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念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沒有或很少條目链入本條目。 (2019年12月27日) |
罗念生 | |
---|---|
来源网页 |
人物简介
罗念生(1904.7.12—1990.4.10),学名罗懋德。罗念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在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领域中,有杰出的贡献。生于四川威远。192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对古希腊文学发生兴趣。1927年在北京主编《朝报》文艺副刊时,在清华校刊上发表散文《芙蓉城》,这是他最早发表的作品。1929年至1933年先后进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31年在纽约与罗皑岚、柳无忌等合办《文艺杂志》。
1933年开始翻译希腊古典文学。此后几十年间,译出许多希腊重要名著。1933年到1934年在雅典美国古典学院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艺术。
1934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外语系教授。1935年与梁宗岱合编天律《大公报》诗刊。1936年在成都与朱光潜、何其芳、卞之琳等创办文艺半月刊《工作》。
1952年调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古希腊文学。1964年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7年12月,希腊最高文化机关雅典科学院授予其"最高文学艺术奖"(国际上仅4人获此奖)。1988年11月,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技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称号(国际上仅5人获此殊荣),以表彰他近60年来为研究和传播古希腊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990年4月10日,罗念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6岁。逝世后,《人民日报》发了讣告。19日,中国科学院在京郊"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
罗念生一生译著和论文有1000多万字,50余种。翻译作品有: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完整传世的全部悲剧7种;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全部传世悲剧7种;悲剧诗人欧里庇德斯的悲剧5种;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喜剧5种;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古希腊《铭体诗选》、短篇小说《儿子的抗议》(英),中篇小说《傀垒师保尔》(德),拉丁文中世纪学生歌曲《醇酒、妇人、诗歌》、《狄摩西尼传》、《西塞罗传》;合译《伊索寓言》、《琉善哲学文选》、《古希腊罗马散文作品选》、《意大利简史》。主编《古希腊语-汉语辞典》、编辑《古希腊罗马戏剧理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制定《古希腊专用名词译音表》、诗集《龙诞》,论文集《论古希腊戏剧》,散文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
生平
- 求学
从旧时私塾到公立中学,从旧制清华到海外留学,罗念生的求学之路坎坷重重——
罗念生原名罗懋德,1904年出生于威远县连界场庙坝。其父罗九成以教书为业,曾开馆办私塾,罗念生幼年便读私塾。当时大家评价他:“熟读古书,才思敏捷,记忆超群。”
因为县里的公立中学停办等原因,1920年,罗念生便邀集一批知交,结伴赴成都求学,就读于成都华西中学。罗念生品学兼优,尤以数学才能出众,深得老师们喜爱,并望他将来专攻自然科学。
罗念生没有辜负老师期望。1922年,他考入旧制清华学校,开始到北京专攻自然科学,成绩名列前茅。然而,罗念生并没有顺利走上“科学路”——
当时,为了让罗念生继续求学深造,其父已经弃教经商,但生意破产,难以支付他每年近200元的学习费用。于是,罗念生只得改学文学,以习作和译稿挣得稿费维持生活和学业。
那时,他与同窗卢木野合译了英国作家哈代的短篇小说,又与陈麟瑞合作翻译了德国作家施托姆的著作,经常刊登在天津的《国闻周报》上,从此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
1929年,罗念生经过公费考试赴美留学。可惜,困难并没有因此结束——
当时,正逢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市场大萧条。为了坚持学习,罗念生不得不一边上课,一边到餐馆洗盘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罗念生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先后在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和希腊文学。
1933年,他登船横渡大西洋,来到希腊,进入雅典美国古典学院,修读了雅典城志、古希腊建筑、古希腊雕刻、古希腊戏剧四门课程,成了第一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人。
在希腊留学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罗念生如饥似渴地吸收古希腊文化,完成课程之余,他到希腊各地去访古寻迹,观看戏剧演出,了解希腊民间的风土人情,丰富了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为后来翻译、治学奠定了基础。
- 治学
罗念生对古希腊文化产生兴趣,可以追溯到他在美国留学时期——
“那时,父亲很担心回国难找工作,去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太多了,他不得不重新思索人生方向。”罗锦鳞回忆说,在他父亲看来,古希腊文学领域是“冷门”,学成归来一方面可以解决工作问题,另一方面还可填补中国的希腊文学研究之空白。
恰好在一堂欧洲文学史课堂上,教授詹姆森先生提及 “冷门”文学,对古希腊文学评价极高,加深了罗念生对古希腊哲学、文学的浓厚兴趣。
之后,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了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原文《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成为他的第一部古希腊戏剧译著。
古希腊语是世界上难度仅次于印度梵文的一种语言。在古希腊语中,一个正规动词的变化就有四五百种。因此,学习古希腊语,只能靠死记硬背,没有语法,有时还要通过语句的头尾来判断是什么意思。
罗锦鳞说:“现在的希腊人与古希腊语的关系不像中国人与文言文的关系,他们根本听不懂古希腊语,古希腊语大都是历史学家们在学。可以说,古希腊语比中国的甲骨文还难,直到现在,国内会古希腊语的人也屈指可数。”
然而,古希腊很多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为例,它使用的语言就是古希腊语。
内容深奥、典故繁多……这都是翻译和研究古希腊文学的困难之处。也因此,很多人都在困难面前退缩了。从事古希腊翻译,罗念生却默默坚持了六十多个年头。
抗战时期,在四川乡下昏暗的油灯下,随时有飞机轰炸、到处躲警报、生活没有保障的日子里,甚至有时连一张必需的书桌都没有,罗念生却从未放弃对古希腊文学的研究,翻译了大批古希腊戏剧作品,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散文集,以及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人》等翻译作品,向中国人民介绍古希腊文化,填补了我国古希腊文学研究的许多空白。
“父亲去世前,心里想的还是翻译《荷马史诗》,”罗锦鳞说,“按说这部史诗他早应该翻译,但是他认为自己的知识还不够,还没有资格,因此他等了几十年,晚年才开始翻译。很遗憾的是,命运不给他时间了,在医院里他曾经跟医生讲,能不能让他再活一年?他别的要求没有,只要把这本书翻译完就可以了。”
罗念生先生逝世后,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了他的《全集》十一卷。在他百年诞辰纪念时,他生前致力编纂的《古希腊汉语词典》终于面世。
- 处世
在罗锦鳞记忆里,父亲在大学执教时,虽然工资很低,可他总是尽力帮助别人:学生来信,他必回,每月花销不少邮费;学生有困难,他还要挤出钱接济他们,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过得更加拮据;学生有病,他拄着拐杖都要去探望……
“老实、随和、有责任心、淡泊名利”,这就是罗念生留给后辈的印象。
罗锦鳞说,父亲罗念生工作的时候,听不见别人敲门,就在窗户上贴张纸条:‘来访者请敲窗户’。有时,一些小孩在屋外吵得厉害,他就出门温柔地提醒,“小朋友不要吵,爷爷要工作。”小孩子边跑边叫着罗念生“书呆子,书呆子”,可他从不生气。
生活上,罗念生很随和,不爱打牌,最爱到中山公园看花。对待工作他却严谨认真——
“只要交给我父亲的事,那绝对可以放心。”罗锦鳞还记得,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决定出版各个国家的词典,其中就有古希腊语。后来,这项任务辗转落到罗念生头上。
“父亲当时没有任何资料,白手起家,建立的卡片有几十万张,卡片还是自己出的钱……”罗锦鳞说,“这种词典需求量不大,也没有几个人用,但这个语种,中国必须要有人懂,也必须要传下去。因为不卖钱,出版很困难,没有出版社愿意做……”
有一天,胡乔木代表党中央来家里看望罗念生,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父亲只说了一件事,‘周恩来总理要求编的古希腊汉语词典,到现在还没有出版社肯接’……” 罗锦鳞说,事实上,当时,他们家里很困难,可父亲只字不提,只关心他的古希腊汉语词典。胡乔木回去后,写了一封信,才基本解决出版问题。
罗念生对名利淡泊,也让后人肃然起敬——
罗锦鳞记得,有一段时间,罗念生的一个学生翻译了一本关于好莱坞黄金时代最著名的女演员——英格丽·褒曼的传记,译著特别畅销,译者赚了一大笔稿费,大大改善了家里的条件。那时,罗念生一家生活还在向“温饱水平”努力。
罗锦鳞讲起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段对话:
“爸,您翻译这种书不是小菜一碟吗?为什么不翻译,多赚点钱,改善我们的生活呢?”
“鳞鳞(罗锦鳞小名),你不懂,翻译英格丽·褒曼这样的书,中国有的是人,可是翻译我这些东西(古希腊文学作品),中国没有几个。你说,我翻译哪个?”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生活嘛,吃得饱,有衣服穿,就够了。”
另一段对话,让罗锦鳞懂得了父亲研究古希腊文学的执着:
“爸,您的XX同学当官了,要不您也跟领导说说,也去当当官,让我们沾沾光……”
“不要那个,那是虚的。”父亲用四川话打断他,严肃地说,“名利都是虚的,书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世代相传的。”
罗念生一生过得十分清贫,直到去世前,他的存折上只剩10块钱。
- 念情
“我父亲是从内江出来的,他能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小时候家乡对他的培育。”罗锦鳞说,父亲直到去世,都没有忘记家乡人民的恩情——
“1929年,父亲要去海外求学,可爷爷的生意失败了,家里穷,当时连界凡是有点钱的乡亲都给他捐钱,给他开欢送会……”罗锦鳞说,“父亲在世时常说‘是家乡的父老乡亲把我送出去的’,他时常感怀家乡人的恩情。”
在罗念生临终前写《乡思》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1929年,我在清华毕业,回家探亲。蒙亲资助,使我能赴海外留学。两位同乡人自南京接济我,使我能治装上船。对这些乡情我感激不尽。”
罗锦鳞还谈到罗念生与希腊人民的情谊,罗念生说:“我的身体里流着希腊人的血!”
这句话是有故事的。
罗锦鳞回忆说,1987年12月,罗念生应邀到希腊接受“潘特奥斯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当时,罗念生身体不太好,一下飞机,住了一晚旅馆,就突发肠梗阻住院了——
“父亲的血型很稀有,当时动手术要输血,可是血库没有。希腊方面登报说,有一位中国教授生病需要输血,希望大家捐血,结果200多名希腊人报名献血,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血型,救了我父亲,也因此,父亲身体里流着希腊人的血……”罗锦鳞向记者讲述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后来,受到罗念生的影响,他的后人也与希腊结下了奇妙的缘分——
罗念生长子罗锦鳞,除了是中央戏剧学院前副院长、著名教授、戏剧导演艺术家外,还有一个身份——希腊文化大使(2009年雅典州政府授予),曾29次穿梭于中国与希腊。如今,他正在为家乡内江与希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穿针引线”;
“爷爷把古希腊文化带回中国,父亲把爷爷的书变成舞台戏剧,我要把中国文化传递给希腊。”罗念生的孙女罗彤如今定居希腊,继承了祖父辈的衣钵,成立了“INTERCHINA文化中心”,在希腊传播中国文化,让当地人知道除了“中国功夫”外,中国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因为罗念生在古希腊文学成就上所作的贡献,1987年12月,希腊雅典科学院决定授予罗念生“最高文学艺术奖”。
“照我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外国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曾像罗教授(罗念生)那样,把古希腊的文化介绍给如此广大的公众,并持续了如此长久的时间……”1988年2月12日,在希腊驻华使馆举行的最高文学艺术奖授奖仪式上,希腊大使迈戈洛科诺莫斯先生代表雅典科学院如此说道。
罗念生在仪式上的答谢词中说:“我一生钻研希腊经典著作。每天早上,我展开希腊文学书卷,别的事全部置诸脑后,我感到这是我生平的最大幸福。”
1990年4月10日,86岁的罗念因癌症病逝,留给后世大量古希腊文学译作,向中国人传递了西方文明源头的博大精深文化。 [1]
著作书目
《龙涎》(诗集)1936,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芙蓉城》(散文集)1943,西南图书供应社
《希腊漫话》(散文集)1943,中国文化服务社重庆分社
《论古希腊戏剧》(论文)1985,戏剧
《二罗一柳忆朱湘》(回忆录)与罗皑岚、柳无忌合著,1985,三联
翻译书目
《儿子的抗议》(中篇小说)英国哈代著,与卢大野合译,1929,远东图书公司
《醇酒.妇人.诗歌》1930,光华
《傀儡师保尔》希腊施笃谟著,与陈林等合译,1931,光华
《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36,商务
《俄狄浦斯王》(悲剧)希腊索福克勒斯著,1936,商务
《特罗亚妇女》(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44,商务
《阿里斯托芬喜剧集》1954,人文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1957,人文
《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
《索福克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
《蛙》(剧本)希腊阿里斯托芬著,1961,人文
《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1962,人文
《诗学诗艺》(理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与杨周翰合译,1962,人文
《诗学》(理论)希腊亚里斯多德著,1962,人文
《意大利简史》英国赫德、韦利合著,与朱海观合译,1975,商务
《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1980,湖南人民
《琉善哲学文选》(政论)古罗马琉善著,1980,商务
《伊索寓言》1981,商务
《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1983,湖南人民
《希腊罗马散文选》1985,湖南人民
《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1988,北京
《伊索寓言选》1988,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