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陈秀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中国当代作家陈秀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你可知道地球上第一只飞起的地方在哪里吗?那么第一只花又在哪里盛开?

深秋行将谢幕时,我站在历史的岔口,欣然走进辽宁省朝阳国家鸟化石地质公园的那一刻,莫名其妙地油生出一种迷路的幻觉,地球的源头在哪里,归宿又在何方?这些栩栩如生的化石似乎凝结着答案,可细究起来且是无端的惊恐与颤怵,生命的源起与消亡横亘在历史的断面上,在烈烈扬扬的火山喷发中,地球的生命陷入毁灭与再生。

那次毁灭,在地球史上是白垩纪第三纪物种毁灭事件,最惨烈的后果是恐龙彻底消失,再生后出现了人类。

说来惭愧,这里是我的祖籍,在我未出生前就连根拔起去了草原,可这么多年竟不知延传祖辈血脉的土地储藏着这么深邃的历史。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领导畅谈时,化石地质公园自然是避不开的话题。那日,气温骤降,天色阴沉沉的不知是要下雨还是下雪,我裹着风衣,走进了国家鸟化石地质公园斑驳的门槛。冷意萧萧扑面,树梢在秋风中轻轻款摆,落叶一地。在“花鸟源头”石塑门匾前,还是抑制不住打了个寒颤。

朝阳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三燕古都。鸽子洞古人类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等遍布各地,佐证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活动的履痕。当然,最令世人惊诧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大量动植物化石,形态各异,让人对白垩纪物种灭绝事件前的地球生态产生联想,境内化石发现面积之大令人咋舌,全市古生物化石群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12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1%。国家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朝阳市西南郊,人们慕名而来,只是为了目睹世界上最早的鸟类“中华龙鸟”和最早开花的植物“辽宁古果”,朝阳由此名声大噪,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盛开和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亦称“花鸟源头”。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占地较大,我和子林老师乘坐观览小火车,一列“火车”就两名乘客,多少有些寂寥,开观览车的中年人性格坦率,土地一样敦厚朴实。他说,二十多年前人们觉得这些带图案的石头很好看,但不知道是有考古价值的化石,纷纷抱回家垒墙或建鸡窝猪圈,直到后来被确定为远古化石,方知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竟然是宝贝。一直以来,朝阳化石以具有时代最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层位最丰、科研价值最高、未知领域最广“六个世界之最”闻名于世,集科研、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化石保存最完整的地质遗址主题公园。

走过必留痕迹,历史的真相终会显现。从地层剖面和动植物化石推断,朝阳在亿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动物出没于丛林,当一次超强度天灾降临后,生命物种翻入地下毁灭了。那次生命的毁灭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约6550万年前,消弭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尤以造成恐龙的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著名,从朝阳北票地区发现的大量恐龙化石足可推断,这里曾经是恐龙极其活跃的区域,甚至有些鸟类都带有恐龙的模样。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成因,科学家们提出数个理论,这些理论多关注于撞击事件或是火山爆发,倏然想起去年热播电影《流浪地球》中提到的地球与木星相撞,其情形大致相仿吧。2004年,世界权威专家学者提出一个多重原因的灭绝理论,包含火山爆发、海退、以及撞击事件。在这个理论中,白垩纪晚期的海退事件,使陆地与海洋生物群落面临栖息地的改变或消失。恐龙是当时最大的脊椎动物,首当其冲受到环境改变的冲击,消失的彻底。火山爆发喷出的悬浮粒子,使得全球气候变化明显,诸如朝阳这个地方,也由先前的热带林变得四季分明。诚然,多重成因理论是可信的,地质学家们依据现存的动植物化石做出科学的推断。这样看来,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便是弥足珍贵的史料了。

朝阳是个绿化率很高的城市,即便是在国家鸟化石地质公园周围,也是林木叠翠,杨柳蓊郁,百鸟争啾,走进公园最先看到的是恐龙。恐龙的模型完全按照化石图案仿制,样子很恐怖,我想这种庞然大物轰然倒下时,一定迸发出划破苍穹的哀嚎,海啸般震撼环宇,整个大地都在颤抖不停,那是多么惨烈悲壮的场景。与恐龙擦肩而过便来到木化石林,只见一根根树干林立其中。亿万年地质变迁,树木经过各种物化已经发生了质变。岁月渗透了它的身躯却没有改变原来的姿态,印模一样昭然于世,连树根都刻印的惟妙惟肖,那么完整,与现实中的树木别无二致,只是没有树叶和林荫。

小火车带我们到了下一站,落满树叶的廊道一地金黄,乌云散去了,露出湛蓝的天幕,阳光驱赶些许秋凉,温馨丝丝缕缕。步入穹庐一样的巨型博物馆,沿着楼梯走下几米深度,便置身于一片化石王国的栈道上。这里是发掘现场的再现,玻璃罩子里的化石清晰逼真,有恐龙,有鸟,有鱼,有龟,物种多样,造型生动,逼真程度更像是艺术家的临摹,保存完整的鱼化石,鱼鳍、鱼鳃、甚至鱼鳞都清晰可见,佛一幅幅群鱼图油画活灵活现。“太像了”子林老师感慨地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不逊于任何一幅艺术品。发掘现场的紧密分布让我深切感受到亿年前曾经繁茂的生物群落,也勾起了对那个时代的地球浓厚的兴趣。

离开挖掘现场“火车”又行驶一站,玻璃包装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在阳光下熠熠,这里汇聚了各类恐龙化石、鱼化石、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化石,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全,而且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其中几件国宝级化石的出土,曾经轰动世界,现已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走进博物馆,亿年前的地球依稀可见,各种生物在这里栖息繁衍,一场场争斗,一次次捕食,生命的故事精彩上演。蓦然,突如其来的灾难将他们凝固在一瞬间,躯体变成了化石。在一条长长的橱柜里,展放着大量恐龙蛋,正在孵化的恐龙蛋还没来得及出壳,永远停止在蛋的形态,被撞破的蛋清蛋黄层次清晰。丰富的化石展示了一个物种多样、内容丰富的生物群落。在仿生电光观光厅,模拟出恐龙及鸟类在即将灭绝前的生活状态,众多恐龙群聚一处,有的吼叫,有的翔飞,恐龙的嚎叫太可怖了,令人毛骨悚然。它们或许是一个家族,或是临时聚会,不管是什么关系,它们已经在一起了,再也发不出声音,留下抹不掉的身影,印刻在时光隧道里的石壁上。作为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古生物化石群,朝阳化石群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实至名归。

日头西斜,阳光给树木涂上一层金色。在“中华龙鸟”前,我仔细端详良久,从骨骼构架和形态,咋看都像恐龙,怎么会是鸟呢?解说员回答了我的疑问。1996年8月,辽西北票上园乡的一位农民捐献了一块化石标本,体态很小,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共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羽毛一样的皮肤衍生物。科学家们经过认真研考,确认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命名为“中华龙鸟”。中华龙鸟栖息在1.25亿年前,是世界上第一个保存完整类似恐龙结构的化石,所揭示的是恐龙向鸟类演化过渡型的动物,最为古老原始,是鸟类的真正始祖。

另一个世界级的化石标本镌刻在博物馆门口的方石上,乍看更像橄榄枝。寻觅“辽宁古果”的过程,时间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1990年夏天,孙革、郑少林等科学家在黑龙江鸡西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3亿年的被子植物化石,从中分析出13粒原位的被子植物花粉。美国著名孢粉学家布莱纳教授认为这就是“全球最早的被子植物花粉”,当时世界许多科学家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打开达尔文谜宫的钥匙。科学的探寻并没停止,从1990年到1996年前后6年时间里,孙革、郑少林等科学家又在辽西留下了无数探索的足迹,先后采集了600多块植物化石,从中发现了一些类似在蒙古发现的“似被子植物”,但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确定。1996年11月的一天,一位刚从辽西野外回来的同事为孙革送来了3块化石,他小心翼翼打开用纸包裹着的化石时,被眼前的第三块化石吸引住了,这片化石上有一株貌似蕨类的分叉状枝条,其似叶子的部分呈凸起状,显然不同于常见的蕨类植物。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在主枝和侧枝上呈螺旋状排列着40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枚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种子。他又把化石置于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种子被保藏在果实之中。“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确立。1997年初春,课题组再征辽西,来到发现化石的辽宁北票黄半吉沟,先后共采集到了1000多块化石,并从中发现了8块“辽宁古果”化石。从此,地球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传遍世界。

采访国家鸟化石地质公园并不轻松,那一夜我失眠了,萦绕在心头的飞鸟折戟和恐龙的哀鸿久久不散,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一次毁灭性的物种灭绝让世界陷入沉寂,几千万年后重新聚合再生,人类始祖类人猿登场了,再经几代进化变得深邃与博大,成为主宰世界的主人,可相较于恐龙称霸地球一亿六千多万年,人类区区几百万年过于暂短,于是放松了警惕,对地球的保护意识淡化,尤其是工业化时代,大量工业废气排放无视地球的呻吟,臭氧层变薄已是不争的事实,温室效应已经相当直观了。有专家预言,如果全世界有核国家同时引爆核武器,又将是白垩纪灭绝事件的重演。《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中国是议定书签署国,并且在废气排放和环保上做出垂范,体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遗憾的是步调并不一致,个别大国打着“本国优先”的旗号,肆意践踏世界各国共同确定的行动纲领,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后又退出的国家,霸凌行为令世界发指。 朝阳国家鸟化石地质公园是响亮世界的名片,很多国内外游人到此,最大的心愿就是探源早期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窥视花鸟的源头。市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说,国家鸟化石地质公园能成为5A景区,科考和教育意义大于观赏价值。在历史的深巷中探寻蛛丝马迹,那种凝固的生命虽然停止了跃动,但燃烧的灰烬却把原始的光焰永远定格在入口处,时时刻刻在提醒人们,居安思危,珍爱地球。[1]

作者简介

陈秀民,笔名沙柳,蒙古族。1986年第一次发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