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約翰·貝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約翰·貝利(1886~1960),外文名:Baillie, John,蘇格蘭牧師及神學家,端納.貝利(D. Baillie)的哥哥。

牧師,新教[1]多數宗派中的主要教職人員。拉丁文作pastor(牧羊人)。《新約[2]》中以牧人喻耶穌,以羊群喻教徒,所以新教用牧師稱呼主持教務和管理教徒的教牧人員。

人物簡介

他的一生正反映出蘇格蘭長老會聯合的過程──他的父親屬於「自由教會」(Free Church),自己在「聯合自由教會」(United Free Church)的「新學院」(New College, Edinburgh)讀書;曾任蘇格蘭總議會的議員(Moderator, 1943);在普世合一運動中屢任要職──是1910年愛丁堡會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WCC的主席,有分簽署介紹聖公會主教給蘇格蘭教會的《主教報告》(Bishops Report, 1957);他也是「在現代危機中解釋神的旨意的特別委員會」(Church's Commission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God's Will in the Present Crisis, 1940~5)的主要策畫人(God's Will for Church and Nation, 1946;參他的另一著作︰What is Christian Civilization? 1945)。

貝利先後在愛丁堡、美國及加拿大教授神學和哲學(1919~34),後來成為愛丁堡大學神道學的教授(1934~56),後期還出任新學院的教務長和院長(1950~6)。他真正的恩賜,可能是在護教學上(參Invitation to Pilgrimage, 1942)。有人說他是個「中保神學家」(W. L. Power, USQR 24, 1968, pp. 47~68)。他傾向自由主義(參神學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in Theology),這與他父親的加爾文主義有點背道而馳,卻贏得在紐約的潘霍華(Bonhoeffer)的讚賞,這在1926年的《人類心靈的宗教根源》(The Roots of Religion in the Human Soul)反映出來。大約在1930年,他的神學立場又有了改變,這時他傾向「自由的新正統主義」〔參新正統主義(Neo-Orthodoxy);參And the Life Everlasting, 1933;《人怎樣認識神》(Our Knowledge of God),謝秉德譯,道聲,1965〕;但稍後,他又對理性的能力恢復完全的信心,並預言將來人對巴特的思想有更大的抗拒力。《信仰的進程》(The Belief in Progress, 1950)和《近代思想的啟示觀》(The Idea of Revelation in Recent Thought, 1956)都是重要的作品;他獲邀為「季富得講座」(Gifford Lectures)的講員,為此寫了《神同在的感覺》(The Sense of the Presence of God, 1962),可惜未及演講便離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譯作好幾種語文的《私禱日新》(A Diary of Private Prayer,文藝)。貝利的一生把默想的虔敬生活和自由主義揉合起來,常能在相抗的神學體系之中,找出一條出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