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维克多·布尔沃-李顿

维克多·亚历山大·乔治·罗伯特·布尔沃-李顿,第二代李顿伯爵嘉德勳章(KG)印度之星勳章(GCSI)印度帝国勳章(GCIE)英国枢密院(PC)副总锦尉(DL)Victor Alexander George Robert Bulwer-Lytton, 2nd Earl of Lytton,1876年–1947年),英国政治人物。

维克多·布尔沃-李顿伯爵
出生 1876年--1947年
国籍 英国

目录

基本情况

他是罗伯特·布尔沃-李顿,第一代李顿伯爵之子,生于英属印度西姆拉,当时其父正在担任印度总督。1891年父亲逝世后继承李顿伯爵爵位。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16年-1920年在英国海军部任职,1920年-1922年任印度事务次官。1919年进入枢密院。1922年-1927年任英属印度孟加拉总督,期间一度代理印度总督。1933年获得嘉德勳章。

李顿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931年领导国际联盟所派遣的李顿调查团调查九一八事变始末,调查团所提出的李顿报告,主张日本为侵略者,但也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权利,建议在满洲成立在中国名义主权下的自治政府,以达成中日和平。由于国联不承认满洲国,日本在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

李顿的妻子Pamela Chichele-Plowden曾经是年轻的邱吉尔热情追求过的对象。李顿的两个儿子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他死后李顿伯爵爵位由弟弟内维尔·布尔沃-李顿继承。

国联调查团和团长李顿伯爵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施肇基奉令,于9月21日向国联理事会控告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破坏国联盟约。要求国联采取行动,制止日本对和平的威胁和形势的恶化。“使危害和平的局势不致扩大”,并恢复到事变爆发前的状态。

国际联盟在英法等大国操纵下采取了纵容态度,国联理事会就日本武装侵入中国东北问题争论了3个月,作过多次决议,既不敢谴责日本,也不能制止日本扩大侵略。在中国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终于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一个国联调查团到远东实地调查。1932年1月21日,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调查团由英、美、法、德、意等5个国家的代表组成。团长是英国人李顿爵士,故亦称李顿调查团。

李顿爵士全名为维克多·布尔沃·李顿,1922∼1927年任英国驻孟加拉总督,并于1932年担任国际联盟派至中国东北的调查团团长,发表所谓《李顿报告》。维克多·布尔沃-李顿生于印度,他的父亲李顿第一伯爵是当时的印度总督,李顿在学童时代即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在伊顿公学及剑桥的三一学院接受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在海军部担任政府公职。1919年进入枢密院。 1920年出任印度部政务次长,1922年-1927年任英属印度孟加拉总督,1925年在前后两任总督交接期间一度代理印度总督。

1932年受国际联盟派遣组成李顿调查团调查九一八事变。李顿调查团在中国东北活动了一个半月。1932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报告书虽然肯定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对事变经过和伪满洲国也有某些公正和客观的叙述,但是总体上是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充分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绥靖政策。报告书认为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苏联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造成“九一八”事变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解决,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调查团所提出的李顿报告,主张日本为侵略者,但也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权利,建议在满洲成立在中国名义主权下的自治政府,以达成中日和平。这个报告受到各方赞誉,他因此得到嘉德勋章,但由于日本决心蛮干到底,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而国际联盟无法对日本进行有效的制裁。

之后,李顿虽在各种官方或非官方的团体中任职,可均非要职, 1945年退休。[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