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羽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add)
行 15: 行 15:
 
 同时汉朝又收因战事阵亡将士的后代入羽林,教授他们各项军事技能,称'''羽林孤儿'''。羽林也由此成为一种延续军事传统与家族荣誉的象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和认可,成为很多后世君王效仿的榜样。其中诸如[[唐朝|唐]]初的左右羽林军,首领[[北衙禁军]],也是[[唐高宗|高宗]]、[[武则天|则天]]等朝的重要军事力量。直至[[明朝]]仍有羽林卫,羽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知名的军队名称之一。
 
 同时汉朝又收因战事阵亡将士的后代入羽林,教授他们各项军事技能,称'''羽林孤儿'''。羽林也由此成为一种延续军事传统与家族荣誉的象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和认可,成为很多后世君王效仿的榜样。其中诸如[[唐朝|唐]]初的左右羽林军,首领[[北衙禁军]],也是[[唐高宗|高宗]]、[[武则天|则天]]等朝的重要军事力量。直至[[明朝]]仍有羽林卫,羽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知名的军队名称之一。
  
 +
=='''简介'''==
 +
三国吴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铸大钱。径3.6厘米,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厘米,重3.5克左右。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钱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遭社会抵制后,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府]]作价收回;然泼水难收,民间因贪其巨值多以私铸减重钱通行,故传世"大泉当千"所见不鲜。又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其数甚微,史志不载;"大泉五千"迄今唯见两品而已。
 +
 +
《通志·食货·注》载:赤乌元年(238年)春,铸一当千[[大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故吕蒙定荆州,[[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后权令曰:"往日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人意不以为便,其省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并以输藏,平畀其直,勿有所枉。"这些记载说明三国吴政权对货币的重视,并利用货币的职能,以利于巩固政权,发展商品[[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并从实践效果中择善而从之,急令"官勿复出"此钱,并作价收回所铸大钱。因有利可图,致使此钱仍有部分流入社会用行,这是此种钱币杂入其它三国铸币的主要因素。<ref>[https://www.360kuai.com/pc/98fabdea16f847e9e?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五百、当千、二千!每一枚重量无甚多加,面值却连翻!],灵芸娱乐一阅,2021-06-12 08:12</ref>
 +
 +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在登封大金店一家废品收购部里购得一串用制钱编织成的“鞭子”——一看就是乡间孩童玩过的玩具造型。其中绝大部分是常见的道光、乾隆钱,不过在鞭尾梢部却编结了一枚大钱(见图)。经多位泉友鉴证,这竟是一枚不多见的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铸造发行的“大泉当千”虚值大钱。一时间,该钱也成为泉友圈中的谈资,我为此兴奋良久,并激发了我对这枚钱币的探知欲望。
 +
 +
公元222年,孙权依靠江南豪族割据东南半壁江山建立了吴国。229年,他正式称帝,设置郡县、设聘百官,安抚百姓,“铸山为铜,煮海为盐”,政治逐步趋向稳定,经济也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在乱世中把个霸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
 +
但他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是人丁缺乏、财政困难。东汉末年先后爆发的黄巾军农民起义和董卓之乱,把个汉光武帝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汉代祖业搅得“周天寒彻”,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
 +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虽然也和曹操一样实行屯田,且[[规模]]很大,仅次于北方的曹操,以这种边耕边战的军屯方式解决军民的生计问题。但连年军阀混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的运转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孙权的地盘上虽然有六合的冶山、扬州的大小铜山,不缺资源,但缺劳动力,尤其是从事开采和冶炼这些重体力的劳动力。孙权曾派手下大将卫温去台湾,不是去占地盘,而是掳掠劳动力,可见当时缺人缺到何种程度。
 +
 +
人少,盘剥对象也就少,造成东汉末年各个割据势力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财政困难,整个社会闹钱荒,货币市场出现了五花八门质量低劣的“恶钱”,如董卓的“榆荚钱”,还有民间的减重五铢、剪边五铢、侵轮五铢等等,总之就是尽量把一个钱变多个使用。
 +
 +
靠铸大钱解决财政困难的,首先是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蜀国,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攻打益州,为解决军需,铸“直百五铢”。用铸造两个五铢钱使用的原料铸出的钱,却要当五铢钱的一百倍使用,这实在和抢钱无异。
 +
 +
不过,首先发明这种把一个钱变着法当若干钱使用的“面值货币”的人,并非刘备,而是王莽。王莽在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改革货币,发行了大钱、契刀、错刀三种大面值新货币,分别折合五铢钱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后多次“币改”,各类大面值货币改头换面,却始终存在。当时有批评者指出,他铸造的大钱“大泉五十”重不过十二铢,却要当五十倍使用,因此[[王莽]]的货币改革被人贬为“瞎胡闹”。
 +
 +
由于钱币不断减重,相邻的蜀地又通行起虚值当百钱,铸造自己的货币成为[[吴国]]当务之急。《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有两项记载:一是“(嘉禾)五年(236)春,铸大钱,一当五百。”二是“赤乌元年(238)春,铸当千大钱。”就当时来看,孙权至少铸造过这两种钱。
 +
 +
孙权的“大泉当千”是继王莽之后铸造的又一虚值大钱。目前所发现的“大泉当千”钱,最早的铸于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较重,也不到三十五铢,后期的则不足二十铢。
 +
 +
历史上往往钱币减重或者大额钱币的出现,都会引起私铸(投机行为)。刚开始,官方铸造的“大泉当千”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还比较规矩,像个样子。后来,你也铸,我也铸,一发不可收拾。而私铸钱更恶劣,有缩量的,有减重的,恶劣到家的甚至有铸出来的“大泉当千”钱只比普通五铢钱大一点,重一克多,却要当一千个普通五铢钱用。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造成今天泉界收藏的“大泉当千”版别繁多,五花八门。事情到了这一步,不闹出恶性通货膨胀才见鬼了。据说当时有些商贩们根本不敢收铜钱,索性恢复了物物交换。
 +
 +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介绍的这枚“大泉当千”,是在河南省登封县的一家废品收购站拣选的。登封在中原腹地,属曹魏地盘,离魏国的国都洛阳很近。令人称奇之处正在于此,“大泉当千”怎么会跑到敌国的腹地来?一个解释是,当时“大泉当千”铸造的数量很大,难免有漏网之鱼;另一个解释是,当时各个敌对政权之间贸易往来还是比较频繁的,[[铜钱]]实在太重,如果有大宗交易,一个钱当一串钱花的大钱携带方便,偶尔用一个,也是有可能的。据笔者了解,曹魏政权是三国中唯一没有铸行虚值大钱的,至于这一枚大钱是通过贸易还是走私流入中原的,就需要进一步考证了。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Category: 731 日本]]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9:01 的修訂

羽林

圖片來自zhihu

羽林,又稱羽林軍羽林騎,是中國古代君王禁衛軍的一種,始建於西漢,一直延續到明朝,主要負責貼身護衛君王等。[1]

介紹

漢武帝於太初元年(前104年)設置建章營騎,後來更名為羽林騎,開始時主要是漢武帝為了便於自己騎馬出獵,從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選拔良家子弟。羽林主要負責護送保衛,當時地位次於設立更早的期門(西漢末年改名虎賁)。

漢宣帝羽林中郎將,與騎都尉共監羽林騎,秩比二千石。東漢下設羽林左監、羽林右監(六百石)及羽林郎(比三百石)。

同時漢朝又收因戰事陣亡將士的後代入羽林,教授他們各項軍事技能,稱羽林孤兒。羽林也由此成為一種延續軍事傳統與家族榮譽的象徵,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和認可,成為很多後世君王效仿的榜樣。其中諸如初的左右羽林軍,首領北衙禁軍,也是高宗則天等朝的重要軍事力量。直至明朝仍有羽林衛,羽林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知名的軍隊名稱之一。

簡介

三國吳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鑄大錢。徑3.6厘米,重14.5克,後鑄輕小者徑2.5厘米,重3.5克左右。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錢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遭社會抵制後,孫權即令停鑄並使官府作價收回;然潑水難收,民間因貪其巨值多以私鑄減重錢通行,故傳世"大泉當千"所見不鮮。又江浙民間更有仿製盜鑄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其數甚微,史志不載;"大泉五千"迄今唯見兩品而已。

《通志·食貨·注》載:赤烏元年(238年)春,鑄一當千大錢,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故呂蒙定荊州,孫權賜錢一億,錢既太貴,但有空名,人間患之,後權令曰:"往日鑄大錢,雲以廣貨,故聽之,今聞人意不以為便,其省之。鑄為器物,官勿復出也,私家有者,並以輸藏,平畀其直,勿有所枉。"這些記載說明三國吳政權對貨幣的重視,並利用貨幣的職能,以利於鞏固政權,發展商品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穩定社會,並從實踐效果中擇善而從之,急令"官勿復出"此錢,並作價收回所鑄大錢。因有利可圖,致使此錢仍有部分流入社會用行,這是此種錢幣雜入其它三國鑄幣的主要因素。[2]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在登封大金店一家廢品收購部里購得一串用制錢編織成的「鞭子」——一看就是鄉間孩童玩過的玩具造型。其中絕大部分是常見的道光、乾隆錢,不過在鞭尾梢部卻編結了一枚大錢(見圖)。經多位泉友鑑證,這竟是一枚不多見的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鑄造發行的「大泉當千」虛值大錢。一時間,該錢也成為泉友圈中的談資,我為此興奮良久,並激發了我對這枚錢幣的探知欲望。

公元222年,孫權依靠江南豪族割據東南半壁江山建立了吳國。229年,他正式稱帝,設置郡縣、設聘百官,安撫百姓,「鑄山為銅,煮海為鹽」,政治逐步趨向穩定,經濟也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在亂世中把個霸業經營得有聲有色。

但他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是人丁缺乏、財政困難。東漢末年先後爆發的黃巾軍農民起義和董卓之亂,把個漢光武帝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漢代祖業攪得「周天寒徹」,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雖然也和曹操一樣實行屯田,且規模很大,僅次於北方的曹操,以這種邊耕邊戰的軍屯方式解決軍民的生計問題。但連年軍閥混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社會的運轉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邊緣。孫權的地盤上雖然有六合的冶山、揚州的大小銅山,不缺資源,但缺勞動力,尤其是從事開採和冶煉這些重體力的勞動力。孫權曾派手下大將衛溫去台灣,不是去占地盤,而是擄掠勞動力,可見當時缺人缺到何種程度。

人少,盤剝對象也就少,造成東漢末年各個割據勢力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財政困難,整個社會鬧錢荒,貨幣市場出現了五花八門質量低劣的「惡錢」,如董卓的「榆莢錢」,還有民間的減重五銖、剪邊五銖、侵輪五銖等等,總之就是儘量把一個錢變多個使用。

靠鑄大錢解決財政困難的,首先是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蜀國,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劉備攻打益州,為解決軍需,鑄「直百五銖」。用鑄造兩個五銖錢使用的原料鑄出的錢,卻要當五銖錢的一百倍使用,這實在和搶錢無異。

不過,首先發明這種把一個錢變着法當若干錢使用的「面值貨幣」的人,並非劉備,而是王莽。王莽在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改革貨幣,發行了大錢、契刀、錯刀三種大面值新貨幣,分別折合五銖錢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後多次「幣改」,各類大面值貨幣改頭換面,卻始終存在。當時有批評者指出,他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重不過十二銖,卻要當五十倍使用,因此王莽的貨幣改革被人貶為「瞎胡鬧」。

由於錢幣不斷減重,相鄰的蜀地又通行起虛值當百錢,鑄造自己的貨幣成為吳國當務之急。《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有兩項記載:一是「(嘉禾)五年(236)春,鑄大錢,一當五百。」二是「赤烏元年(238)春,鑄當千大錢。」就當時來看,孫權至少鑄造過這兩種錢。

孫權的「大泉當千」是繼王莽之後鑄造的又一虛值大錢。目前所發現的「大泉當千」錢,最早的鑄於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較重,也不到三十五銖,後期的則不足二十銖。

歷史上往往錢幣減重或者大額錢幣的出現,都會引起私鑄(投機行為)。剛開始,官方鑄造的「大泉當千」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還比較規矩,像個樣子。後來,你也鑄,我也鑄,一發不可收拾。而私鑄錢更惡劣,有縮量的,有減重的,惡劣到家的甚至有鑄出來的「大泉當千」錢只比普通五銖錢大一點,重一克多,卻要當一千個普通五銖錢用。江浙民間更有仿製盜鑄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造成今天泉界收藏的「大泉當千」版別繁多,五花八門。事情到了這一步,不鬧出惡性通貨膨脹才見鬼了。據說當時有些商販們根本不敢收銅錢,索性恢復了物物交換。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介紹的這枚「大泉當千」,是在河南省登封縣的一家廢品收購站揀選的。登封在中原腹地,屬曹魏地盤,離魏國的國都洛陽很近。令人稱奇之處正在於此,「大泉當千」怎麼會跑到敵國的腹地來?一個解釋是,當時「大泉當千」鑄造的數量很大,難免有漏網之魚;另一個解釋是,當時各個敵對政權之間貿易往來還是比較頻繁的,銅錢實在太重,如果有大宗交易,一個錢當一串錢花的大錢攜帶方便,偶爾用一個,也是有可能的。據筆者了解,曹魏政權是三國中唯一沒有鑄行虛值大錢的,至於這一枚大錢是通過貿易還是走私流入中原的,就需要進一步考證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