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统万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统万城遗址

中文名;统万城

地理位置;榆林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

建城时间;公元413年

地位;古大夏国都城

所属城市;陕西·榆林

创建时代;北朝

创建首领;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

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 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统万城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西城为当时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垣外侧建马面,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城内中部偏南有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郭城南北垣情况不详,东西垣相距5千米,但遗迹遗物很少。凭借其文化特质,统万城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1]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城址历史

①西汉奢延故城

据《水经注》记载,统万城是在西汉奢延城基础上或其近旁建造起来的。可由城内出土的两方汉印--《驸马都尉》和《西部尉印》得到证明。奢延城的规模布局现已无从考据。

②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

公元407年,匈奴族铁弗部的赫连勃勃鄂尔多斯为根据地建立了大夏国。据《魏书·铁弗刘虎传》、《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等记载,公元413年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明曰"统万"。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统万城的营建历时六年之久。统万城建成后,曾由秘书监胡义周执笔作赞文一篇,赞文中说建好的统万城是"高隅隐曰,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城里"华林灵沼,重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此时的统万城无论在规模、布局及建造方法等方面,均体现出统万城在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统万城达到空前繁荣。

③大夏国灭亡——北宋时期的统万城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魏军攻克统万城,公元431年魏灭大夏。公元433年置统万镇,因其地水草丰美,用为牧地。公元487年置夏州,以统万城为夏州治所,据《水经注》记载,此时的统万城"雉堞虽久,崇墉若新"。说明该城保存的还相当完整。

隋时统万城属朔方郡管辖,为朔方郡治所。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朔方郡将梁师都反叛,据统万城称帝,国号梁,建元永隆。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唐军平定梁师都,以其地复为夏州,统万城为夏州治所。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夏州为朔方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复为夏州。

五代时期,夏州为党项族李氏割据,其间也经有战乱,但统万城在军事及交通上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年,统万城为西夏人所据,割夏州,其后,宋与西夏互为攻占。公元994年(淳化五年),宋军攻占夏州,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头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毁圮于此时。据遗存现状及史料记载推测,这一阶段统万城应无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形制、规模仍基本保持了大夏国都时的景况。[2]

城址规模

统万城城址由外廓城和内城组成,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廊城、东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700米。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东城周长为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东西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墩台,皆高于城垣,西南隅墩台高达40余米,仍存城垣高出地面约1-10米。

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遗址白色墙体,林立的马面,高耸的角楼,独特的"祟台秘室"结构和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清晰地勾引出这座以"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 。(图册资料来源 )

城址遗存

统万城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位于无定河台地之上。城市的基本格局仍旧保留。部分城垣、城门、马面及角楼遗存清晰可辨,城内主要建筑、道路均已无存,仅遗留下高大的夯土台基。根据航空影像分析,仍可看出城西北角的护城河及城内开渠引水的痕迹。


已发掘的统万城还可以看出内城和二道城的痕迹。二道城有506米长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比较好。内城南北长527.1米,东西长608.9米,略成方形。内外城都是用灰青色的白土所筑成,板筑清晰可数,很坚实。城壁遗址的高度,从1.6米至10米不等,宽度从0.07米至0.19米不等。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也很多,共计东面11座,西面8座,北面6座,南面11座。

仅西面几座很突出,距城壁稍远,高约8米,板筑每隔十层至十三层即有椽孔一排,东南角的墩台高约7米,唯有西北角的墩台又高又大,高约20米,板筑每隔十层至十八层不等即有平列椽孔一排,上下共有椽孔十层,椽孔中间有木椽头尚未全朽,似乎就是何炳勋所指的"飞檐八层,插椽孔穴,层层可数。"墩的中部有一窑洞穿透,似为后代所开。仅就城墙构筑的坚实和绕城墩台的众多,可以想见当时的防御设备是很好的。

城内中部稍偏西南,有一座土墩,高约10米,久经风雨剥蚀,形状已不规则,但板筑仍很清楚。每层厚0.16米,自下至上,有椽孔成方形;大小不一。每孔平行距离约2米,上下每隔板筑2l层,即有椽孔一排。

城的东南面下半段有竖形槽两道,似为建筑嵌柱之用。这一土墩的周围,多堆瓦砾,时有花方砖、大瓦、铜币等古物发现,似为当时宫殿的建筑中心。

统万城自北宋初年下诏被毁,逐渐废弃已一千余年,遗存的破坏主要体现在自然的破坏、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风雨流沙侵蚀、地震造成的裂隙断裂,以及村民在城墙上挖凿窑洞、取土,在城内开垦农田、放养牲畜,还有游人及当地居民随意攀登、踩踏城墙等方面。

在统万城遗址东城,钻探发现一组东西宽96米、南北48米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从位置看,应是东城的主体建筑之一,如今只剩下夯土建筑基址。在其南78米还有一组宽55米、长25米的建筑,这两组应是前后院落关系。

据了解,部分建筑基址已发掘完毕,中心夯土台面积755平方米,东南部夯土厚度达两米。南面有两个斜坡漫道,北面和东西两面各有一斜坡漫道。南北中心夯土台外有"U"形夯土带,与中心夯土台相隔2.2米-2.6米,中间形成凹槽,凹槽内发现近40个柱洞"虎落"。

邢福来说,该建筑甚至是整个统万城的东城,修建的年代应介于晚唐至五代之间,"这里可能是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祖先拓跋思恭及其继任者曾经活动过的地方。"

2015年10月陕西省考古人员在榆林靖边统万城遗址发掘出土两处大型的夯土台遗迹,依据形制和位置判断,两处遗迹很可能是1600年前,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的祭祀场所。

防御系统

"马面"是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的矩形墩台。2013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统万城西城南垣的部分马面、城垣外,发现了近40个密集排列的柱洞,城墙前还发现了铺设在地上、用于扎战马马蹄的"铁蒺藜",每个铁蒺藜由4根铁刺组成,一头向上。这种铁蒺藜可以预防敌人接近城墙。

负责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邢福来副研究员介绍说,这些密集排列的柱洞,就是《汉书·晁错传》中记载的"虎落"留下的遗迹。"虎落"指的是篱落、藩篱,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统万城遗址发现的"虎落"柱洞里面,原先插满了削尖的木桩或者竹子,以此防御敌人进攻。据介绍,有了这种"虎落",敌人的步兵、骑兵就不能直接到达城墙,守城人可以站在12米的马面上,利用城墙和马面,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入侵之敌,配属的武器包括弓弩和礌石(即石头)。

考古发掘表明,这些"虎落",与夯土城垣、马面、垛台、护城壕、铁蒺藜等,共同筑起了统万城的第三道立体防御体系。

第一道是河流,由红柳河、纳林河夹道形成三角台地,两面临河,统万城坐落其中;第二道是外郭城,是外围的一道城墙。"这种城防体系的设置,很像唐长安城。"专家说,有了这三道防御体系,统万城更加坚固,在当时已经是黄河"几"字区域内最坚固的城池,代表了当时城市防御的最高水准。

城址意义

统万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考古文物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统万城繁华了五百多年,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城的兴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及其农耕文化的交融;作为陕西省和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万城内珍贵文物众多,是研究匈奴民族等多方面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物资料,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统万城建筑形式独特,用三合土筑城并修筑马面,高大的多层悬挑式角楼,利用马面空间作战备仓库,在建筑筑城史上具有重大价值;统万城是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它的兴衰反映了当地人地关系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城址周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统万城是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民族)、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城市、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统万城是一座历史文化纪念碑,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它可以让人们体味它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悲凉,可以满足游客觅奇猎古、回归历史、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古代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环境变迁、民族史等方面的科研教学考古的旅游胜地。

总之,统万城具有重大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通过科学地规划与开发,可以把它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旅游、科研、教学、沙产业综合开发等多种功能的示范区。

城址保护

制定规划

匈奴留下的唯一都城统万城遗址保护走上制度化。2013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审议并通过统万城遗址编制规划,意味着统万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从此走上制度化道路。

预备申遗

199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陕西省、榆林市及靖边县县委、县政府对统万城申遗工作高度重视,并推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另外,国家文物局已将统万城遗址列入"十五"期间的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中国世界遗产中心也将统万城遗址列入了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建设遗址公园

西安"匈奴故都"统万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于2014年11月9日在陕西省靖边县启动。围绕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城乡统筹等功能业态,其核心工程是建设一座兼顾文物保护和展示的地下博物馆。

根据规划,统万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重点突出统万城遗址"唯一性、至高性"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将严格秉承"轻建设、重保护"的原则。

城址位置

经本人勘测,统万城遗址坐标为东经108.850201°,北纬37.998007°,直线距离靖边县城中心人民路和长城路转盘45.08km,原文引述内容有错。城址位于无定河河边,位于靖边县白城则村西北2km处,隔河与白城则村相望。沿无定河向西6.5km处为巴图湾水库(属内蒙古),该遗址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

相关视频

陕西榆林统万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

参考资料

  1. 陕西靖边统万城遗址历史简介 , 旅泊网 2020-05-22
  2. 统万城遗址 , v 篇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