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端岛(はしま)是一个位在日本西部九州长崎县海域的半人工岛屿,因外形酷似军舰而有“军舰岛”(ぐんかんじま)的别名。端岛原本是西彼杵郡高岛町 (长崎県)的一部份,但目前该町已并入长崎市,因此端岛现在由长崎市管辖。
端岛原本只是一处浅滩,但自明治时代开始因在这里发现煤矿而进行多次填海,面积大幅扩大。自明治至昭和时代,端岛因开采海底煤矿而导致岛上人口激增,在1960年代初期时一度超过5,000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东京23区的九倍。端岛也因煤矿而繁荣一时,兴建有日本最初的钢筋混凝土公寓。然而1974年煤矿关闭导致岛上住民离开之后,端岛变为无人岛。2015年,包括端岛在内的部分历史遗迹以明治工业革命遗迹:钢铁、造船和煤矿的名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端岛因其保存状态良好的废墟景观而吸引了众多游客,是长崎市著名的观光景点,民众可以在导游引导下参观端岛的部分地区。
目录
地理
端岛位于长崎港西南海上约17.5公里处;旧高岛町的中心、同为高岛炭鉱中心的高岛 (长崎県长崎市)西南2.5公里。端岛和高岛之间有名为中之岛 (长崎县)的小型无人岛,在该地亦曾建有煤矿,但数年之后就被关闭,此后作为端岛居民的公园及火葬场、墓地使用。端岛西南亦有名为“三濑”的岩礁,同样是海底煤矿的开采区域。
端岛最初是南北长约320米,东西长约120米的浅滩。自1897年开始至1931年,该浅滩和附近的岩礁、沙洲在经过六次填海之后面积扩大了约3倍。端岛南北长约480米,东西宽约160米,形状南北狭长,海岸线多直线,岛屿全体被护岸堤防包围,面积约6.3公顷,海岸线全长约1.2公里。填海之前即存在的岩山南北纵贯端岛中部,其西侧和北侧及山顶是住宅及生活设施,东侧和南侧是煤矿相关设施。
端岛年均气温约15至16℃,年均降水量约2,000毫米。端岛冬季降水较多,夏季多东南风和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和北风。
如同1949年以端岛为舞台的电影“无绿之岛”这一标题,端岛少有植物。岛上居民自日本本土将砂土搬运到屋顶,设置屋顶庭园。种植有仙人掌和观叶植物的家庭也不在少数。端岛小学也曾分发易于栽培的松叶菊,展开在岛内普及草花的运动。鲜花在端岛的主妇中也颇有人气。但在煤矿关闭后的调查中,调查队发现了多种植物,其中以鬼苎麻、滨海前胡、甜根子草最多。
历史
端岛煤矿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初期采矿期(1810年-1889年)、纳屋制度期(1890年-1914年)、产业报国期(1914年-1945年)、复兴及现代化期(1945年-1964年)、衰退关闭期(1964年-1974年)、废墟热潮和产业遗产期(1974年-)六个时期。
初期采矿期(1810年-1889年)
“端岛”这一名称自何时开始使用仍不得而知,但在《正保国絵図》中已有“はしの岛”(端之岛)、《元禄国绘图》中已有“端岛”的记载。《天保国绘图》中也有“端岛”的记载。
一说认为端岛发现煤炭是在约1810年时的事情。但据《佐嘉领寄到来之细书答覚》记载,1760年时,佐贺藩深堀领地蚊烧村(旧三和町,现长崎市)和幕府领地野母村、高滨村(旧野母崎町,现长崎市)就端岛、中之岛、下二子岛(之后因填海而成为高岛的一部分)、三濑等岛屿的领有权展开纷争。两者均称自己的村庄曾在这些岛屿进行挖掘葛根、割草、烧草、采矿等活动。特别是后者声称野母村的锻冶屋勘兵卫在四十多年之前就发现了煤炭并进行挖掘,在长崎的稻佐出。另外当时幕府将该岛称为“初岛”,佐贺藩将该岛称为“端岛”。
如上记载,端岛发现煤矿的确切日期不明。但直到江户时代结束时,这一地区的煤矿开采都只不过是渔民在捕鱼时顺便进行极小规模的露天煤矿开采。1869年,长崎的业者曾著手采煤,但仅一年就歇业。之后也有3家公司曾进行煤矿开采,但因遭到大风而被迫歇业。1886年时,端岛完成了36米长的竖坑,即为第一竖坑。
纳屋制度期(1890年-1914年)
1890年,端岛煤矿的所有者锅岛孙太郎以10万日元的价格将端岛出售给三菱公司,此后端岛在超过100年的时间里都是三菱的私有土地。三菱在收购端岛后开凿了第二竖坑和第三竖坑,端岛煤矿的产量也超过了高岛煤矿。1891年,三菱使用公司船只“夕颜丸”开通了端岛和九州之间的航线,并设蒸馏水机以开始提供饮用水。1893年,三菱在端岛创建了自公司的私立小学。端岛在基本居住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还在1897年至1931年期间分阶段对附近海域进行填海。1890年代时,高岛煤矿的纳屋制度已成为社会问题。而端岛煤矿也曾使用同样制度。端岛也和高岛煤矿一样多次发生劳资纷争。端岛的纳屋制度废除时间比高岛更晚,此后所有劳动者都由三菱直接管理。
产业报国期(1914年-1945年)
20世纪初期,三菱在废除纳屋制度以实现直接管理矿工的同时,还开始兴建钢筋混凝土公寓。1916年,日本首个钢筋混凝土制的集体住宅“30号楼”于端岛竣工。在这一年时,大阪朝日新闻已形容端岛外观“会和军舰混淆”。长崎日日新闻|长崎日日新闻}}也在1921年因端岛外观酷似建造中的日本海军的土佐号军舰而将其称为“军舰岛”。 可见自大正时期开始,端岛已被俗称为“军舰岛”。但这时端岛上的钢筋混凝土制的高层公寓仍然较少(仅30号楼和日薪社宅),大部分都是木造的平房或两层小楼。
端岛煤矿生产优质的强粘矿,和邻接的高岛炭鉱都是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煤矿之一。因此上层劳动者的各类福利也较为优渥。1937年时,岛上的教育、医疗保险、商业娱乐等各类设施已达相当水准。但另一方面,采矿的工作量相当巨大,每日劳动时间达12小时且只有一次倒班。煤矿的工作被形容是“入矿时和出矿时都是披星戴月,从不见阳光”。由于二战爆发后于1941年开始的“产业报国战士运动”的结果,端岛的煤炭产量在最鼎盛时的1941年达到约41万吨,也是端岛的最高年产量纪录。1943年时,第二竖坑的日产量曾达2,062吨。
1939年开始,三菱开始大量使用朝鲜劳动者在端岛采矿,劳动量最大的矿工几乎都被朝鲜人替代。1943年,三菱开始强制中国人俘虏从事劳动。朝鲜劳动者被收容在纳屋中,中国人俘虏则被收容在端岛南部的狭小地区[1][2]。二战之后,曾在高岛、端岛、崎戸町三矿工作的中国人劳工和其遗族对日本政府、长崎县、三菱矿业、三菱重工发起要求赔偿的诉讼。长崎地方裁判所于2007年3月27日因赔偿要求已过请求权期限(20年)为由拒绝审理,但承认有强制迁徙、强制劳动的违法行为。原告方不服判决,向福冈高等法院提起上诉。审判长牧弘二于2008年2月向原被告双方口头提出和解建议,原告方和被告企业均表现出和解意向,但由于日本政府拒绝,和解努力宣告失败。
1945年6月11日,美军尖额带鱼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停泊在端岛的煤炭搬运船“白寿丸”。有传言称“美军将端岛误认为是真正的军舰而用鱼雷击沉”。1945年,高岛二子发电厂遭到空袭,端岛煤矿第2竖坑被水淹没。
复兴及现代化期(1945年-1964年)
二战结束后,由于朝鲜人、中国人回国和劳动者的离开,端岛的人口一度锐减。然而因战后复兴资金的提供和复员军人回到日本,1948年之后,端岛人口急剧增加。1946年,当地工人创建工会并促成提薪,更加速人口流入,但同时也导致住宅不足问题日益严峻。因劳动法的修改使得工人的劳动时间受到限制,端岛虽然人口增加,但煤炭产量却未能超过二战时水准。在工资上升的同时,煤矿的开工率却反而下降,使得工人的休闲时间增加。1957年海底水道的开通使得端岛的居民得以开始使用淡水洗澡,生活环境大幅改善[3]。但另一方面,住宅问题仍然是劳资纷争的禁区。公司职员可以居住在上层较大的房间,而一般的矿工则被分配岛中层较小的房间,外部工人只能居住在低层极狭小的房间。
端岛在1960年时达到人口峰值(5,267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83,600人,高踞世界之冠,是东京23区的9倍以上。岛上除了煤矿设施和住宅之外,还设有中小学校、店铺(除了常设店铺之外,也有众多岛外商人来到端岛销售商品)、医院(有外科及分娩设施)、寺院“泉福寺”、电影院“昭和馆”、理髪店、美容院、小钢珠店、麻将店、小吃店“白水苑”等设施,岛上拥有几乎完整的都市机能。但端岛内没有火葬厂、墓地、较大的公园,这些设施位于端岛和高岛之间的中之岛。
煤矿衰退关闭期(1964年-1974年)
1960年之后,随著日本主要能源从煤炭变为石油,端岛开始衰退。特别是1964年的九片治层坑道因自然起火给端岛带来打击,人口急速减少。1965年三濑地区新矿的开发使得端岛煤矿一度复兴。端岛在这时期虽然人口减少,但却因机械化使产量恢复至接近二战时的水准。加上这一时期三菱公司利用空出的房间将两户改为一户,令端岛的住宅情况大幅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准得到提高。这时端岛透过通过较高的工资弥补福利设施不足,且各类生活需求均可在狭小空间内完成,被评为是“生活最低限需求完全充足时期”。
然而1970年代之后,由于能源政策转变,端岛在仍有数百万吨煤炭未被开采的状况下于1974年1月15日关闭煤矿<。在矿山关闭时,端岛人口已减少到只有约2,000人。这些人在同年4月20日亦全部离岛,此后端岛无人居住。但直到同年年底,仍有一些人因煤矿相关设施的解体作业而在端岛工作。
废墟热潮和产业遗产期(1974年-)
在煤矿关闭之前,西山卯三、片寄俊秀等人曾调查了端岛的住宅情况。但因端岛全岛是三菱公司所有的土地,因此三菱对外部人员严加监视,西山研究室的调查也因此颇受限制。另外,岛上居民还不愿透露有关战争时期黑暗部分的内容。长崎造船大学教授片寄俊秀曾代替京都大学的西山卯三在1970年5月至1974年闭矿为止详细调查端岛的生活。他不仅调查端岛的富裕生活这一光明面,亦调查战时的奴隶劳动、中国人及朝鲜人的强制劳动等黑暗面,并通过论文《军舰岛的生活环境》总结调查成果。但却遭到岛上居民“不希望暴露更多黑暗时代细节”的压力,研究被迫中断。
2000年代之后,端岛作为近代化遗产和大正至昭和时代的集体住宅遗迹而受人瞩目,且因废墟热潮而多次成为话题。但在无人居住役后,岛上建筑开始崩塌。端岛的所有者三菱综合材料在2001年将端岛无偿让渡给高岛町。2005年,随著高岛町被并入长崎市,端岛的所有权也被长崎市继承。由于岛内众多废墟建筑有危险,端岛长期禁止一般民众进入。2005年,长崎市曾特别允许媒体人士登陆端岛。
因岛内的安全问题部分得到解决,2008年,长崎市决定开放民众参观端岛南部的部分地区。由2009年4月22日开始,端岛正式开放给游客参观对外开放区域。2011年6月时,参观端岛的观光客人数已达16.5万人。在解禁5年之后,至2014年,参观端岛的观光客人数已超过50万人。
2008年,端岛作为“明治工业革命遗迹:钢铁、造船和煤矿”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暂定名单。但韩国政府强烈反对端岛成为世界遗产,端岛成为世界遗产一事成为日韩的外交问题。
在长崎市政府的协助下,Google在2013年6月28日公开了包括禁止进入地区和房屋内部在内的端岛全岛的Google街景。
长崎大学基础设施长寿化中心在2009年开始记录并保存管理端岛的3D数据。2014年开始,该中心受长崎市委托,开始利用3D镭射扫描仪、全方位相机、无人航空载具、水中声纳等设备记录全岛的3D资料。
参考文献
- ↑ 端島炭鉱「軍艦島」の生活. 井上博登. [2017-07-12] (日语).
- ↑ ヘテロトピアとしての端島/軍艦島–「負の記憶」をめぐる言説の配置をてがかりに– (PDF). 葉柳和則. [2017-0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2-22) (日语).
- ↑ 端島の生活① ~生活用水~. 長崎市. [2017-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