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羽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9:01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羽林

圖片來自zhihu

羽林,又稱羽林軍羽林騎,是中國古代君王禁衛軍的一種,始建於西漢,一直延續到明朝,主要負責貼身護衛君王等。[1]

介紹

漢武帝於太初元年(前104年)設置建章營騎,後來更名為羽林騎,開始時主要是漢武帝為了便於自己騎馬出獵,從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選拔良家子弟。羽林主要負責護送保衛,當時地位次於設立更早的期門(西漢末年改名虎賁)。

漢宣帝羽林中郎將,與騎都尉共監羽林騎,秩比二千石。東漢下設羽林左監、羽林右監(六百石)及羽林郎(比三百石)。

同時漢朝又收因戰事陣亡將士的後代入羽林,教授他們各項軍事技能,稱羽林孤兒。羽林也由此成為一種延續軍事傳統與家族榮譽的象徵,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和認可,成為很多後世君王效仿的榜樣。其中諸如初的左右羽林軍,首領北衙禁軍,也是高宗則天等朝的重要軍事力量。直至明朝仍有羽林衛,羽林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知名的軍隊名稱之一。

簡介

三國吳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鑄大錢。徑3.6厘米,重14.5克,後鑄輕小者徑2.5厘米,重3.5克左右。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錢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遭社會抵制後,孫權即令停鑄並使官府作價收回;然潑水難收,民間因貪其巨值多以私鑄減重錢通行,故傳世"大泉當千"所見不鮮。又江浙民間更有仿製盜鑄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其數甚微,史志不載;"大泉五千"迄今唯見兩品而已。

《通志·食貨·注》載:赤烏元年(238年)春,鑄一當千大錢,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故呂蒙定荊州,孫權賜錢一億,錢既太貴,但有空名,人間患之,後權令曰:"往日鑄大錢,雲以廣貨,故聽之,今聞人意不以為便,其省之。鑄為器物,官勿復出也,私家有者,並以輸藏,平畀其直,勿有所枉。"這些記載說明三國吳政權對貨幣的重視,並利用貨幣的職能,以利於鞏固政權,發展商品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穩定社會,並從實踐效果中擇善而從之,急令"官勿復出"此錢,並作價收回所鑄大錢。因有利可圖,致使此錢仍有部分流入社會用行,這是此種錢幣雜入其它三國鑄幣的主要因素。[2]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在登封大金店一家廢品收購部里購得一串用制錢編織成的「鞭子」——一看就是鄉間孩童玩過的玩具造型。其中絕大部分是常見的道光、乾隆錢,不過在鞭尾梢部卻編結了一枚大錢(見圖)。經多位泉友鑑證,這竟是一枚不多見的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鑄造發行的「大泉當千」虛值大錢。一時間,該錢也成為泉友圈中的談資,我為此興奮良久,並激發了我對這枚錢幣的探知欲望。

公元222年,孫權依靠江南豪族割據東南半壁江山建立了吳國。229年,他正式稱帝,設置郡縣、設聘百官,安撫百姓,「鑄山為銅,煮海為鹽」,政治逐步趨向穩定,經濟也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在亂世中把個霸業經營得有聲有色。

但他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是人丁缺乏、財政困難。東漢末年先後爆發的黃巾軍農民起義和董卓之亂,把個漢光武帝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漢代祖業攪得「周天寒徹」,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雖然也和曹操一樣實行屯田,且規模很大,僅次於北方的曹操,以這種邊耕邊戰的軍屯方式解決軍民的生計問題。但連年軍閥混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社會的運轉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邊緣。孫權的地盤上雖然有六合的冶山、揚州的大小銅山,不缺資源,但缺勞動力,尤其是從事開採和冶煉這些重體力的勞動力。孫權曾派手下大將衛溫去台灣,不是去占地盤,而是擄掠勞動力,可見當時缺人缺到何種程度。

人少,盤剝對象也就少,造成東漢末年各個割據勢力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財政困難,整個社會鬧錢荒,貨幣市場出現了五花八門質量低劣的「惡錢」,如董卓的「榆莢錢」,還有民間的減重五銖、剪邊五銖、侵輪五銖等等,總之就是儘量把一個錢變多個使用。

靠鑄大錢解決財政困難的,首先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蜀國,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劉備攻打益州,為解決軍需,鑄「直百五銖」。用鑄造兩個五銖錢使用的原料鑄出的錢,卻要當五銖錢的一百倍使用,這實在和搶錢無異。

不過,首先發明這種把一個錢變着法當若干錢使用的「面值貨幣」的人,並非劉備,而是王莽。王莽在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改革貨幣,發行了大錢、契刀、錯刀三種大面值新貨幣,分別折合五銖錢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後多次「幣改」,各類大面值貨幣改頭換面,卻始終存在。當時有批評者指出,他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重不過十二銖,卻要當五十倍使用,因此王莽的貨幣改革被人貶為「瞎胡鬧」。

由於錢幣不斷減重,相鄰的蜀地又通行起虛值當百錢,鑄造自己的貨幣成為吳國當務之急。《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有兩項記載:一是「(嘉禾)五年(236)春,鑄大錢,一當五百。」二是「赤烏元年(238)春,鑄當千大錢。」就當時來看,孫權至少鑄造過這兩種錢。

孫權的「大泉當千」是繼王莽之後鑄造的又一虛值大錢。目前所發現的「大泉當千」錢,最早的鑄於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較重,也不到三十五銖,後期的則不足二十銖。

歷史上往往錢幣減重或者大額錢幣的出現,都會引起私鑄(投機行為)。剛開始,官方鑄造的「大泉當千」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還比較規矩,像個樣子。後來,你也鑄,我也鑄,一發不可收拾。而私鑄錢更惡劣,有縮量的,有減重的,惡劣到家的甚至有鑄出來的「大泉當千」錢只比普通五銖錢大一點,重一克多,卻要當一千個普通五銖錢用。江浙民間更有仿製盜鑄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造成今天泉界收藏的「大泉當千」版別繁多,五花八門。事情到了這一步,不鬧出惡性通貨膨脹才見鬼了。據說當時有些商販們根本不敢收銅錢,索性恢復了物物交換。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介紹的這枚「大泉當千」,是在河南省登封縣的一家廢品收購站揀選的。登封在中原腹地,屬曹魏地盤,離魏國的國都洛陽很近。令人稱奇之處正在於此,「大泉當千」怎麼會跑到敵國的腹地來?一個解釋是,當時「大泉當千」鑄造的數量很大,難免有漏網之魚;另一個解釋是,當時各個敵對政權之間貿易往來還是比較頻繁的,銅錢實在太重,如果有大宗交易,一個錢當一串錢花的大錢攜帶方便,偶爾用一個,也是有可能的。據筆者了解,曹魏政權是三國中唯一沒有鑄行虛值大錢的,至於這一枚大錢是通過貿易還是走私流入中原的,就需要進一步考證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