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童年的春节(胡炳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童年的春节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童年的春节》中国当代作家胡炳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童年的春节

小时候,最期盼的是春节。过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东西,还可以捡炮竹。为此,孩子们编了一个顺口溜:“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戴花帽,吃水饺吃肉包,家家户户放鞭炮。”

春节快乐的是捡鞭炮,为了能够不影响拾鞭炮,我要在半年前做准备。那个年代,小学课本上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然而,在我们这偏僻农村,没有楼房,没有电话,也没有电灯。捡炮竹的伙伴们,都是提着煤油灯笼照明。煤油灯的灯芯和灯头都是用薄铁皮做的。在当时的农村,薄铁皮是非常难找的,半年也保不定能找到。所以必须早做准备

那年代,国家不富裕,人民也贫穷,特别是我们偏僻的丘陵地区。虽然春节是放鞭炮的日子,但是能够买起鞭炮的人家并不多。大部分家庭,只是象征性的走一下过春节的程序:“23杀灶鸡,24扫房子,25磨豆腐,26去割肉,27(忘记了), 28把面发,29蒸馍篓,30捏鼻(包饺子),初一躬脊(行弯腰礼)。”

刚进入腊月,小伙伴们就开始议论春节拾鞭炮的事情。谁家娶了新媳妇应该放鞭炮,谁家死了人也应该放鞭炮,谁家有钱能够买得起鞭炮,谁家去年春节放了一挂大鞭炮,今年肯定也会放鞭炮,看见谁家买了鞭炮,听说谁家买了鞭炮。

大年三十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我无论如何也睡不着觉,总在想捡鞭炮的事情,专心致志侦听鞭炮的声音。那天晚上,我是不脱衣服的,一旦听到炮竹声,会立刻提起灯笼冲出屋子,朝着炮声的方向飞奔而去。一九六几年,全村人口少,大概二三百人吧,捡炮竹的孩子也不多,一共就10来个。灯笼的光线很弱,我们不得不尽力把腰弯下去,脸几乎是贴着地面寻找。主人还没有把鞭炮放完,我们就蜂拥而上,像一群小猪一样,在炮竹下边乱拱。“噼噼啪啪”的炮竹在头上爆裂。有一个小伙伴,天亮后发现新衣服被炮竹炸了一个大洞,还烧了几个小洞。

村里的炮竹声渐渐希落,在天将亮的时候停了下来。我们开始处理自己捡到的炮竹。有引信的,用柴火点着,或者抛向空中,或者扔到地上。没有拣炮竹的小伙伴,会在炮竹刚落地一刹那,冲上去用脚踩。企图踩灭炮引,占有炮竹。

有时候,我们会把点燃的炮竹扔进池塘里。随着一声暴响,溅起一团水花,冒起一柱白烟。还会把炮竹插在池塘边的稀泥里。点燃炮竹迅速跑到岸上。随着一声炮响,泥花四溅,硝烟升起,稀泥被炸开盅口大小一个坑。跑得慢的,身后衣服上会溅上星星点点的稀泥。大家会因为有些小伙伴身上溅了稀泥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没有引信的炮竹,我们会把火药剥离出来,放在瓦片上点燃。“轰”的一声,火光一闪,冒起一股青烟,霎时好看,一片欢笑声。或者把小鞭炮掰成两段,相对放在地上,从中间点燃,“嘶”的一声,两段鞭炮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射出。被射中的小朋友会猛的一跳,大叫:”哎呦我的妈呀!”周围的小朋友则哈哈大笑。或者在点燃火药的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炮竹的火口按到墙壁上,炮竹被憋的”嘭“的一声。放炮仗的小伙伴,不停地甩着被火药熏白的手指头,跳着、叫着,笑着,逗的周围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童年是贫穷的,春节也很简单,但很快乐,给我留下了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