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罗马领[1] [2] ,是绝大多数西方基督教神职人员/教牧人员衣著的一部分。
简介
“罗马领”是司铎献身给上主的标志。 正如一只结婚戒指表示了夫妇的关系;也代表了夫妇的合一共融,所以“罗马领”是主教们和司铎们 (包括执事们和修士们) 的识别,也表明了他们与天主的亲近,他们被召叫而领受司铎的职务。
在很多宗教信仰中,宗教团体或根据该宗教的传统,会对神职人员的日常服饰,存在硬性或一定程度的规定,从神职的阶级,服饰的颜色和设计可能存在相差;在教团制度的管理下,大部份服饰的规范,是与其教义连结。
罗马领是基督教教牧衣著的一部分,其真正起源无法考究,相传来自古罗马或其它民族的民族服装,约十六世纪开始,被罗马天主教广泛使用于教区神职人员穿着的常服(cassock)中,基督教不同宗派亦有仿效。
现在这种恤衫的设计,由苏格兰长老会牧师唐纳德·麦克劳德(Donald Mcleod)于1865年发明,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今为特殊立领衫上,可拆式以塑胶制成的短白色领或全系式整圈的白色领。这是普世牧师的代表性服装之一。
意义
罗马领,是出席基督教内外或相关需要表明身份时的服饰。与社会人同样的恤衫,但颜色的差异和领口位置的不同,其背后的意义,代表着教牧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不相同,但是牧师却不同于天主教或东正教神父等,其他基督宗教的圣职者,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指出,所有基督徒都是属于基督的身体,神职人员与平信徒没有分别,因此信徒皆祭司,和非圣俗二分的教牧同工,同时亦是社会的一份子。佩戴此领圈,正是提醒着教牧,要以如何的态度看待牧职,无论堂会以内的事奉,还是回应世情进入社会,要承担的正正是与一般信徒不同的职分和功能。
罗马领衫的黑色代表不完全和罪恶,这传统来自昔日的修道院制度,象征了甘愿与世俗隔离;白色的领口提醒着,作为教牧自身的言语和上主的约束,传道人的口,要传讲上帝的话语。罗马衫也代表了牧师的位份,象征了教牧的权柄、使命、资格和责任。这不是教会权力游戏的玩物,强调神学人阶层的自高自大,个人觉得也不称得上为制服,教牧不应该把圣职专业化,存在上下班的概念。因此,这件衣饰的首位是牧师自己要有委身成为基督仆人的态度,如同它的化名“狗圈项”,是属于教牧同工对自己身份的表达和回应,如此一来才会更显出其属灵意义。身处大时代,一个简单的塑胶白色领,同时是对抗各种挑战的抗争工具,必须提醒教牧,对主耶稣基督的委身和呼召,亦同时提醒着基督徒和社会各界人士要给予教牧应有的尊重。
英国圣公会报告,当时神职人员习惯佩带一个由牧师Donald McLeod博士发明的可拆式衣领(援引格拉斯哥先驱报,1894年12月6日),并且通过牛津运动变得普遍。在一些福音派教会里,则很多看不到罗马领的出现,因为衣领被认为和天主教会联系在一起。
样式
尽管全世界的罗马领大同小异,但是基本还是可以细分出两种不同的款式。
罗马领,为衬衣上的一个可拆式衣领,由二个饰钮——一个在衬衣前和一个在后紧固著。
- 衣领在脖子后面缝合,呈现无缝合线的前线。其中可拆卸领扣在汉语中被称为“罗马领”,有时也被称为“狗项圈”,为白色的,所以绝大多数的罗马衫以黑色为主,起到修饰白色作用。
- 虽然罗马领在17世纪被发明,但是衬衫的衣领设计却是一个相当现代的发明(可拆式衣领应该在1827年被发明)。
普遍款式
这种在世界上比较常见,包括天主教、信义宗、圣公会等都被普遍使用,简单来说,就是衣领上的凸出部分上面是封闭的,罗马领只能从前面的“囗”字型大口插入固定,或者如果衣领底下没有缝合的话可以把领子立起来,把罗马领扣上后再翻下来,类似于西装小礼服的领花佩带方法。
高派教会专属款式
这种目前来说只有部分高派教会的神职人员使用,在中国大陆尚未有发现有神父或者牧师穿着。
简单来说,特点就是衣领上面的口是开口的,而下面是缝合的,也就是说罗马领可以直接从上而下插进衣领,而一般来说,这种款式的罗马衫衣领都会低于罗马领的高度,所以除了正面大大的“囗”字型开口外,衬衫衣领上面的一整圈都会露出一条细长的白色。
两种罗马领
传统的罗马领为硬质,但是这种罗马领有一些缺点存在,硬质的罗马领会让神职人员在说话时感到一种压抑感,甚至脖子比较粗大或者喉结发育比较大的司铎会在喝水下咽时喉结被卡在罗马领上导致无法下咽,且罗马领夏天蓄汗,冬天则会变得异常寒凉。
所以到了后来就出现了软式罗马领,这种罗马领不会出现上述硬质罗马领的所有特点,惟软式罗马领由于会随着穿戴者身体动作而扭曲,所以相对于硬质罗马领来说,在神圣感上略逊。
参考文献
- ↑ 一位司铎必须戴上“罗马领”的23个原因,号角报,2016-11-11
- ↑ 写在牧师节前夕:罗马领衫提醒教牧对基督的委身呼召| 门徒媒体,门徒媒体,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