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鳍东方鲀

红鳍东方鲀
hong qi dong fang tun

中文学名:红鳍东方鲀

拉丁学名:Takifugu rubripes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鲀形目

科:鲀科

属:东方鲀属

红鳍东方鲀(学名:Takifugu rubripes)是大形鲀类,体长一般在350-450毫米之间,最大可达800毫米,体重10千克以上。初次性成熟雄性350毫米、雌性360毫米。体亚圆筒形,背面和腹面被小棘。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体侧皮褶发达。背面黑灰色,胸斑后方具黑色斑纹多条。臀全部白色[1]

目录

形态特征

红鳍东方鲀背鳍17;臀鳍15;胸鳍17-18;尾鳍10(8分枝)。体长135-515毫米。体长形,头胸粗圆向后渐尖;尾柄锥状;头体下方有一纵皮棱;体长为体高1.9-3.5倍,为头长1.8-2.9倍。头后半部似方形;头长为吻长2.2-2.5倍,为眼径6.4-8.2倍,为眼间隔1.8-2倍。吻钝圆,约等于眼后头长。眼稍小,侧上位。二鼻孔位鼻囊突起两侧。口小,前位。唇发达。上下颌骨与牙合为4个大牙状。鳃孔侧中位,短横月形。无鳞;除吻、头体两侧及尾部外,均有小刺。侧线在尾柄近侧中位,向前渐很高,到头部有项背枝、头侧枝、眼上下枝及吻背枝;体后半部下方有腹枝、头部下侧有下颌枝。

背鳍小刀状,位肛门后上缘。臀鳍与背鳍相似而略后。胸鳍侧中位,近扇形。尾鳍圆截形。背侧黑色,腹侧白色,沿腹棱艳黄色;胸鳍后上方体侧有一白缘眼状大黑斑,其后到尾部尚有数个小黑斑。背鳍及尾鳍黑色;胸鳍灰褐色;臀鳍红黄色,基部较红。

生活习性

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于近海海洋鱼类。有少数进入淡水江河中。幼鱼常在沙泥底质的近海区域活动,游入河口域或汽水域,一年後则移往外海区栖息。成鱼於秋季时向外海洄游越冬,春季初再向近岸洄游。最适温为14至25℃,属於广盐性鱼类。游动缓慢,受惊吓时会吸入大量空气或水,将鱼体鼓胀成圆球状,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以吓退掠食者。

主要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及鱼类等为食。河鲀游得很慢。这是因为大多数鱼通常在身体的后半部所具有的游泳肌肉。河鲀只好利用左右摇摆的背鳍和尾鳍划水。河鲀的牙齿与刺豚的牙齿很相似。河鲀的牙齿融合成一个喙。上下腭的牙齿用来咬碎软体动物和珊瑚。河鲀将这些生物活的部分连同蟹、蠕虫和藤壶等海洋生物一起吞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由日本韩国及俄罗斯沿海至东中国海。台湾分布於北部、东北部及东部海域。

视频

红鳍东方鲀的放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