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童年弄冰(张克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童年弄冰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童年弄冰》中国当代作家张克喜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童年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每次吟诵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我不禁想起童年时玩冰的情景。

小时候冬天特别冷,温度最低达到零下二十度左右。大人们在冬天没事,大多找个背风暖和的地方,晒太阳、拉家常、打纸牌。孩子们冬天有三大乐事:玩雪、捉兔、弄冰。下雪的妙处自然多:堆雪人、掷雪球、滑雪、打雪仗、捉野兔。但是下雪毕竟很少,一个冬天难得下几场大雪。而天寒地冻,河面结冰却是常有的事。

我上三年级时,从村里的民校转到完小,学校在村子的西面,相距二里多路,中间有一条小河,河西面是一个营的部队驻地,小河中间原本有一条土路,因经常有人到部队偷东西,土路被挖开了。如果上学就要拐到南面的大路上。男孩子调皮,想偷懒,不想多绕一里路。夏天,赤裸着身子,手举着衣服和书包游过去。冬天,河面上结冰,从上面走过去。

“三九四九,冰上走。”过冰河必须要结冰厚,能够承载我们身体的重量。每次过去前,都要用脚在河边的冰面上使劲跺几脚,试试冰层的承受力。如果冰面厚度不够,只好绕路上学。走在冰面上,如果发现不对劲,立刻往后退。如果河已过了大半,就拼命跑过去。过冰河不能大家一起过去,必须一个接着一个,也可以相隔一段距离,减轻河面冰层的压力。胆小的男孩子没走两步就趴在冰上,慢慢地爬过去。一听到冰炸裂的声音,吓得号啕大哭。高年级学生身体重,破冰的风险大。有时候走到一半,冰面就开裂,他们或者闯过去,或者掉进冰窟窿。有的人使坏,过去后有意在冰面上猛跺几脚,让冰裂出一道道闪电般痕迹,阻止后面的人过去。

寒冬腊月,白雪皑皑,千里冰封。河面结冰,家里的脸盆、水桶、水缸,只要有水也都结冰。小孩子不玩雪,就玩冰。玩冰有两种方法,一是滑冰,在河边砸出一块冰,一人蹲在冰上,别的小朋友在后面推。人和冰在冻土上快速滑行,稍不小心就会人仰马翻,摔疼了屁股和双手也笑得开心。有时几个小伙伴都蹲在冰上,比赛谁滑行得远,或者互相撞击,像碰碰车,坚持到最后冰未撞坏的为胜利,颇为有趣。

玩冰的第二种方法是推冰车,先在河上找一处厚冰层,用铁锹或凿子一类工具,沿着划好的圆圈印记开始铲或凿,动作一定要轻,力量要恰到好处。用力太小,花费时间长。用力过猛,冰又会破裂。挖凿下来的冰越圆越好,滚动起来才轻快。接着在冰块中间弄出一个小洞,往往使用钉子,家乡人叫洋钉。洞眼不要大,能宽松穿过一根硬铅条即可。钉子在冰块正中间位置慢慢錾,一点一点地往下用力,小心翼翼凿出洞眼,然后把四周磨光滑平整,最后要磨平的是冰块的四周,滚动起来才快速省力。

几个小伙伴排成一排,把冰车竖起来,扶稳当,穿好铁钩。推车用的铁钩硬度要够,一根近二十厘米长的硬铅条,一头向下折弯,再折成U形。推冰车和滚铁环差不多,都是人拿着长铁钩往前推。推车有一定难度,掌握不好速度和平衡就会倒。铁环倒了,还可以再玩。冰车倒了,就摔碎了。即使如此,大家也乐此不疲。看到别人的冰车摔坏了,更加兴奋。

冰不仅可以玩,还可以吃。吃冰比的不是牙齿坚硬,而是看谁有不惧冰冷的勇气。河沟里的冰取出来不规则,薄厚不一。我们喜欢吃屋檐下结成的冰凌。以前都是茅草屋,房子低矮,草苫的边沿往往会滴水成冰。几间屋檐下悬挂着一排圆锥形冰凌,在阳光下晶莹透明,熠熠生辉,十分美丽和诱人。拽下冰凌当作棍棒打“冰”仗,断了就吃“冰棍”。吃“冰棍”最好是前面的部分,又尖又细又干净。几个小伙伴各自攥着一根,“嘎巴嘎巴”一阵阵咬碎冰的声音,在乡间飘荡、回响。拿冰的手冻得通红,还不能把冰扔了。吃在嘴里,牙齿和嘴巴冻得直打颤,还是互相看着不想放弃。我小时候牙齿特别好,也不怕寒冷,屡次获得第一。男孩子们羡慕也就罢了,女孩子也喜欢看我吃冰,听那清脆悦耳的声音。那令人怦然心动的眼神,那欢呼雀跃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打花牌、弹溜溜、“斗鸡”、滚铁环……童年时游戏很多,玩法也简单,快乐却无穷无尽。童年如烟如云,永远萦绕在岁月的天空。难忘童年!难忘稚子弄冰的乐趣![1]

作者简介

张克喜,宿迁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宿迁日报》《宿迁晚报》《淮阴文化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诗歌数十篇(首)。

参考资料