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绿水因紫气(马丽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绿水因紫气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绿水因紫气》中国当代作家马丽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绿水因紫气

他是朋友的朋友介绍来的,朋友说请我一定要帮着看看,点化点化。

他的眼睛很亮,皮肤很白,笑时,左嘴角便漾起酒窝,仿佛盛了浅浅的酒。只是个五年级的孩子而已,清秀,单纯,我看不出是什么问题学生,之前接受的信息和亲眼的所见极具反差。因为好奇,我甚至莫名地有些喜欢他。

正值暑期,露天阳台上一派茏。我邀他赏花,他东张西望,轻轻拨弄一株少叶却正开放着的玫色六瓣兰,说他看到了白蚁,修长的手,左手无名指只有半截。这,我是知道的,朋友早就说过。他的父母曾经两地,女的分配在市里的名校,男的在村里的乡办中学任教,有一段缠绵、动荡的爱情,整整七年,双方的老人各少了一个,男的每个周末从村里往市里跑去见女的,骑坏了两个“木兰”、三个“嘉陵”。婚后,男的带孩子住村里,女的只身在市里,周末改成她继续跑两地。孩子三岁时独自在家,煤球火钳掉了下来……说这话的时候,朋友泪眼婆娑。后来的事,我都知道了。男的自责难抑愤然辞职,一家三口在市里租房团聚。女的教职之外兼三份职,男的边上临时边摆夜市,四处打工,稍有积蓄又爿下一间店铺。不出十年,买房买车。

一个让人怜惜的孩子。

他的爸爸每天上午送他来我这儿,不多说话,但能看出是一个很爱孩子的父亲。我没应他的父母先教他写作的请求。我领他进厨房,看我把土豆一片一片地蘸蛋液、置饼铛、撒孜然盐,请他吃。我领他去湿地,看火红的止血草,他说秃了叶子的树像一个个光棍。他抚摸白杨树干上一个个“眼睛”似的疤痕,然后就哭起来,说这些树就像朋友一样看着他。

我和他聊天,吃些我亲手做的小玩意儿;读书,他自愿写些有感而发的小东西,因为我同意他给自己歪歪扭扭的文字配上插图。半个月过去,暑假也快结束了,他妈妈把他写的零碎东西订在一起,包了个皮子。她是个很美丽的女人,有着事业型的气质。

临走,这个小男孩悄悄塞给我一个盒子:“无锡紫砂,本来我想把绿的那个送给你的,可妈妈送给我的学校老师了。”他嘴角的浅涡里仍旧像来时一样盛着笑意,忧郁且明亮。

是一个极平常的筒状带盖的杯子,盖上刻着一句回文:“可以清心也”,绕着圈读,每个字都可做开头——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我用指尖把玩这一个个句子,从杯口飘出一张纸,疙疙瘩瘩的字迹,“你一定要在最热最热的夏天,泡茶进去盖盖三天,要是发霉,就不是真的紫砂了”,旁边画了一个简笔的小人儿,有着歪歪扭扭的身板儿。

我从没用过紫砂,也从来不曾有,只记得有个故事讲到乾隆皇帝下江南用的便是金砂,当时的砂中极品。除此之外,对于紫砂我别无所知。

一注沸水,一撮花茶,盖盖,置窗台。三日。掀盖的那一瞬,我居然有些小忐忑。茉莉叶的皱纹已完全舒展,水在杯里呈陶色,并无异味。换了白瓷杯,叶仍绿,水仍清。原本毫无生趣的红褐色一下子生动起来,那水漉漉地流过杯底,流过男孩忧郁的笑涡。

粗陶的颜色,璞玉的质地。紫砂,红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自觉地想起这样的诗句。不同的境遇,多么相似的朴素和恬淡。情不知何所起,悠悠荡荡地弥漫,心随之怦然而动。

我去了。紫砂,紫砂。

母亲是南方人,幼时被抱养辗转来到北方。从小我在父母的战争里长啊长,后来闹市谋职,柴米油盐,生活紧致得像打仗一样激越,想念静谧就成为一种习惯。母亲老了,却锲而不舍:把资料张贴在寻亲网,加入轰轰烈烈的本地寻亲大军,半夜接问询她是否上海孤儿的电话然后怆然涕下,成为央视《看见》栏目一行匆匆而过的剪影和字幕……

宜兴于我是寻根,我于宜兴是过客。我无法断定母亲四岁记忆里的水是太湖还是京杭大运河,无法感知母亲遗传给我的江南的纤弱里有没有紫砂的骨骼,和黄土高坡的不同,这里的山是微蹙的眉峰,水是粼粼的眼波,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不知是波光水色雕琢出了紫砂的莹润,还是紫砂的拙雅成就了陶都的华彩迷濛;不知是母亲的念想还是男孩的故事,丰盈了我漂泊已久的想象。这一刻,绿砂不再尊贵,红砂不再炫目,金砂黄泥都成为传说,我只愿,用我北方的手指摩挲这团江南的绛紫,光而不亮,华而不贵。

我羞涩的行囊无法带走任何一款冠压群芳的砂艺珍品,无法还母亲一个叶落归根、血浓于水的心愿。还好,我能带走一个壶,不需要太高的价格,不至于让父亲拍案惊魂。

西湖的龙井,虽说我选的只是三等的“小媳妇”茶;宜兴的紫砂,即使我挑的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师弟的手艺。于父母而言,已是极度的奢侈。褐紫的造型别有稚趣,清绿的茶水慢慢洇开,母亲以她装满假牙的嘴小口小口地啜,浅浅地笑;父亲则把着小盏一口吞了,豁着少牙的大嘴也浅浅地笑。我唠唠叨叨地讲乾隆南巡的茶事,讲那个单纯男孩的手指,讲紫砂的三日不霉、七日不腐、十日不朽,讲很多的陈年旧事。他们浅笑,轻饮,静听,针锋相对的半生鏖战,终于化成不离不弃的暮年相依。时间茶水般从他们共有的壶里流走,一辈子的猜忌和锋芒也随之流走,黄昏来临,一笑泯恩仇。

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紫砂漉绿茶,绿水因紫气。紫砂荡出一泓绿水,从南国的上空袅袅娜娜地飘过,飘过大江南北,飘过如烟往事,沉醉了多少过客和归人……


[1]

作者简介

马丽君,女,山西长治人,九三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