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同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群同步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在群同步的通信系統中,傳輸的信息被分成若干群。所謂的群,一般是以字符為單位,在每個字符的前面冠以起始位、結束處加上終止位,從而組成一個字符序列o數據傳輸過程中,字符可順序出現在比特流中,字符與字符間的間隔時間是任意的,即字符間採用異步定時,但字符中的各個比特用固定的時鐘頻率傳輸。在數據通信中,習慣於把群同步稱為異步傳輸。字符間的異步定時和字符中比特之間的同步定時,是群同步即異步傳輸的特徵。這種傳輸方式中,每個字符以起始位和停止位加以分隔,故也稱起一止式傳輸。
群同步又稱幀同步,其作用是在時分復用系統中使接收端能在所接收到的數字信號序列中找出一幀的開頭和結尾,從而能正確的分路。實現幀同步的方法也有兩類:第一類方法是在發送的數字信號序列中插入幀同步脈衝或幀同步碼作為幀的起始標誌,這就是外同步法;另一類方法是利用數字信號序列本身的特性來恢復幀同步信號,即自同步法。
組成部分
群同步傳輸規程中的每個字符可由下列四部分組成:
(1)1位起始位,以邏輯「0」表示;
(2)5~8位數據位,即要傳輸的字符內容;
(3)1位奇/偶檢驗位,用於檢錯,該部分可以不選;
(4)1~2位停止位,以邏輯"1"表示,用以作字符間的間隔。
原理分析
群同步的字符格式。群同步是靠起始位(邏輯"0")和停止位(邏輯"1")來實現字符的定界及字符內比特的同步的。
接收端靠檢測鏈路上由空閒位或前一字符停止位(均為邏輯"1")到該字符起始位的下降沿來獲知一個字符的開始,然後按收、發雙方約定的時鐘頻率對約定的字符比特數(5~8位)進行逐位接收,最後以約定算法(奇/偶校驗法)進行差錯檢測,完成一個字符的傳輸。
發送器和接收器中近似於同一頻率的兩個約定時鐘,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能夠保持同步。在群同步傳輸中,起始位和停止位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起始位指示字符的開始,並啟動接收端對字符中比特的同步;而停止位則是作為字符之間的間隔位而設置的,沒有停止位,緊跟其後的下一字符的起始位下降沿便可能丟失。
功能意義
群同步法只需保持每個字符的起始點同步,在群內則按約定的頻率進行位的接收就可以了。這種方法實現簡單,但需要添加諸如起始位、校驗位和停止位等附加位,相對於同步傳輸來說,編碼效率和信道利用率較低,一般用於低速數據傳輸的場合。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