棍儿,自己去小树林里找一段烧火棍粗细、笔直无分叉的柳树枝、杨树枝儿,修理成一根光滑趁手的棍儿,再削一段一大扎长的一头尖一头扁的蹦儿,就是完美的打蹦玩具了。小伙们从胡同口,画个方框就可以打蹦儿。打蹦儿技术好的,五蹦十荡悠的,能把接蹦儿的小伙伴打到胡同口的另一头儿,甚至打到南坡里,一个下午都丢不回方框里。到了冬天,就是打元宝的好时光。无论是在我家的门口,还是在他家的门口,胡同里的小伙伴相约而战,各自揣着一叠元宝,你对着元宝吹口仙气儿,我对着元宝念个咒语,你甩开胳膊大力摔,我找好角度轻轻投,你来我往,直打得大汗淋漓、头顶冒着热气。

那条胡同,映照着老少爷们早起晚归、春耕秋收的忙碌奔波,无论寒来暑往始终如影似画。清晨,各家的爷们肩扛扁担出门挑水,两只水桶轻微晃悠,吱吱悠悠的发出勤快的音符,打破了胡同的宁静。小时候,我喜欢早起跟着父亲去挑水,只见扁担在父亲肩膀上,两只水桶有节奏的左右颤动,父亲不用手扶就可以把满满两桶水挑回家。我上小学时曾尝试着用两只手扶着扁担挑水,两只桶也仍是晃来晃去,回到家也就只剩半桶水了。父亲笑着对我说,这还寻思老了后有人给我们挑水喝,你挑水这个样子指望不上了啊。吃过早饭,老少爷们准备上坡干活,把板儿车拉出来、牛儿牵出来,“少……靠里……哇哦……吁”一阵吆喝,牵着缰绳,扣上梭子,调好鞍子,拴好大小肚,就套好牛车了,再把铁锹、镰刀等工具装上,鞭子一扬“大……”牛儿跟着“哞”的一声就踱着方步出发了。顿时,胡同里就热闹起来,一辆牛车儿过去了,再一辆牛车儿过去了,“咣当咣当”,“吱吱嘎嘎”,像极了一首劳动进行曲。当麦收、秋收农忙时节,忙碌一天回家的牛车上,装满了金黄的麦个子、谷穗子、豆棵子,人们高高的坐在庄稼堆上面,露出疲惫而喜悦的笑脸,整个胡同里都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后来,家家户户都换上了三轮车、拖拉机,机器轰鸣声多了起来,牛儿的叫声少了,但依旧在重复着老一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故事,春天播种着希望,秋天收获着幸福。

那条胡同,浸润着左邻右舍酸甜苦辣、悲欢合散的浓浓亲情,无论星转斗移始终温暖如故。远亲不如近邻,住在胡同里的邻居更是近邻。前院的家长里短,后院的鸡飞狗跳,就好像发生在自个儿家里一清二楚。到了饭点孩子找不到了,到东家西家找一找就能找到孩子正在人家蹭饭吃得香甜,即便是一样的馒头咸菜,也好像比自家的更香。每逢谁家遇到大事,盖新房、娶媳妇儿啥的,不用打招呼,胡同里的男女老少就都来帮忙了。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儿,小时候的我们有我们的忙碌。我们忙着围观盖新房子时叔叔伯伯喊着优美的劳动号子大人们打夯,我们忙着帮大娘大婶儿将木板搭建成长长的餐桌,我们忙着跟着大孩子们一起围着新郎新娘笑闹、争抢抢分发的五颜六色的糖果。渐渐的,我们长大了,走出这条胡同,走向四面八方,在异地他乡买房子、结婚生子,只是再也听不到打夯时的劳动号子,也不再争抢婚礼时那五彩糖果了。渐渐的,老邻居们在离开或搬走,胡同变得宁静,只有在每年春节的时候,长大的我们像候鸟一样回来,胡同才又恢复那记忆中的熙熙攘攘,胡同里的风景依旧,而我们却已不再年少。

那条胡同,刻录着父亲母亲抚养儿女长大、期待儿女回家的翘首以待,无论岁月匆匆始终无尽牵挂。一辆牛车、几亩薄地,一年四季,风雨兼程,父亲母亲用勤劳的双手耕耘,把我们姊妹四个养大成人。曾经年少的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我们的孩子们也在长大。父亲母亲站在胡同口目送我们离开家,走向远方,给我们的行囊再添件衣裳、再加上把亲手种的蔬菜,装得再满也装不下那份牵挂;父亲母亲站在胡同口等候我们归来,无论多晚,家门口的那盏灯始终点亮,回家的路啊再远再黑也不怕。岁月匆匆,日月如流,父母不再年轻,我们也不再年少,胡同里的风景也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曾经熙熙攘攘、泥泞不堪,如今寂静安详、干净平坦。胡同里高墙上架起了燃气管道,七十多岁的也学会了用燃气做饭;胡同里的泥土路浇灌成了水泥路,出门不再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脚土。今年国庆节回家,我看到胡同里的水泥路上又挖开埋上了水管,原来是家家户户都要把村里的自来水换上镇上的自来水。厨房里那根扁担和两只水桶还在,我想等我的孩子长大些,也用稚嫩的肩膀挑桶水,去感悟那旧时的时光,那时我也想对孩子说“等我和你妈老了,给我们挑水喝吧!”。

老家的胡同啊,何日再相见![1]

作者简介

许爱德,山东济阳人,现居山东日照,工作之余文学爱好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