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纯粹理性批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纯粹理性批判》,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论著作。康德著。写于1780年,初版于1781年,康德作了重大修改后于1787年出第2版。中译本1957年三联书店出版,蓝公武主译。1960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还有胡仁源译本。

内容简介

本书正文之前有两版序文,正文划分为“导言”、“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三大部分,其中“先验原理论”是全书的主体。导言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哲学认识论的真正问题。在这个总问题之下包括3个具体问题:1.纯粹数字如何可能?2.纯粹自然科学物理学如何可能? 3.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先验原理论”由“先验感觉论”和“先验逻辑”组成。“先验感觉论”考察感性的先天形式,并证明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认为感性是被动地接受对象给予我们的感觉材料的认识功能,它自身所提供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它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我们凭时间和空间只能认识“现象”,因而以空间和时间的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纯粹数学才是可能的。“先验逻辑”又划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两大部分,而“先验分析论”则又有“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构成。“先验分析论”考察知性纯概念的来源及其客观效应问题,同时证明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科学知识是由感性与知性结合而成的。感性与知性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互相替代。通过感性直观,对象被我们摄取,借助于知性的积极活动,对象被我们“思维”,即“作判断”,知性就是作判断的功能。把判断中所包含的特殊概念揭示出来,便能得到一个知性的基本概念体系。康德把这些概念叫做“范畴”,并得出“范畴体系表”。表中的范畴都是知性的纯概念,即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概念。它们是知性自身先天具有的,是知性自身的本质结构,是和知性的活动密不可分的。知性的活动就是“作判断”,把感性杂多的种种表象统摄在范畴之下,从而使“对象”的认识成为可能。可是,范畴要用于种种杂多的感性表象,还必须有一个“中介”,使自身感性化,以消除纯粹知性与感性的对立。这就是“范型化”问题。这种“范型”是把种种杂多的感性表象统摄于范畴之下的“中介”。“原理分析论”首先考察了范畴的“范型化”问题,论述了范畴通过范型化而形成的基本命题,并且由此说明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确立的问题。“先验辩证论”讨论由于狭义理性自身的纯粹推论而必然产生的种种“矛盾”,这种矛盾就是“二律背驰”。

本书对于理性自身矛盾的揭露与分析,是为了说明思辨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而为先验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作理论准备,这也是《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即限制知识以便为信仰保留地盘。这说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发动的哲学革命是不彻底的。

作者简介

伊·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代表,自然科学家。1724年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的 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746年毕业于柯尼斯堡大学。毕业后当了8、9年家庭教师,以后主要从事哲学教学和著述。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柯尼斯堡大学哲学系的领导,后来进评议会,担任过两届柯尼斯堡大学校长、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1804年在柯尼斯堡逝世。主要著作有:《论证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根据》、《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论永久和平》、《法学的形而上学》、《学科的论争》、《实践观点的人类学》以及逝世之前由他的朋友编辑出版的《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等。

工具书的特点

1、从编辑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检索而非通读[1]

2、从编排方法而言,工具书总是按某种特定体例编排,以体现其工具书性,易检性。

3、从内容而言,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比较成熟可靠,叙述简明扼要,概括性强[2]

视频

纯粹理性批判 相关视频

《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感性论,我们的感性认知不来源于实际存在!
纯粹理性批判001

参考文献

  1. 工具书,绝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人民数字联播网,2020-05-13
  2. 工具书的特征,豆丁网,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